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1-09-10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雒庆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雒庆娇
一、甘肃“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文旅产业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省“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共达到11亿人次,实现7540.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两项指标均保持年均25%以上增速(见表1)。2016-2020年,全省共实施文旅项目1121个,总投资规模达1991.03亿元。[1]
表1 甘肃“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文旅开发向全域空间拓展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多地开展特色创建。敦煌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首批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玉门市、庆城县、两当县、金川区。敦煌月牙小镇和兰州正宁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成了新的文旅拓展空间,全省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三)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甘肃乡村旅游在“十三五”时期,游客人数与综合收入都以年均20%以上速度增长(见表2),乡村旅游收入随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其占比也相应上升。甘肃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约为12个村,已对乡村旅游的10个样板村、30个重点村、268个示范村和新建150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完成了建设任务。[2]
表2 甘肃“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四)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推出《丝路花雨》等一批丝路经典演艺项目,积极开发高山滑雪、低空飞行、汽车越野、徒步穿越等户外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成22家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不断融合发展,武威葡萄酒小镇、酒泉航天基地、白银矿山公园、金徽酒业文化博览区等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五)“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在全国形成品牌
“一部手机游甘肃”荣获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突出贡献奖。借助“一机游”聚合,2019年甘肃文旅荣获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先锋奖及其它8个大奖,甘肃智慧旅游平台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影响力促进贡献突出。
二、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够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增速较慢,文化产业在文旅融合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文化、旅游部门协同发展机制还未有效形成,文化和旅游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突出。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不足。
(二)文旅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重点机场的辐射能力、旅客承载能力还需提升。全省公路等级整体不高,一些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内外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市州还未开通铁路,高铁站点覆盖率低,停靠列车少。服务散客和自驾游的城乡文旅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衔接”还需强化。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文旅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信息化无缝连接和互联互通不够。全省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跨界、融合、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三)文旅市场潜力有待释放
2016-2019年,全省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在639-724元,乡村旅游人均消费为176-267元,均低于同期全国人均消费水平;入境游客人均消费为264-297美元,不及同期全国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的1/3(见表3)[3]。可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表3 甘肃及全国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对比表
(四)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效应发挥不够
全省规模在10亿元以上重大文旅项目比例较低,文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多,运营管理类项目少,对全省文旅产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市场投资运营主体整体偏弱,项目投资运营市场化水平较低,项目融资渠道较单一。全省文旅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完工率、运营率偏低,见效相对缓慢。
三、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
甘肃地域辽阔狭长,沿着“丝路”“长城”“长征”和黄河线路,文旅资源呈现带状分布、圈状集聚、点状镶嵌的特点,在全域旅游时代需优化“龙头引领、圈层集聚、带状拓展”的空间格局。规划构建“一点引领、三圈拓展、四带示范,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一点引领”是以“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打造为目标;“三圈拓展”是打造三大文旅经济圈,即以兰州为中心的“中国黄河之都”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圈、以敦煌为核心的“大敦煌文旅经济圈”、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始祖文旅经济圈”;“四带示范”是着力打造丝绸之路、长城、长征和黄河甘肃段四个文旅示范带。[4]
(二)做足“文旅+”文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就需发挥“文旅+”的综合带动功能,通过积极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等方式,实现文化旅游与科技、教育、康养、体育、商贸、会展、交通等相关产业与行业深度融合、互渗互透。为了能给广大游客提供更广的生活化时空,就需要打破单一的文旅资源开发模式,转变为对旅游、城乡、产业等各类资源的联动开发,突出旅游产品供给的常态化、多样化、全天候、全季节性,培育新业态、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新热点。
(三)完善产业要素,突出发展特色
一要形成多元住宿业态。除了主题、商务、度假等传统酒店外,探索汽车露营、帐篷营地、乡村民宿、青年旅馆、运动酒店、生态庄园、郊野别墅等特色旅游住宿新模式。二要推动品牌旅游餐饮快速发展。深挖甘肃餐饮文化,大力开发民族餐饮、地方小吃,推出民族特色餐饮、中医养生保健餐饮、马铃薯系列餐饮等。通过举办美食节和特色餐饮大赛,提升品牌、强化推广。三要打造特色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开发要因地制宜,通过出台相应的奖补政策,深挖地方和民族特色,对于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进行创意性开发,使其成为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时尚性、便携性的系列旅游商品。四要开发一批精品演出项目。为繁荣文旅演艺市场,在会师旧址、黄河石林、冰沟丹霞景区、文殊寺、马蹄寺、张掖大佛寺等景区实现演艺节目常态化演出;重大节会时实现非遗传承项目与传统民俗剧目定时定点演出。
(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发展要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促进脱贫致富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一要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要国家、省市、县区等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统筹推进,引导市场主体投入、乡村能人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二要加快“三变”改革,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结合旅游专业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通过折股量化等多种形式入股旅游专业合作社、休闲农庄、创客基地、田园综合体等经营主体,使农民人人参与改革,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三要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开发。遵循原生态理念“不埋泉、不挪石、不砍树、不毁草”,挖掘甘肃独特的乡村优势资源,探索创建了一批特色的写生村、画家村、窑洞村、雕塑村,突出乡村独有的老气、土气、朝气、生气“四气”特点,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味乡愁乡情,使乡村旅游更有文化内涵,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
(五)加强区域联动,做大做强甘肃文旅产业
甘肃是中国唯一入选“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的省份。因此就需要利用“一带一路”“一会一节”“互联易通”等平台,大力实施市场营销突破行动,把甘肃最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出去。一要争取文旅部支持,将三个丝路平台(丝路旅行商大会、丝旅游联盟、丝路旅游“十佳”评选)放到甘肃。通过组织跨国界、跨省区评选丝路沿线旅游“十佳”活动,倾力推出“传奇丝路·美丽中国”、丝路联盟实景大推介等宣传精品,共同做大丝路国际旅游品牌。二要广泛与国内旅游联盟协作。不仅加强与黄河、长城和长征沿线省区旅游协作,还要与西北五省、“三区三州”、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等积极协作,加强联合推广宣传和策划营销,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三要深入推动省内区域联动。实现沿黄四市州、河西五市和陇东南五市三大联盟通力协作,做大做强甘肃文旅产业,为甘肃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