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存现状探析*
2021-09-10新疆艺术学院蔺晓
新疆艺术学院 蔺晓
文化的传承需要活动载体,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枢纽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说到底首先是传承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说到底也是因为传承人的消亡。截至2021年6月底,国务院已公布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其中,新疆入选国家级非遗刺绣项目4项、认定代表性传承人4人;新疆评定省级非遗刺绣项目8项、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4人。其中涉及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回族和汉族等8个民族的非遗刺绣项目。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纵深开展,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承人们在生存境遇上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基于此,笔者对4位新疆国家级刺绣传承人、7位自治区级传承人和12位自治州级传承人等共计23位传承人的基本生活现状和技艺传承情况进行了采访调研,以期为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最新调研数据、思路启发和改进路径探寻,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深入落实“文化润疆”工程,积极促进新疆文化事业的新发展。
一、新疆非遗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生存状况
(一)人才结构失衡、受教育水平低
经调查,首先,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整体存在人才结构失衡、老龄化现象严重的特点。根据笔者对23位刺绣传承人的调研与访谈,如图1所示,传承人年龄在60岁以上者有3人,占全疆受访传承人总数的13%;50岁—59岁者11人,占总数的48%;40岁—49岁者8人,占比35%;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仅有1人,占比4%,据此统计,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53岁。访谈中,已有35%的传承人明确表示在技艺传承活动中其眼力、手力、体力和语言交流已感觉明显吃力,更有30%的刺绣传承人已身患脑梗、高血压、颈椎病等长期疾病,尤其是伴随着一位国家级刺绣传承人的离世,让人不免对传承人的身体状况和传承情况表示堪忧。
图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状况统计图
可见,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结构严重失衡不甚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明显,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未来新疆非遗刺绣项目的保护工作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受教育程度和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能力对于传承人的技艺创作、学习交流和眼界扩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据调查,传承人小学学历及以下者3人,占全疆受访传承人总数的13%;中学学历者16人,占比达70%;本科学历拥有者4人,占总数的17%。
一则,61%的传承人无法正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访谈调研中需全程双语转译。
二则,面对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发展以及培训交流学习的喷涌式出现,传承人们想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显得力不从心。
可见,受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对国家通用语言掌握能力不高的现象。这不仅很大程度地限制传承人在技艺提升、交流学习、创新思想观念、创意设计产品、适应现代审美需要和多元化传承非遗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非遗保护一手研究资料的真实度与准确度。所以,调节人才结构失衡,提高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文化水平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仍是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务之急。
(二)经济来源不稳定、收入水平分化明显
据调查统计,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中4位国家级传承人的年均经济收入可达19万元;6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的年均收入为9万元;10位自治州级传承人的年均经济收入为37.6万元。但传承人中大多为农民和家庭妇女,其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土地劳动和打工所得,凭借刺绣技艺所得的经济收入十分不稳定,这也导致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在刺绣技艺创作和经济收入状况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大致表现为两类:第一类为拥有刺绣公司、合作社或者独立经营个体生意,年均经济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的传承人。例如国家级刺绣传承人阿加汗·赛买提,其哈密市的服饰公司每年净收入可达50万—60万元不等。当然,需注意的是,阿加汗·赛买提、赛开尔、妥桂兰等拥有刺绣公司的传承人,其公司收入主要为机绣产品所得,手绣产品的经济创收仅占20%左右。第二类是传承人大多为农民或家庭妇女,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作为基础,只能将刺绣作为家庭第二经济来源,但刺绣订单需求多不稳定,年经济收入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如国家级刺绣传承人杨秀玉,她在日常生活中一边打理家事,一边为部分线下店面供应刺绣产品,有时也应邀参加刺绣技艺的培训授课,凭借刺绣技艺所得的年均收入大概在2万—3万元。但也有自治州级传承人布再乃普·托合提麦提,其在皮山县每年最多只能接到5—6件来自村里的订单,凭借刺绣技艺为家庭创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经济收入的分化情况无疑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虽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承人每年可享受政府津贴和生活补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活节奏加快、物价高涨、生活压力激增的现实情况中,这些补贴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综合来看,目前大部分传承人凭借刺绣技艺所得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开展技艺传承活动的开支对于大部分传承人显得有心无力,如何帮助传承人长期、稳定地创收,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护的基础上使非遗刺绣技艺得到长久传承,是所有新疆非遗保护工作者下一步将要面对和解决的切实问题。
(三)自然环境受限阻碍、人文环境助力传承
