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2021-09-10吴猛香

新农民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吴猛香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是否优良、栽培技术是否得当,将直接决定最后的种植表现,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价值,必须针对当前现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栽培策略实现科学种植。基于此下面将从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出发,探寻栽培技术的要点,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栽培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种植业发展。

关键词:优质水稻品种;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单产位居世界第一,充分掌握并合理应用栽培技术,就需要关注优质品种种植的表现,结合数据表现进行研究与优化,从而提高抗病、抗逆等性能,增加农户的种植收益。同时,水稻高产、优质是当前农业生产者必须掌握的关键要素,要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其种植表现,从市场角度出发保证水稻产量与质量。

1 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

1.1 种植品种选择

稻一油种植模式在我地比稻一稻种植模式效益更好,且避开七月高温或连续阴雨天气抢收抢插,耽误季节导致晚稻影响大,造成减产减收。一季稻品种和两优332符合湖南水稻垩白粒率(GB/T17891-1999)、垩白粒率(LS/T3108-2017)的标准要求,该品种具有抗病强、产量高、米质优等栽培优势,合理种植可以提高种植质量及产量,区域试验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成效,对此进行合理推广能够提高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

1.2 水稻农艺性状

和两优332其茎秆粗壮、株型紧凑、剑叶挺直,植株高度为115 cm,且后期落色好以及结实率高,能够达到85%左右,长粒、千粒重24 g,是理想的水稻品种。该品种5月下旬~6月初是最佳种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成熟,整个生长周期约130d左右,抽穗集中、落色清秀,符合高产优质的实际要求。

1.3 说道种植表现

1.3.1 产量表现

该品种种植产量较为稳定,整体的优势较为明显,具体的产量表现如以下,区域试验种植在2018年的面积为1243m2,平均产量达到658.7kg/667m2,位居同年9个参试品种首位;2019年的面积为1432m2,平均产量高达689.6kg/667m2,同样位居同年10个参试新品种首位;2020年该区域增加了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m2,优化后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03.8/667m2,示范种植结果显示,3年平均收获稻谷698.2kg/667m2。

1.3.2 米质表现

该品种在检验测试中,依据《中国好粮油稻谷》(LS/T3108—2017)进行判定,对2018、2019、2020年区域内的试验田进行分析,2018年试验田碱消值为6.0级,精米率为73.2%、整精米率高达63.8%,垩白粒率13%;2019年试验田碱消值为5.0级,精米率为74.6%、整精米率为64.9%,垩白粒率14%,胶稠度为71mm;2020年试验田碱消值为5.0级,最终出糙率80.8%、整精米率高达70.4%,垩白粒率14%,在外观上形状较佳,整体质量较优,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1.3.3 抗性表现

该品种的植株韧性较为突出,全群的抗性频率超过90%,稻瘟病综合指数三年分别为2.3、2.2、2.3,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2 优质水稻品种的栽培技术应用推广

2.1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不同品种在种植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采用配套的种植技术,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进而促进水稻新品种的推广种植。2020年该试验种植区在站长的带领下举办了3次培训班,并印发了千余份相关资料供农户进行学习,保证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性。

2.2 建立新品种示范区

高产栽培技术必须建立新品种示范区,避免品质选育停留在书面或者理论层面,2020年上述试验地增加了示范区,且进行了新品种展示和技术指导示范,最终收获时水稻米质优良,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有效激发了周边地区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为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2.3 完善农业技术服务

当前部分地区的农户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主要依靠以往的经验种植,在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对种植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结合实际为农户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指导,带领团队技术人员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指导,结合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使得优质水稻品种种植服务更加有效。

3 优质水稻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在测试基地进行示范试种的结果分析,该水稻品种的产量高、米质较优,且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因此受到了我地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完善种植与推广,保证秧苗密度及高峰苗数的合理配置,下面对栽培技术进行探索。

3.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播种前进行 2~5h的晾晒,促进吸水快且均匀;种子消毒,种子下水用清水洗干净,再采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10~12h进行种子消毒。破胸后使用NLE伴种肥加适量高渗吡虫啉按照种肥比例为3:1进行拌种,为后期分蘖和壮苗奠定坚实基础。

