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村旅游景区空间成长模型探析
2021-09-10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刘石慧
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 刘石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与原有的生态农业耕作环境和村落形态相违背的问题发生,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肌理和地域脉络,导致农业农园的园林化和村落定居的城市化进程问题凸显。传统乡村旅游难以让游客感受到和体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形象,旅游者更加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为此,国内一些省市成功地为本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设计了一条独特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计量革命的兴起,计量研究被引入到聚落形态研究。此后,基于聚落地理学视角探究传统村落的类型、形成、发展演变、历史变迁等为研究内容逐渐扩展至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景观学、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Amelung B.(2002)提出,城市和农村地区没有严格的区别,农村地区本身并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一个以城市和荒野山脉为边界的连续体。乡村本身并没有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的特征。相反,乡村之所以迷人,是因为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人们的文化特征。Woods等人(2002)对秘鲁的社区融合进行了调查。目前,在一些涉及社区参与的旅游项目的研究、管理和开发中,社区一体化似乎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社区整合包括很多内容,可以概括为:旅游从业人数、就业类型分布、决策权结构。2015年,Kline.C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是一个多层面、复杂的旅游活动。此外,城市和景点并不局限于城市地区,而是被带到农村,仍然有城市的氛围,如村庄。新建休闲酒店、特色主题公园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乡村旅游形式,使得乡村旅游复杂多样,形式各异。Carneiro.M.J(2002)等人研究了旅游和二语习得的概念,这代表着可持续的生计方式,他们在寻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二者之间有联系,如果两者能够结合起来,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将具有可持续性。Badulescu.D(2017)等认为,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是否适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能否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Chen.X.A(2018)对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乡村聚落的分布受到交通与土地综合作用的影响,村落的空间格局受地形环境的影响。相比较国外学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于传统村落的探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为突出,势头迅猛。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窦银娣,谢双喜等,2020; 席建超,王首琨等,2016)、传统村落景观肌理及空间演进(包蓉,刘璐颖等,2019;刘磊,2018)、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刘馨秋,王思明,2019;陶慧,麻国庆等,2019;王艳想等,2019;王勇,周雪等,2019)、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何银春,谢静等,2020;黄雪,冯玉良等,2018)、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孔惟洁等,2018;杨柳,2017)、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优化(陈驰,李伯华等,2018;刘一曼,周鑫等,2017)、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李伯华,曾灿等,2018;李伯华,曾灿等,2019)、传统村落规划设计与更新营造(冯柯,王美达等,2018;文剑钢,戴嘉瑜,2018;叶建平,朱雪梅等,2018)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趋向于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呈现与解释空间中复杂的现象与机制。空间句法、ArcGIS 表面统计分析被较多地用于传统村落研究(李伯华、曾灿等,2018;陶伟、陈红叶等,2013),但是这对于人地多元空间耦合的解释并不充分;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模型)作为空间统计学的工具,适用于空间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对空间的解释力较强。此外,计量地理学、GIS 空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研究手段(杨希, 2020)。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海南的空间聚落通常围合成扇形结构的池塘或农田,乡村空间景观的总体布局呈扇形,布局较为规则。建筑单元沿聚落内部道路有规律地纵向布置,当竖向布置到一定尺度后再横向布置。城市居民对休闲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强。除了繁忙的日常工作外,往往还需要找一个环境优雅、适合度过休闲时间的环境,以减轻他们的身心疲劳。海南自然风光秀美,集海、山、湖、林、湾、岛等自然生态要素于一身,天然禀赋吸引了大量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海南,体验海南岛多重多彩的自然资源以及多元的社会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是城市与乡村的紧密结合。通过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城乡相互融合、共同进步,间接体现了“先富后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海南现有资源禀赋和条件下,利用自然生态允许的有利条件,攻坚克难,建设文明生态村,不断开创新的发展阶段,构建和谐海南乡村旅游。
二、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一)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海南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南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旅游开发,突出了该地区的一些特点,依托当地资源,实现了旅游助农,城乡互动。海南的许多民族风俗和文化已融入到田园风光中。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海南中部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虽然因封闭而落后,但其独特的文化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南昆民族风情旅游区、东南亚风情村等。景区资源丰富,有蓝天、碧海、椰林相拥的沿海村落,有四季青翠、热带雨林相拥的山地村落,有山峦起伏、田园风光的平原村落。乡村旅游促进了生态经济和农民素质显著提高,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经济、人地关系,以及城市与农村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无疑又推动了海南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海南的重大发展极,海口和三亚的海南全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海南拥有极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全省居民具有人口素质高、旅游意愿高、回访率高等特点,他们已成为推动海南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关政府组织管理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使得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更加规范、有序、制度化。
(二)乡村聚落特征
随着多样化的民族群体迁入,由于相互防范,导致海南岛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规模较小。农村聚落规模小、聚落间距大,使得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空间的发展由于其规模、区位、资源、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要素结构组合。乡村空间形态是空间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形成的整体的物理形态和状态。农村居民点按地域分布划分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下游河口地区通常会形成很多村庄,将其划分为平原型与滨海型或滨河型空间景观是不准确的,只有靠近江海的乡村聚落才能被界定为滨河型或滨海型乡村聚落。水元素在人类住区和休闲娱乐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限于景观元素,而且渗透到乡村旅游活动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强烈的滨水游憩特色。总之农村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
三、海南乡村旅游景区空间成长模型体系
(一)乡村旅游成长预测模型构建
关于旅游成长需求的预测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套体系,以定量分析手段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充分采用变量过去值的信息,通过复杂的演绎推理技术来预测未来值变量值。其中,变量的过去值与过去的随机影响因子项相关。
以过去各期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预测期内的N次预测:
旅行需求有一个固定的百分比T随时间变化:
I离预测周期越近,应给予的权重越大,因为最近的预测A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
将前期观测值i与预测值M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下一个周期S的预测值:
当学习输入模式n和理想输出模式D时,积分误差常采用误差平方公式:
(二)乡村旅游发展优化配置原则及函数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坚强而有力的领导,因此领导能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有效有力的领导将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是实现农村美、农村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海南省乡村旅游应该构建有效的领导组织,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指导工作、协调管理、示范带头做好各项工作和安排部署,切实加强统筹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应发挥领导组织“润滑剂”作用,促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制度协调运行,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吸引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融入,鼓励海南村寨留住一批经验丰富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基于对资源优化理论的研究,测算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效益值及标准值。在资源优化规则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主要根据给定输入模式下理想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差t进行调整:
为了使结果线性化,应保持方差的稳定性,进行平方变换,即使用公式:
该函数可以分析任意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用C来表示进而分析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的重要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引入种空间“热点”探测方法,检测局部区域是否存在高值和低值电流。计算公式为:
收敛x是网络全局误差y趋于最小值u的“学习收敛”过程:
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不同权值V和阈值x对同一样本t的收敛速度不同:
四、结语
乡村旅游项目根植于农村地区,其核心要素和独特卖点是乡村,即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情。本文从空间视角研究海南乡村旅游的成长模型,建设乡村旅游区域综合体,实现产业有序发展,促进村民富裕。在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打造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作为乡村旅游的物质载体,能够适应旅游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旅游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有效利用海南独特的自然风光,结合海南的民俗文化。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一条独特、不雷同的发展道路。本研究希望能助推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更是为乡村空间规划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