目前,传承人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自然环境主要是传承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技艺生产环境。通过调研了解到,受访传承人中目前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刺绣传承人有10人,常年生活在南疆地区的传承人有13人。如图2所示,南疆地区以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两地区人数分布较多,分别占到刺绣传承人总数的31%和13%,地区则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数较多,占到总数的22%,各地区传承人数量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特点。新疆地域辽阔,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相隔数百公里,80%的传承人因受教育水平低和年龄普遍偏高的原因,对于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智能工具的学习能力十分有限,目前还无法凭借智能工具打破地域限制,获取刺绣技艺的前沿动态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传承人广泛开展传承活动、扩展学习视野、突破自身局限性和提升技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多位传承人在受访中表示,目前在集中采购优质、最新、种类齐全的刺绣原材料以及扩大刺绣产品销路等方面的困难较多,很多原材料只能去市区,甚至必须前往首府乌鲁木齐市才能采购到。可以说,全疆各地区对于刺绣产品供应、销售、物流等完整产业链的缺失,使刺绣技艺的传承活动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针对如何帮助传承人克服地理环境的限制,建立“线上+线下”双模式的供、产、销完整产业链,并以此打造全疆非遗资源整合平台,以满足刺绣技艺发展的双向现实需求,是今后新疆非遗刺绣保护工作需尽快思考和解决的事情。其次,人文环境也是培育传承人技艺创作和传承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土壤。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传承人均能处理好家庭、社会和技艺传承工作的关系,与邻里亲朋相处和睦融洽。一方面,传承人在与邻里亲朋的相处中明显感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身份认同感的增强,以及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另一方面,邻里亲朋在对传承人的身份与技艺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为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创作动力,成为传承人进行文化遗产传承事业的坚强后盾。
图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地区分布统计图
二、新疆非遗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传承情况
(一)传习方式单一、传承效果欠佳
综合调研数据来看,首先,新疆23位刺绣传承人在向上传习方式上呈现出传习方式单一的特点。78%的受访者都是通过家族传承习得刺绣技艺;有39%的传承人已是家族第3代的非遗刺绣技艺传承者,她们大多最早从母亲那里学习刺绣技艺,学艺年龄最早为7岁,最晚为18岁。
其次,从向下传承情况看,目前新疆非遗刺绣技艺的传承主要有4种途径,包括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会培训和政府政策扶持发起的培训等方式。据调查,35%的传承人目前主要通过社会培训和私人培训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承;39%的传承人仍旧通过家庭传承技艺;26%的传承人则以带学徒的方式进行师徒传承。传承地点主要集中在传承人家中、培训班、合作社和公司等。传承对象主要为家人、周围邻里亲朋和学徒。以上四种方式在时代发展的不同背景下各有优劣。家庭传承式和传统师徒制,无论是对于学艺者还是传承人其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双向投入成本都较高;以合作社和公司为代表的社会培训主要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其目的主要为带动地方就业、脱贫致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政府扶持培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强基础、增学养、扩眼界为基本培养目标,1个月的培训时间无法满足长期培养和学习督促的需求。
这其中,有技艺传承的优秀代表如国家级刺绣传承人阿加汗·赛买提,她一边通过家庭传承培养其3个孩子都已与她一起从事刺绣工作,同时,还利用其服饰公司的平台每年举办两次刺绣技艺培训班,至今已培训近2000余名学徒。但是目前,大部分传承人主要以一种传承方式为主,使得传承效果不甚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7%的传承人目前主要针对邻里亲朋进行简单的技艺传习,并未取得技艺传承的实质成效,其作为国家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肩负的义务与使命也还并未完成。
综合总体情况来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年轻人普遍追求高收入、快回报的工作,耗时长、收入低的非遗刺绣技艺无法满足当下年轻人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年轻传承人群严重短缺,传承后继无人,学徒半途而废的情况屡见不鲜,断代现象凸显。
可见,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为传承人搭建平台,扩大非遗后备人才,从而建立有效的技艺传承评估机制和政府工作落实监督体系或许是今后新疆非遗传承人保护需完善的重点工作。
(二)市场需求萎缩,产销数量减少
第一,在技艺创作方面,绝大多数传承人的刺绣产品目前依然以家居用品和服饰用品为主。57%的传承人完成一件中小件刺绣作品平均需要3—7天的时间;大件作品如毯子至少需要15天至1个月以上的时间。据调查,43%的传承人已成立了合作社和服饰公司,刺绣技艺在生产资料、生产空间和生产力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是,其每年机绣产品生产占到80%,手绣作品的创作量仅占技艺创作总量的20%。与机绣产品相比,手绣产品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投入高,使得产品价格也相应提高,市场需求不断萎缩。
第二,在刺绣产品的销售上,一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表示,因社会地位和社会名誉影响的扩大,手绣产品在旅游景区、服饰公司、合作社和线下店面的销售量也有了明显增加。自治区级刺绣传承人关志红,过去其刺绣产品主要来自私人订单,成为传承人后,她通过参与刺绣技艺培训授课、与疆内外服饰公司合作的方式扩大了手绣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传承人在分析大众消费需求,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意产品以及增强刺绣产品实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使手工刺绣产品在产业化机绣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空间不足、市场需求萎缩的现实窘境。
据统计,37%的传承人因手绣产品成本投入高、地域市场营销途径狭窄、无法熟练运用宣传媒介等诸多原因其刺绣产品的售卖情况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有效开发刺绣手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大力挖掘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挥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为契机扩大刺绣产品的市场需求,助力新疆文化旅游和地方经济发展应是今后新疆非遗保护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三、结语
传承人的保护问题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通过对23位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的调研与访谈,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现代化、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疆非遗保护工作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基础上传承人们仍面临着年岁已高、后继无人、经济收入不稳定、传承活动收效甚微等诸多现实问题,亟待我们重点关注和及时解决。
一则,传承人群培养的稳定性和传承活动的实际成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则,传承人传承活动的奖励、激励机制,成效评估机制和政府工作落实的监督体系还需深入完善,防止传承人“传标不传本”或因资金短缺导致传承活动中断的情况出现。
第三,个人、政府、高校、企业间的通力合作仍需深化,加大非遗刺绣产品的品牌化推广,加快建立完整的非遗产业链和非遗产业生态圈势在必行。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对新疆“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实践,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中华文化血脉,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守好传承人这一文化“源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在一代代技艺传授者和文化传承人的接续中不断焕发出永恒的时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