3.2 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适时播种能够提高试验种植区域的水稻质量,结合当地实际的气候特点进行,避免一季稻早播高温抽穗、高温逼熟造成空壳率高、产量降低、米质变差,保障了一季稻高产和优质,又可以避免过迟播种造成下季油菜播种迟影响出苗和产量。该品种于5月下旬~6月初播种,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不论是机插秧苗还是水育大秧,都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培育条件,如果采用培育机插秧苗的方法一定要保证播种的适量,通常情況下会保持在大田用种1.5~2kg/667m2,将秧大田比控制在1:80~90。同时,要注重对壮秧剂的使用,进而为秧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采用水育大秧的方法,则要保持在秧田播种10kg/667m2,同时秧大田比例应控制在1∶7,较低的播种密度有助于秧苗的后期生长。2叶期左右喷施200ppm浓度多效唑控长促蘖。

3.3 适龄移栽 合理密植

采用插秧机机插秧苗秧龄控制15~18d,宽行窄株的栽种模式,栽插1.6万穴/667m2左右,每穴栽种3~4株秧苗,因此最终密度保持在具有秧苗4.8万~6.4万株/667m2。为了提升水稻的移栽效果,应提前进行整地工作,保证大田整地质量,田面平整,上糊下松,及時做好水分补充工作,保证薄水层在2cm左右。为了提升水稻的移栽效果,机插遵循浅水浅插的栽插原则,插后还要及时做好补棵工作,人工手栽的秧龄25d左右,株行距20cmx26.7cm,每穴栽两粒谷苗,保持在5~7万苗/667m2左右,最终提高种植产量。

3.4 科学水肥管理

移栽后管水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过早。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施40%测土配方肥40kg/667m2,插后5~7d结合除草剂追施尿素10kg加适量硅、锌中微量元素肥料,幼穗分化3~4期追施40%测土配方肥7.5~10kg,齐穗后看苗补施粒肥,如叶面喷施磷酸ニ氢钾、谷粒饱等,从而促进水稻的稳产、高产。

3.5 病虫害绿色防控

以田间实查为原则,按照绿色食品级水稻生产用药进行病虫专业化绿色防控,避免乱用药和不必要的用药,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降低稻谷农残,降低和控制土壤面源污染,在“生态控害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一拌、二撒、三喷”,一拌:药剂拌种+送嫁药。控制秧苗期和分蘖前期病虫害。二撒:控制分蘖期前后病虫害,撒施肥料+除草剂+杀虫颗粒剂。三喷:控制孕穗期前后病虫害,喷施1~2次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二化螟防治用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20~30ml/667m2,飞虱防治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佰靓珑)16~20ml/667m2、10%烯啶虫胺(飞特佳)2000倍液、50%吡蚜酮20ml/667m2等,稻纵卷叶虫用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20-30ml/亩。稻瘟病防治分蘖盛期和破口前5d左右用药,用拿敌稳15~20g兑水30~45L/667m2喷雾兼防稻曲病、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50ml/667m2兑水喷雾,日本进口富士一号仍是较好的药剂。纹枯病5%井冈霉素A水剂150~200ml/667m2、5%已唑醇悬浮剂80ml/667m2。

3.6 适时收获

该品种成熟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收割时间应选择黄熟期,过早收割会降低稻米品质,收割完成后应及时做好晾晒エ作,避免发霉变质。

4 结语

优质水稻品种的栽培十分重要,要重视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龄移栽、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确保水稻种植过程的万无一失,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泽华,马旭,李秀昊,等.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8,49(5):1-20.

[2] 李思平,丁效东,向丹,等.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互作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34(4):174-182.

[3] 白银萍,胡云龙,彭友林,等.川中丘区主要水稻栽植品种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9,28(7):1087-1092.

[4] 许春林,吕志军,辛亮,等.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9,50(8):90-96.

[5] 庾露,黄艳霞,刘警鉴,等.降雨影响下的水稻长势极化特征提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0,37(5):992-998.

猜你喜欢

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徽两优001在建瓯市的种植表现
徽两优898在贵池区种植表现及直播栽培技术
杂交早籼稻欣荣优5号在兴国县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超级稻早稻中早39在桃源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深两优0858水稻在玉林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