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深度学习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行为策略

2021-09-10涂洁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知识

摘 要: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所认知的具体形象逐步抽象为知识表象,建构良好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由教数学知识向形成数学素养过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师行为;数学知识;数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44-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获得了长足进步,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展开[1]。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学智慧不断增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数学学习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数学学习由知识走向智慧。

一、充分发挥语言作用,强化目标感知

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一项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活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感知的目的越明确,指向越集中,学生的感知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感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易受外界因素和个人情绪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指明方向,突出感知的要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收获,使数学知识学习更高效。

(一)语言引导,明确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提出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让学生感知学习对象,从而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物体进行分析。

师:怎样知道班里课桌的长?

教师引导学生动脑,选择工具来进行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进行测量,并交流,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会有不同的表示结果。

生1:我用文具盒的长测量的,黑板的长有5个文具盒的长。

生2:我用数学书的长测量的,有4本数学书的长度。

师:测量同样长的课桌,由于选用不同的工具,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测量时有一个统一的单位,人们发明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单位——厘米。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提出感知要求,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同?学生感知:“选择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引发思考:怎样测量才能更好地交流?学生自然体会到,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从而引出学习内容。

(二)语言提示,突出重点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进行提示、点拨,营造感知知识内涵的氛围,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围绕重点不断深入。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教师通过语言提示,开展探究活动“角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活动1】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有关

师:大家用两手捏住角的两边,想办法把角变得比现在大一些,再大一些。

學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操作。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比原来大了。

师:说得很好,角的两边张开。(重点提示:两边张开,角变大)

师:角可以变大,那可以变小吗?怎样把角变小?

学生操作,角变小。(重点提示:两边合拢,角变小)

【活动2】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教师准备两个边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先将角的大小固定成一样的。

师:这两个角一样大吗?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合操作。(重点提示:两个角虽然边长短不一样,但角的大小一样。)

教师通过语言提示,让学生进行活动角的操作,联系生活“大小”经验,进入深度学习,开展数学思考。

二、关注实践操作,确保学习有效发生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但若教师对实践操作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将会对数学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实践操作的组织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操作的价值,确保学习有效、学生的思维有效,实现深度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效进行实践操作

不是每个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数学操作,但需要数学实践操作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精心组织,让学生充分实践,有效地感知,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需要让学生接触操作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由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向图形认知(表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操作,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积累学习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以疑引动,做中感悟

学习离不开疑问。当学生遇到疑问和困难时,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带着疑问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疑问引导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前面我们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转化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三角形的面积能否也用一个三角形来进行推导?

学生产生疑问后,进行动手操作,用线联结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并剪下来,旋转平移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顺利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经过比较发现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推导更容易些。通过质疑,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感受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体验由猜想到验证的认知过程。

三、关注已有知识经验,发展学生理性认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或多或少地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出发,关注新知的预设,充分发展学生的理性认知。

(一)利用正迁移,促进数学知识建构

知识转移是现有知识和技能对知识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丰富和充分发挥现有知识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相似的学习内容、学习要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比较,找到知识点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从一种知识转移到另一种知识,在同一知识中看到差异,并有意识地探究新知。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采用相似的学习方法进行类似的实践操作,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新知。

(二)避免负迁移,培养数学理性思维

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的负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識和经验的局限性、肤浅和片面及思想的狭隘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有关。教学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全面考虑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进入深度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深度学习,逐步实现数学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断丰富学习经验,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学成长。

[参考文献]

陈荣芳.有序引导,感悟解决问题中的分类思想[J].小学数学教育,2015(04):17-18.

作者简介:涂洁(1979.12-),女,江苏宜兴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奇思妙想”有奖数学知识竞赛
第七届播睿智杯“奇思妙想”有奖数学知识竞赛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