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
2021-09-09郭敬原
郭敬原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文科建设逐步推进的形势下,地方高等院校也应该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尤其应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契机,把人文和技术相结合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落脚点。文章在对新文科内涵解读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和高校需要,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养和综合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等院校实现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当代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路径
当今社会一直在进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顺应社会变革,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也只是刚刚启动,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如何实现其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发展,以及当前的新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对促进文科融合发展,促使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等特点,进而对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指向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传播的认知体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始,媒介生态和社会传播格局已发生多次重构,这也是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外部因素。新技术带来的媒介产业变革,使得新闻传播学也相应地进行调整。现今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普遍仍旧以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为主,导致教师在解析新闻传播理论时,对与其相关的社会传播现象已经越来越难进行更深度的剖析和理论层面的解读,因而经常需要把传播过程分割成传播片段,同时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更深层次上重新构建传播学知识体系。
随着科技和传媒业的发展,当前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所面对的早已不是单一的媒体或者单一的传播形态,更不是封闭的信息流动过程,而是由传统媒体、自媒体、多种媒介平台和舆论场等参与主体建构的泛媒体综合体。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不断演变,使得社会价值和人文积淀变成了稀缺资源,所以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强调的重要出发点。因此,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逻辑应该是社会传播中的人文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意义的构建与规范,进而培养更具开放性的公共传播和社会传播的从业者,他们既有技术和技能,也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更高阶的社会价值观[1]。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教育这一新的时代命题,要体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就应该和中国国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育兼具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开放融合的知识结构和现实技术、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上有所作为,其中首要任务是要把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和人文社科的现实关怀融合在一起。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将新闻传播学理解为实践之学,其往往纯粹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又以工具性为导向而崇尚“技术中心主义”。新闻传播教育首先是人文社科教育,新闻传播學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因素,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属性,同时聚焦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传播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文价值情怀和担当精神,让学生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勇于发现真相和探究真理,保持对真实、客观的追求,熟练运用人文、社会、历史等知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功能。当下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媒体格局重塑调整,受众群体分流分化,新闻传播人员唯有想方设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内满足人民需求,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其的宣传和传播任务[2]。
(二)开放融合的知识结构和现实技术
跨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通识教育,这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同时,其还需要具备处理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问题的技术应对能力,如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人与机器的协作能力、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媒体运营能力等,即具有开放融合的知识结构和现实技术。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深刻变革,在这双重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更应该按照新文科的建设内涵,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藩篱,着眼于新时代传媒业新需求,优化和重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跨学科、复合性课程群,让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学科有其天然的交叉属性,可以从人文、社会、信息等不同学科维度去探索、分析和把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注重传媒学知识域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将文学、社会学、哲学、法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广泛的通识内容深度融通,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通识认知,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中,将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公共传播、创意传播等相关产业知识有机结合,以培养一流的传播专业人才。
(三)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要注重培养其多元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视野,从思想上和技能上具有较高的传媒素养,使之能对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进而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任务。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要求新闻传播教育紧跟传媒行业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新媒体应用现状和社会发展环境,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把握新时代媒体业态快速发展的应对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创新创业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内容,并且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主动探索研究,提高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的复合性,教育内容要有整体性和通识性,从而为人才成长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总的来说,科学且可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采用“紧密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把培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新闻传播学科虽然长期受到西方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以及理论体系的影响,但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应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因而,其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引导学生从我国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入手,去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进而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
其次,就应用性而言,新闻传播学科也要与推动学科发展的新科技相结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AI、VI等尖端科学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普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缺乏。因此,要想扭转这一现实,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变。新文科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专业建设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强调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强调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学界限。突破学科界限不是仅仅是把新闻传播学科和相关的信息学科、计算机学科等其他学科凑在一起,而是让新闻传播学科与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与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应用,实现人才培养中的人文价值与科学理性的统一[3]。
(二)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着重进行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优化,破除新闻传播专业同其它学科和交叉领域间的壁垒,打通知识体系和资源共享渠道,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应明确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构架。新闻传播专业应在大一、大二阶段统一开设通识课程。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培养都需要通识课程来加强,并且通识课程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新闻传播专业可以开设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技能,如摄影、音视频剪辑、网络直播、网页设计等。同时,其还可以将新媒体时代传媒界使用广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云计算等最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此外,新闻传播专业还需开设能体现地方高校特色的选修课程,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与数量,如数据新闻、创意传播、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纪录片传播等,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修和辅修这些课程,从而培育有特色、有特长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广泛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青年教师人数占比相对较大、平均学历相对不高、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部分新开专业课程没有专任教师可以胜任,也缺乏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实习场所有限、实验设备匮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针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资现状,地方高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学校和院系要营造适合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从而拓展学术视野。二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常态化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新闻传播类专题或者交叉学科的再培训,如传媒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研究领域的培训,使专业教师掌握现代传媒前沿的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是学校要积极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队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特色,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应当根据新文科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才,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而不应都是新闻传播学科出身。四是学校要加强新闻传播专业与传媒学界、业界的联系。譬如,学校可以邀请校外导师集中授课,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专业讲座,还可以聘请传媒行业内的媒体人作为外聘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的授课,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交流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传媒业的现状和趋势,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构建跨专业的综合教学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构建跨专业的综合教学体系为其保驾护航。一是学校可以根据新闻传播学不同的专业方向打造多样化实践平台,如视听内容创作综合实践平台、融媒体新闻生产综合实践平台、数字媒介工程综合实践平台、数字营销传播综合实践平台等,并结合实践平台举办拟态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传媒文化周”“主持人大赛”“新闻发布会”“短视频制作大赛”等。另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的各项比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知识,使学生在各种技能大赛中积累经验,并通过设计课程作品、参加大赛和项目等途径学习和积累专业技能,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学校可以建立融媒体实验中心教学平台。在实验平台上,学生可以集中学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搜集、分析创作和分发等实践功能。三是学校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完善智能实践管理系统,使学生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学生实践和实训的学习模块[4]。
四、结语
当下,科技和产业革命必将持续驱动社会新理念、新业态、新需求的发展。我国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也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学科提升和人才培养是一个新的挑战性命题。如何进一步突出新闻传播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和优化是当前众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当下,地方高校要以培养兼具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开放融合的知识结构和现实技术以及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高质量和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构筑人才培养平台等实施路径,来推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飞.新文科背景下傳播人才培养的逻辑重构[J].传播与版权,2021(04):101-103.
[2]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02):16-21.
[3]燕道成,蒋雪旻.“跨界”与“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J].教育传媒研究,2021(03):42-46.
[4]袁靖华,李文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智慧影视发展与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