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豆种植上的应用

2021-09-10苑秀娟

新农民 2021年32期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苑秀娟

摘要:为进一步保证作物自身生产质量,达成稳健丰产成效,在农作物实际生产周期中一般会使用化学药剂,即植物生长调节剂。此种药剂对植物生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进一步增强农作物自身逆抗性,所以处于农作物实际生长不良条件下,使用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此确保农作物顺利生长。本文主要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基础上,分析其对大豆种植的多方面影响,提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大豆种植中需注意的问题,展望其未来良好发展。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种植;应用

作为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大豆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之一,对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下人口逐年递增,人们对粮食实际需求增加,所以需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及品质,处于大豆实际种植生长周期内,合理化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现下人工调控手段。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可灵活性调整物体内生理,如使用具有合理性,可实现增产增效作用。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作为一类新型技术资源,主要通过施用外源生长物质,有针对性调控植物体内源激素系统,选取激素合成于代谢等内在机理,动態化调整植物自身实际生长发育,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大豆种植中,有助于作物生产潜力深层次挖掘。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别划分

生长素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随着研究持续性深入,科学家们逐步合成及筛选多种化学结构,以及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效相类似活性物质,将其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此类物质作为一种人工合成、低浓度下对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其主要包含多种类型的生长剂,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成不同,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性,不仅可促进种子萌发,而且可延长种子休眠时间周期。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自身不同性质及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别,即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生长抑制剂、乙烯释放剂。首先,生长促进剂。此类生长调节剂为人工合成类似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促进细胞自身分裂和伸长,以及新器官的形成,以免造成果实脱落,现下常见的此类调节剂为增产灵、丰产宝等。其次,生长延缓剂。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核心目的在于避免赤霉素生物合成,为避免茎端下方区域内细胞分裂及生长,进一步抑制生长速率减缓化合物,从本质层面缩短植物节间,对植物开花具有良好的促进成效,但其对叶子实际大小、叶片数目等并未具有影响。现下包含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包含缩节安、多效唑等。第三,生长抑制剂。与生长实际延缓剂存在较大差异性,主要抑制顶端分生组织中细胞分裂,进一步弱化顶端实际优势,促使侧枝增加,现下主要包含抑芽丹、整形素等。最后,乙烯释放剂。人工合成的释放乙烯化合物,可有效促进果实成熟,其中乙烯利作为现下普遍使用的一种[1]。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豆种植方面的应用

国内对大豆实际应用种植生长调节剂的化学调控,其主要处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研究人员按照大豆发育生长特征规律,如何高效应用生长调节剂,以此提高大豆实际产量,从本质层面优化改善大豆品质,获取显著的成效。化学调控技术在大豆实际种植中应用愈发普遍,理论研究分析逐步趋于更深层次,成为现下实现高产、优质常规措施,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2.1 根部生长

大豆根部作为吸收影响核心器官之一,可进一步获取相应的水分、矿物质等转化为自身所需基本养分,所以大豆根部生长成效,对大豆后续良好成长十分关键。针对大豆种植处于不同时期,选用不同剂量生长调节可进一步优化改善根部,以此提高其吸收并转化微量元素水平。结合现下实际数据证明,处于复合叶全阶段喷洒250ml/L多效唑稀释液体,并在实际喷洒滞后1、2、3周后综合性对其根部进行检测,发现其自身单株根系实际重量及根瘤数量均有所提升。大豆实际播种之前,充分利用ABT生根粉闷种,处于复叶期间内对其根部进行再次检测,最终检测结果表明其实际根系重量和根瘤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2 植株形态

大豆实际种植过程中,植株自身形态优良性对后续实际产量产生直接性影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自身顶端优势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以此实现对其生长激素进行动态化调控,可避免植物产生因自身高度不足发生倒伏现象,从而保证稳定增产目标。结合试验数据显示,大豆作物实际开花之前,需选用一定的壮丰安调节剂,可从本质层面消除大豆植株过度出现拔高现象,大豆生长处于3周内对其自身顶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长至4周左右,大豆自身生长便恢复至正常状况,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植物自身生长调节剂会一定程度影响大豆顶端实际生长速度,但对植物自身节间长度不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植株形态塑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

