APP下载

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预防控制对策分析

2021-09-10麦艺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意向年限

麦艺敏

近几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传染病发展的主流,且传染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恐慌心理。传染病患者主要聚集区为医疗机构的门诊、急诊和感染病科室,所以医务人员为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之一,因此医务人员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体液、空气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例如常见的流感、呼吸综合征等,而医务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患者,因此就有着较高的感染的可能性[1-2]。为减少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就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预防控制对策展开了探究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工作的医务人员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43例,男性57例,年龄为19~58岁,平均年龄(43.65±8.17)岁;工作年限:1~40年,平均工作年限(17.26±5.81)年;职业:护士103例,医生66例,管理人员20例,其他11例;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26例,本科73例,专科94例,中专7例;职称:高级21例,中级52例,初级78例,其他49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展开。(1)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工作年限≥1年;③无沟通交流障碍,无精神病史;④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⑤知晓并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②连续/或累计请假超过3 d;③在他院实习、进修;④不同意本研究或无法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2019年1—6月实施常规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日常病房消毒各项措施按照制度进行,定期检查。

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所有医务人员实施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1)加强知识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种类、感染途径、危害及预防途径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加深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定期开展相关的重要讲座,使其了解到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感染、有效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专业知识,从而逐渐改变其行为意识和行为。(2)规范操作流程: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规范的预防感染操作,并加强相关训练,使其能够在日常操作中自觉进行正确的预防感染操作;方法传染病感染预防、治疗的相关手册,加强医务人员改善行为的意向;要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规范操作行为,避免由于不当操作带来感染的发生。(3)加大监察力度:完善相关的监察制度并严格落实,加强对于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传染病感染预防的监督和指导,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做好防护工作,按照科室规定佩戴好防护手套、医用口罩、防护服等,按照要求洗手;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落实极差的医务人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此来督促其尽可能地做好防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传染病感染情况。

对比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掌握情况,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掌握情况使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表进行测评,包括传染病的种类、感染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预检分诊等有关知识,共25题,总计100分(4分/题),<60分则为不合格,得分越高则表明被调查者的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掌握得越好。

对比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向及行为情况,使用本院自制的问卷对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识、行为进行调查,行为意向和具体行为都包括标准预防、防护品的使用、患者安置、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卫生清洁、器械消毒、感染知识护患教育等共8项,行为意向共计16分(根据单项进行评分:不会做0分,可能会做1分,一定会做2分),<9分则为不合格;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总计24分(根据单项进行评分:未做过0分,偶尔做到1分,经常做到2分,每次做到3分),<14分则为不合格;记录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不合格例数。

根据对干预前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的调查,不合格者(评分<14分)则为不良行为者,其余则为良好行为者;通过分析比较不良行为者与良好行为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岗位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传染病感染情况比较

实施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前的6个月内,200例医务人员中有传染病感染20例,传染病感染率为10.00%;实施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后的7个月内,医务人员中有传染病感染8例,传染病感染率为4.00%;干预后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0,P=0.019)。

2.2 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实施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后,200例医护人员的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评分为(89.61±3.52)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65.48±7.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32,P=0.000)。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评分不合格率为0(0例),显著低于干预前的5.00%(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6,P=0.001)。

2.3 200例医务人员干预前后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向及预防行为不合格率比较

干预后,200例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向、行为不合格率分别为2.50%、1.50%,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1.50%、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0例医务人员干预前后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向及预防行为不合格率比较[例(%)]

2.4 两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比较

良好行为组医务人员岗位中护士占比高于不良行为组,管理人员占比、工作年限小于5年占比低于不良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其他人,由于疾病具体类型、季节等的不同,其传染性也有所不同。而医务人员每天都要接触许多患者,其中不乏有各类传染病者,因此医务人员被感染率也非常之大[3-4]。但医务人员担负着治病救人、护理保健的重要任务,因此就需要格外注意避免传染病感染,做好平时的防护工作[5-6]。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医院的医务人员仍有着较高的感染率,说明了传染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还需不断完善和加强[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率4.00%,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0.00%,说明通过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有效改善了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从而显著减少了传染病感染的发生。传染病感染预防知识评分不合格率为0,显著低于干预前的5.00%,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感染预防行为意向、行为不合格率分别为2.50%、1.50%,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1.50%、11.00%(P<0.05),表明了传染病感染预防干预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相关预防知识,并且显著改善了其行为意向及行为。良好行为组医务人员岗位中护士占比高于不良行为组,管理人员占比、工作年限小于5年占比低于不良行为组,说明了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预防行为的良好与否与其工作的年限、岗位有关,工作年限越高不良行为越少,而护士岗位的不良行为率最低[9-10]。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作出作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主体,其对传染病预防有着更高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对医务人员实施认知、行为方面的干预,可使其在提高传染病感染预防认知的同时不断改善其预防行为,而对其的监察则可强化其良好行为[11-12]。

表2(续)

综上所述,对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预防控制采取对策可显著改善其行为意识及行为,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意向年限
影响种公牛使用年限的几个因素与解决办法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银杏叶总多酚含量比较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体外发酵法评定不同茬次和生长年限苜蓿的营养价值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
品管圈在降低灭菌物品包装标识固定不合格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