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高计划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2021-09-10赵明威穆龙涛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赵明威 穆龙涛 邬 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高职院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以外部市场为刚需,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支撑,发挥培育符合当代产业体系的高涵养、精技术、高效率的技能性人才。把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理念通达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1]。企业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主体之一,对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具有重大推行作用[2]。

围绕产教双方各自利益,统筹资源、互利互惠、创造机遇,立志服务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中。完善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营造适宜的外部宽松环境,促进产教双方深化合作[3]。高职院校、企业共同互利共赢是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改善育人环境和创新条件,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4]。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不仅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的发展环境,还使得产教融合从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合作,是理念创新的实践体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凭空而来,摒弃不符合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追求科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模式,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5]。进一步深入构建校企合作方式,走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建构长效健全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6]。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已有20年、建设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和机制研究。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文件,3年创新计划建设、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职教20条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充分说明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国关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研究也关注较多,浙江大学徐辉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较有代表性。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合作的几个阶段[7]。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宏观职能,《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调控与服务》,《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政府职能的含义及重要地位》等[8],但是以上学者关于政府与学校合作中的二者关系均是从最宏观的层面进行论述。

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双主体办学的治理机构研究,学者们认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的组织[9]。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合作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对产教融合以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产生影响,它们之间相互牵制,形成了相应的利益结构。职业院校产教运行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权力配置、制衡和激励,以及处理公立职业院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10]。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管理是在彼此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总之,学校、企业和地方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产业群的构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根据社会需求与发展,重新建构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学术界对产学研、治理结构的研究相当丰富,但是对于职业院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11]。由于我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晚,还未形成权威的理论,这就为笔者提供继续研究的空间[12]。目前,有关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研究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大量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各个模式的理论研究;二是大多学者的产教融合概念等同于校企合作;三是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扮演有很多研究,对政府的职能尤为突出;四是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政府推动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结合的政策研究颇多。在理论研究层面,大多对产教融合的提法不一,有“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产城融合”等多种提法[13]。针对产教融合理论研究自2013年起才正式开始,近两年逐渐增多,大多都集中在对其内涵、制约因素、特征的归纳,结合实例研究的较少。笔者对有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有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多。

总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较多,产教融合研究少。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有关研究当中没有系统化、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局限缺乏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遵循产业发展的方向,殊不知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对地方产业应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针对陕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运用理论剖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职业教育双高建设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作相关策略总结,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贡献。旨在解决专业教育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问题,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走与地方、行业、企业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道路,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结构全过程,破解当前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1 人才培养需求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基于双元育人思想,探索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协同、专业共建、师资共享的育人长效育人机制;实现实训共建、共享、共用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共建、共享、共用,形成一套双元育人机制,为兄弟院校提供可应用的经验。其中将专业建设,技术、资源动态更新,师资力量、双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专业教材、教学质量,实现实训的共建、共享、共用,搭建技术技能培养平台。推进校企技术融合,实现教育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学校的研究成果可以和企业的技术结合,学校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产生的输出,如论文、著作、报告、新产品、奖项等;与学校所不同的是,企业是通过技术研发获得真正的价值,从而提高利润;产教融合,学校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师生科研可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打造适应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产教融合可把学校理念层面技术与企业产品层面技术有机结合,推动相互转化,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价值。

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校企合作物质基础。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是一方资源为另一方所共享和使用。物质条件是学校办学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校建立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学校资源建设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投资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合作共建、共管教学和科研机构、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获得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推进校企人员融合,提高师生和员工职业素养。学校与行业企业在管理层面上组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人员交叉担任实职,在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任职,改单项聘任兼职为双向兼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在企业获得企业指导的实战平台,学校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训,对企业进行深入考察,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2 实验室建设与实训设备

立足企业,行业调研,企业学校合作目的和需求。调研兄弟院校、调研企业需求,分析产教融合的难点问题,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开展深入研究。因此,需要建立产业融合、建立产业学院模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企业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配合国外的中资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通过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并开展绩效考核,建立专家工作室并建立系列激励措施、校企开发“企业课栈”、校企共建“学徒制”一体化教学点。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考核;建设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并开展绩效考核、对专家工作室开展绩效考核、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并力争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产业学院绩效考核等一系列举措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学校尝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运行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共享组织体,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构建学生、教师与企业生产、研发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培养机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与政府共建智库。卓越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对接行业,行业联合学校,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分层培养机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理论课程内容的壁垒,打破单门课程设置的实验体系以及单个实验室的界限,重新建构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结构;形成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3 学校与企业的社会职能

3.1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社会要转型,产业要升级,国家要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需要更多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和摇篮,在培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和熏陶其职业素养,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培育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以校企共建的先进实训硬件和产教融合校企高水平团队做支撑,以离散化加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创新建设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培训服务、技术研究”四大功能。

(2)高水平复合型学生、师资、社会培训支撑人才培养。

(3)共建、共享、共用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长效机制创新载体。

(4)依托实践基地和校企双团队,为社会开展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和培训。

(5)保障技术研究。校企联合实施实际企业任务,逐步提升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

倡导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使职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发展的大势,具备宽广的视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国家大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把握国家的重大需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同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后,严谨笃实、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

