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析

2021-09-09陈波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创新教学法

陈波

[摘要]文章闡释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举措,并在教学改革中摸索凝练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三阶五步”教学法,以此来达到“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教学效果。文章还进一步阐明了“三阶五步”教学法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手段:记忆理解阶段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应用分析阶段要把生活化实践教学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评价创造阶段要通过实战演练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阶五步”教学法;教学创新;“知行相资以为用”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和基本手段[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集思想政治与专业素养于一体,这一性质不仅决定了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学科基础课地位,还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专业核心课具有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压舱石”和“定星盘”。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3]。在马新观教育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共识的前提下,如何避免意识形态说教,使马新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成为马新观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教学痛点。鉴于此,笔者以布鲁姆的教育理论为牵引,将课程教学目标细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三个模块,逐渐摸索出马新观课程“三阶五步”教学法。

一、马新观课程“三阶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该理论的继承者们则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用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马新观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马新观的发展历程,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马新观的理论知识指导未来的新闻实践。鉴于此,教师在本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引,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从学习目标入手,反思学生要掌握马新观的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马新观后能够做些什么,从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家国情怀和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并具备全媒体工作能力的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将马新观课程的教育目标分解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创造三个阶段,按照案例导课、精教趣学、难点辨析、随堂检测、实战演练五个教学步骤开展教学。笔者通过案例导课、精教趣学,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马新观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通过难点辨析和随堂检测引导学生用马新观的理论知识去剖析和阐释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新闻现象及热点问题,回答和解决新闻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通过任务驱动和实战演练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培养其评价创造能力,进而达到“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教学初衷。这一教学设计也比较契合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拥有较强的专业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但是对马新观课程心存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和抵触心理。

通过将“三阶五步”教学法引入马新观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本课程实现了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以及学生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态度转变,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教学效果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善。

二、记忆理解阶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传统的马新观课程教学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学校选择那些理论体系建构意识较强,理论阐述的逻辑更加细密的教材,本科生听这类课程往往会感觉晦涩难懂;二是教师围绕现编的教材展开,并联系当前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案例进行阐释[5],忽视了马新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理论。为了解决马新观“现时教学”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时选用了一本理论教材和一本新闻报道的经典案例类的教学参考书,将马新观的教学内容重构为12大模块,形成12个知识专题,每个专题的教学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同时,笔者还注重联系马新观最新的发展成果及实践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马新观不是教条的,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

为了让学生摆脱对马新观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激发其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新闻报道等影像资料作为教学工具,引入建设性新闻等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业变革与发展的最新资讯,尽量寻找马新观的关注层面与大学生多元兴趣点的交叉平衡。在每次课程的开头,笔者都会选取最新的新闻报道案例导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讲授“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背景”时,笔者播放了“我是记者”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在讲授“实现新闻传播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的章节时,笔者播放了关于“记者正常采访被殴打”和“记者滥用职权谋私利”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新闻工作的权利边界究竟在哪儿。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还尽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等知识点时,笔者融入了汪晓东、鲜敢、吴姗等记者的抗疫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把人民至上写在抗疫战场”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他们在危机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国记者精神。这些抗疫故事的融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学习自主性。

为解决高校马新观课程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的浅层次互动、无指向互动、形式化互动等问题,笔者在马新观课程教学中使用“雨课堂”移动教学工具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维互动”的教学设计。教师把手机应用于课堂教学,让手机在课堂上时时刻刻为教学服务的举措,可以让手机不再成为课堂困扰。基于“雨课堂”的幻灯片推送,学生可以将做笔记的时间节省出来思考问题,就算坐在后排也能通过手机屏幕看清教师的课件;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进行随堂测试,进而了解学生在幻灯片下反馈的“懂”与“不懂”,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从而对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准确把握。教师结束授课后,“雨课堂”会自动生成学生课堂表现的统计结果,这样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此外,笔者还将学生通过“雨课堂”回答的主观题分发给学生相互评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分析阶段:把生活化实践教学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对照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学生掌握马新观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只是本课程教学的初级目标,而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时代下解读、分析新闻传播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回答和解决新闻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难题,才能体现本课程的高阶性。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秉承“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教互动”的理念,将马新观理论和我国国情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马新观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关注新闻实践,育化其问题探究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性地设置了课前五分钟“节目设计与播报”环节,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节目设计与播报”要求学生分小组每周精选若干热点新闻或热点热会问题,然后以新闻节目串讲等形式进行课堂汇报。课堂展示汇报既可以是PPT现场展示播报,也可以是视频新闻成品展示,要求每组学生必须阐释选择这些新闻的理由及新闻编排的依据。学生展示汇报完毕后,笔者首先引导所有学生对该小组的展示进行提问与点评,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作品点评中,如不参与点评将影响小组成绩。随后,笔者再结合马新观知识点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和改进的方向。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习惯,引导学生从马新观角度审视媒体的新闻报道,对报道的优劣得失进行专业化评价,而且能够引导其通过对新闻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问题,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握马新观的现实指导意义与精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此外,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适时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现象如新变化、新问题、新政策或某些热点报道(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等),以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引导学生用理论关照现实问题。比如,在讲到“有思想的新闻作品才有引导力”时,笔者为学生深度剖析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方家大院的中国年》。此外,对一些具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随堂辩论,使真理愈辩愈明。例如,在讲授“当新闻职责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该如何取舍?”这个知识点时,笔者组织学生自发组成正反两方展开课堂辩论,双方争论颇为激烈。下课后,学生还将讨论阵地迁移到QQ群继续讨论,这在无形中将马新观的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

四、评价创造阶段:实战演练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思想价值引领

新闻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始终处在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状况下的工作。学生即使将相关概念、原理背得很熟练,成绩考得很好,都不能说明其达到了该门课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期末试卷考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马新观的理论知识去观照新闻传播实践领域的各类问题,要求其在马新观理论的指引下独立寻找新闻选题,采集和制作新闻报道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并且新闻选题和新闻观点占评分比重较高。因此,笔者构建了“平时考核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及讨论、雨课堂测验、课堂展示等)×20%+线上理论考试×20%+新闻实践作品×60%”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用以解决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提升课程和学业的挑战度。

马新观课程的实战演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指导学生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将课程思政的课堂向课外延伸、向实践延伸;二是教师在期末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5—10分钟左右的新闻作品,充分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以马新观为理论指导进行自媒体内容选题策划,学生采写制作的新闻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桂工新视听”展播。自课程开展以来,学生已经在“桂工新视听”开辟了“传媒新生说”“实践马新观”“抗疫第一线”等专栏,不仅挖掘出学校三位大学生勇救落水老人的事迹,而且推送了多篇抗疫主题新闻报道。学生通过对自媒体平台的运营,全方位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认同感。此外,通过期末新闻作品的创作考察,笔者所在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已基本懂得运用马新观来指导策划新闻选题,2020级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从选题策划到新闻成品的制作,且制作的新闻报道作品的质量较高。

五、结语

笔者教授的馬新观课程自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以来,教学效果良好,不仅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而且连续3年学生平均评教成绩在95分以上,数十位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位同学在2020年广西区新闻写作大赛上获奖,3位同学在自治区级党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知识大赛中获奖,还有数位同学在中国青年网等社会媒体独立刊发新闻报道作品,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专业自豪感得到极大提升。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笔者也深刻地意识到,必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切实感知认真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此外,马新观课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参与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7-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张洪君,王臣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财经类教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1(09):55-59.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1-07-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05):25-30.

[5]陈信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现实指向[J].青年记者,2019(07):64-6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创新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