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融入高中素质教育的研究
2021-09-10张玉洁
张玉洁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崭新阶段,强调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高中素质教育中去,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有利于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人地协调观,其具体内涵是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其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使高中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一分子。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中教学;人地关系
引言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的教材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深入的学习课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高中教师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等维度为导向,优化和创新教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毕竟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一、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完善综合性教育系统。高中课堂在基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分类,恰当地引入生态文明的教育思想,创建富有特色的教学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在未踏入社会中就能培养起对生态保护的正确观念。
2.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学应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与我国创设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相符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实现人地和谐的理念,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发展充分的尊重自然规律,让学生学习中融入生态文明的思想,确保学生能紧随时代步伐,通过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生物知识。教师要适当渗透生态文明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保证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去挑战自我、迎接未来。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1.善于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生态文明建設的的核心观念,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思维视角,指的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高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概念教学,深入发掘概念中蕴涵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让他们学会协调自身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在展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先讲述“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谈话导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如何走?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自由讨论,无法准确给出答案和说明理由,与他们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由此顺利揭示新课主题。接着,教师提问: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领他们探讨与总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担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但面临着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问题,选择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生态文明的明智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2.关注概念学用结合,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教师需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引领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分析社会问题,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与区域人地关系,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例如在学习地理“城市化”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民工潮”这一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市不同时期的地图及人口增长图等,结合问题: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图反映什么现象?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资源分析、交流和互动,初步了解我国的城市化现象。例如在学习到“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时,可以讲解我国农林牧副渔和我国生态保护之间的练习等等。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地理事物特征,了解本地的过程,归纳当地的生态问题和现状,使其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再加工成生态文明的理念。例如在学习地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模块时,教师询问:什么是农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个人认知,知道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使其结合考察经验理解土地生产力,并懂得农业的分类。接着,教师提问:区位是什么意思?农业区位及农业区位因素呢?引导学生综合考察实际情况与课本知识来学习。理解这些地理概念的含义,使其从自然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且根据考察情况举例说明,深化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结语
在高中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教材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合理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在无形中建立生态文明意识,为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蒋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0.
[2]李兴华. 高中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信阳市第六职业高级中学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