3.2 建设国家制造业的基础

学院以装备制造业(机床)为主,加快创新四项机制,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一块试验田。创新校企协同长效运行机制,创新师资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创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创新专业群内各专业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提出创新四项机制,是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一块试验田。校企双主体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多元化办学机制有新突破。尤其是在破除产教融合机制体制障碍上有实质性进展,持续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形成以多元投入机制、四方联动机制、理事会运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四合作育人机制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系列成果,在建立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试点、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贡献智慧。

3.3 西部装备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支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储备,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需要。要加强学校的建设任务:一是加强学校与陕西省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深度合作,组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成型产业学院等2个产业学院,制定支持产业学院创新发展的管理办法,实现产业经验和专业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业务发展融合、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人才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二是利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人力资源优势,柔性引进引领产业发展的院士,建立2个院士工作室,成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8个科技创新团队,带动行业高端人才在产业学院集聚,带动其他专业群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项目提档升级;三是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组建具有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的10个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四是加强校企双方领军人才的技术合作,建设或完善4个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兼具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信息化及绩效管理的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攻关、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的产教融合和双创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加强校内跨专业技术团队与企业产品技术推广部门之间合作,建立1个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六是学校专业群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主管合作开发2个“企业课栈”,校内“双师型”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团队共建 3个“师傅+教师”一体化教学点。

4 讨论与分析

4.1 创新改革实训建设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框架下,企业典型项目进课堂,实现实境教学与双元育人。以校企共建的先进实训硬件和产教融合校企高水平团队做支撑,以离散化加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创新建设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培训服务、技术研究”四大功能。企业实际项目训练,学业导师带领、个性化培养方案、各类大赛育训结合(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行业职业大赛)。

学院以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联合宝鸡机床、北京精雕、华中数控、科茵斯四家企业,依托“五位一体”实训教学基地硬件支撑,校企联合共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遵循“基础能力训练—高级技能训练—技术应用服务”的职业技能递进提升培养逻辑,以“综合能力训练和技术服务创新”为核心,以支撑“产教融合新型课程开发”为导向,以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产业学院面向专业群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技术技能培养、同时依托“5G+云制造”新兴技术面向地域装备制造中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面向社会人员及企业员工培训,不断创新校企合同育人机制体制,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打造国内一流的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可借鉴经验。依托产业学院硬件水平和产教融合高水平师资条件,积极申报国家“校企共建的创业孵化器”建设项目。预计在第一个建设期内,我校将承办省级以上技能大赛15次,师生国家级大赛获奖30项以上。

4.2 推进学校实验室建设

(1)主要推进校企双赢、经济产出,申请国家专利,技术服务,承担企业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依托陕西省批准由学校负责组建“陕西西咸新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职教改革试验区”,借助这一平台,学校围绕国家战略的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接《中国制造 2025》,以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为目标,坚持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办学实践中,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着力构筑了集团化办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了“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七联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产教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全国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 借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与实践,实践探索出了以多元投入机制、四方联动机制、理事会运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四合作育人机制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聚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3个行业和512家企业,有效搭建产教融合的信息汇集平台、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化配置平台、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平台和教育成果的社会共享平台,构建起“供需匹配、联动跟进、精准培养、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2)推进两种模式改革,“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依托“实践基地+校企团队”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校企融合共同推进“学做创(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培养)”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

“研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实践基地+校企团队”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校企联合实施“技术研发-技能学习-成果转化”一体化实训改革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研学用”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

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建立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框架)和产业学院运行机制:采用责、权、利划分机制;产业学院评价指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共享、共用模式;发展长效运行机制,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构件模式及运行机制,形成一套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职业教育范式。

4.3 建设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创新四项机制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一块试验田。创新校企协同长效运行机制,创建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增强西部产教融合新动能。发挥学校地域优势以及专业群聚集度高、服务产业链范围广的产业优势(如图3所示),通过引进高水平智囊团,共建涵盖产业学院、工作室、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教学资源应用中心等六大功能实体的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服务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

图3 专业群建设的结构图

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以满足校企两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为宗旨,共享共赢是其共同特征。互利互惠使校企双方从感情机制走向利益机制,确保长期合作、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目标追求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要,改革专业教学,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企业是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便捷、高效选择学校培养的人才加入企业,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对教育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借助于学校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节约成本,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设备技术改造等,提高整体效益。深化产教融合要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共享和优化产学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助力产业建设。

推进校企制度融合,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准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大体上分为规章和责任,规章侧重于工作内容、范围和工作程序、方式;责任侧重于规范责任、职权和利益的界限及其关系。一套科学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强制手段。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差异,校企双方相互借鉴学校教育中,除了保证在课堂有效时间传授知识外,还要提前在教育内容渗透现代企业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把未来职业要求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产教融合就是要将优秀的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传统、精神追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产业(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将两种文化融合,在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培养学生具有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更快地熟悉职场的情景,为未来做准备。而企业吸取合作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科研成果,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创新员工思维方式。通过融合双方文化理念,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基。

5 结语

重视发展学校的机械大类专业群,国家财政支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探索“产学研+技术”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国家发展提供新型的培养模式,采用以下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

(1)通过为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形成引智进校、引才进校、引标准进校的“三引进”机制,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洽谈对接,形成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制定产业学院、工作室、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教学资源应用中心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全方位考核激励机制。

(2)促进职能互动、全方位资源整合和多样化激励,培育商业性产学研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的集团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适应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开展开放性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专业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成果为导向的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项目合作服务运行模式,完善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