2.3 叶片生长

大豆种植过程中,其生长主要是依托叶片中叶绿素与光照产生光合作用,以此产生有助于自身生长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可进一步增多大豆体内叶绿素实际含量,增强其参与光合作用的能力,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其良好生长发展。结合实践数据显示,应用了多效唑喷洒至叶片内,其作物内部生成GA合成产生一定的干扰,促使IAA有所降低,并通过一系列物质作用保证叶绿素实际含量增多,且叶片呈现绿色更深。处于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化选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良好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2.4 花荚生长

大豆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一般状况下出现开花量正常,但结荚实际剂量较少的状况,且花荚生长至一定时期后其中部分会掉落,促使大豆整体产量有所缩减,其核心因素在于植株实际生长过程中养分缺失。为从本质解决该瓶颈,通常可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进行调节,确保其实际养分可第一时间及时输送至花荚生长部位,以此从本质层面减少脱落率。结合现下实际试验表明,选用多效唑对不同生长阶段大豆进行喷洒之后,可将结荚率提升至2/3左右,且脱落率大幅度降低,由此表明,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进一步优化调整大豆实际生长过程中,营养输送与生殖生长二者前的矛盾冲突予以调节,以此提升结荚率,降低花荚实际脱落的概率。

2.5 抗逆性

多个植物体内存在ABA处于不良条件下,形成反应的调节物质,其主要出现反应的基础上,可提升植物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即抗逆性。所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ABA物质进行动态化调节,以此提升大豆对胁迫环境自身适应力。通常实践数据表明,对大豆进行喷洒多效唑后,其内部细胞和叶片实际厚度一定程度增加,所以对胁迫环境适应性及抵抗能力显著增加,同时可避免大豆植物产生倒伏现象,对植物整体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2.6 大豆产量及品质

一方面,大豆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通过对大豆内部激素系统进行刺激與抑制,对其部分形状进行动态化控制,以此优化调节其实际生长速度,确保其实际生长稳定性,保证达成增产目标。试验数据结果显示,最终大豆实际产量最高可提升18%,花荚实际数量会进一步提升,促进大豆产量提高。另一方面。大豆最终结果品质优良性,与其内部脂肪、蛋白质实际含量密切相关,具体实践中增加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激活大豆作物内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其根部良好发展,提高蛋白质含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化应用,可提高大豆质量及产量,实现双重作用。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3.1 控制实际用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自身性质与激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具体应用过程中需严控其实际剂量,且处于不同浓度的剂量对植物产生严重影响。部分种植农户处于大豆产量及品质考量,注重植物生长调节剂自身用量,会增加实际用量,并未对大豆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反之促使其实际生长受影响,严重状况下产生干枯、畸形等现象,最终造成一定损失。

3.2 禁止与其他药剂混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一类化学药剂,其内部存在成分与其他化学药剂存在一定的反应,对大豆植株良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部分种植农户处于实际时间考量,将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其他药剂进行混合使用,难以获取良好的应用成效,严重状况下损伤大豆植株,促使其出现枯萎等现象。

3.3 使用方法的正确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较多,不同类别使用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且不同植物所需实际类别不尽相同。正常状况下多数可直接性兑水稀释使用,但也存在部分生长调节剂因其自身成分关系,难以直接溶于水中,需充分利用其他化学药剂配置相应的母液,随后兑水稀释使用,如此方可确保其实际药效最大限度发挥。所以实际应用植物调节剂时,需熟悉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严格依照相关规程及要求使用,保证操作流程正确性及规范化。

3.4 注意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差异性

化肥核心作用在于充分补充植物自身营养,植物生长调节剂无法达成此种成效,其主要是对植物内部激素进行合理化调节,以此合理花调节植物生长。现下多种农户实际种植大豆时,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将其与化肥混淆,将其作为肥料自身替代品,促使大豆生长不良。因此,大豆自身水肥条件不良状况下,需首先选用化肥对其进行充分性补充,肥力及水分均吻合相关要求时,再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此确保大豆良好生长。

参考文献

[1] 朱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9,33(6):547-548.

[2] 陈湘瑜,徐日荣,陈昊,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0,768(10):91-92.

猜你喜欢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香水百合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条件的优化
香水百合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条件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摘心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的影响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葡萄中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