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位移表达研究综述

2021-09-09周虹竹

公关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词汇化

周虹竹

摘要:虚拟位移是指用移动性动词描述静止事物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对它的研究大多以英语和英外对比为主,研究主题多围绕虚拟位移事件的构成要素,以及虚拟位移的成立机制两个方面。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今后的虚拟位移表达可以在多语言间进行,从其他认知角度探索形成机制,并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虚拟位移 词汇化 位移主体 位移路径 心理扫描

虚拟位移最初由Talmy(2000)提出,指用移动性动词描述静止事物的语言现象,例(1)就是一个英语虚拟位移表达,位移主体“fence”(栅栏)本身不可移动,但可以被“go”这一移动动词修饰,这种现象不止限于英语,如例(2)(3)所示,日汉语等其他语言中也不乏虚拟位移表达的出现。

(1)The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 (Talmy:2000)

(2)そのハイウェイは東京から新潟へ走っている。 (鈴木裕文:2005)

(3)他们来到林间小道,它一直通向长满青草的宽阔的河岸。(BCC语料库)

关于虚拟位移表达的研究最初是从英语学界开始,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以英语以及英外对比最为丰富,本文将对现阶段有关虚拟位移表达的研究成果分为构成要素和成立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希望通过本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对今后计划研究有关虚拟位移表达的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虚拟位移运动事件要素相关前人研究

(一)虚拟位移主体要素

晏诗源、李秋扬(2013)在探索汉英延伸路径虚拟位移时认为,作为虚拟位移主体的首要特征就是[-移动],但并非所有具有[-移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虚拟位移主体,它还需具有其他的一些特征,[+长方形]、[+空间延伸性]也可以影响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延伸型虚拟位移的位移主体。

钟书能、傅舒雅(2016)在上述位移主体特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另一特性[+连贯性]。如 “北斗七星”,这样的连续并且大量的点状事物集合在一起,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整体,最后成为虚拟位移的位移主体。

(二)虚拟位移路径及方式要素

路径信息是运动事件中的核心内容,是必须在句子中进行编码的,而方式信息是不允许在句子中编码的,除非其在表示方式信息的同时又可以表现路径信息。杨京鹏、吴红云(2017)通过对语料库的穷尽检索发现,汉语的虚拟位移事件中路径信息除了可以在动词、介词中得以体现外,也可以利用语用手段,如例(5),“飞”本身作为方式动词不表征路径信息,原则上句子不成立,但通过对前后文的认知在语用的角度上构建了“路径”,最后被接受。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杨京鹏、吴红云 2017:22)

郑国锋 舒丽敏、吴叔尉(2021)以自建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比了英汉视觉虚拟位移的路径语义。研究发现,汉语倾向于用趋向动词来突显路径信息,英语倾向于使用介词和副词突显路径信息,英汉表达中都存在大量的零路径模式语料。

(三)虚拟运动距离以及时间要素

范娜(2012)从位移持续时间、距离两种因素的共现与否出发,来探究其与英语延伸路径虚拟位移抽象度之间的关系。基于Talmy(2000a)对延伸路径虚拟位移的分类,范娜(2012)认为抽象度的排序应为:任意虚拟运动(心理描绘>假想运动)>具体虚拟运动。并且,“心理描绘”不能与时间信息共现,“假想运动”可以与非精确的持续时间共现,具体虚拟运动表达可以与精确的时间共现。但表示“距离”的运动持续性要素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与任意类型的延伸路径虚拟位移进行共现。

钟书能、黄瑞芳(2015)依据运动主体和运动行为的主观性程度将虚拟位移分为了三类:主观性虚拟位移、原型性虚拟位移、准真实虚拟位移,主观性从前到后依次减弱。此外还指出位移时间信息的出现会限制虚拟位移的抽象度,即出现的位移时间信息越精确,句子的抽象度越低,主观性越弱。钟书能、傅舒雅(2016)还发现,英语的虚拟位移表达中更倾向于选择时间的表达,而汉语则更倾向于选择距离的表达。

二、虚拟位移成立机制相关前人研究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

钟书能、黄瑞芳(2015)认为主观化可以消解句法的语义限制,主观化程度越高,相对语句中的语言形式就越少。但反过来,主观化对句法行为也有反制约的作用,这种反制约体现在位移主体上就是要求位移主体的抽象度,主观性越强,位移主体的详略度越低;体现在路径信息和方式信息上就是要求路径信息必须存在,方式信息不能在语句中被明显编码出来。

张克定(2019)认为,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关系连续统。也就是说,虚拟位移事件虽然由认知主体识解,但由于是基于现实空间经验被识解出来的,故也带有客观性。即虚拟位移具有强主观性和弱客观性。

(二)心理扫描

心理扫描分为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其中前者更加强调顺序性,后者更强调整体性。铃木(2005)从视觉主体的位移和视觉主体的视线移动两个角度对汉日虚拟位移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当视觉主体和视觉对象擦肩而过时,汉语和日语都可以采用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而当视觉主体接近或离开视觉对象时,汉日主观表达会产生差异,日语表达会发生“图形-背景反转”,视为视觉对象主动靠近或离开视觉主体。另外,汉语在进行主观位移表达时则会受到处所词的影响,需要以某个位置为参照点进行描述。针对于汉日虚拟位移表达的差异,铃木(2005)认为是汉日扫描方式的不同导致的,当视觉主体和移动主体相互靠近时,漢日都更倾向于使用顺序扫描;而当视觉主体和移动主体相互远离时,日语更倾向于顺序扫描,而汉语更倾向于总体扫描。

钟书能、刘爽(2017)认为虚拟位移实质上就是认知主体在心理空间上沿着某一路径对某一对象进行顺序扫描或者总体扫描,从而在认知对象上建立认知通达,最后在心理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模式。

(三)概念整合与概念重组

范娜(2014)集中探索了3种英语虚拟运动的概念整合:延伸路径虚拟位移、显现路径虚拟位移,以及指示路径虚拟位移。范娜(2014)认为以上三种虚拟位移皆可概括为真实位移与静态物体方位的概念整合,即“以动代静”,并提出这三种虚拟位移的概念整合是以转喻机制为前提和认知基础而转变过来的。

张丽虹(2020)通过对日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主动、致使以及虚拟移动三种事件中,日语学习者产出虚拟位移表达最少。原因是汉语的路径动词在抽象移动上扩展空间有限,学习者在日语产出时很难将日语的路径意义应用到虚拟表达中。从概念迁移的层面上来看,虚拟位移表达中涉及到了概念重组,但在产出虚拟位移表达时学习者在概念重组过程中受汉语影响,很难有效概念重组,故而产出的虚拟位移表达明显少于日语母语者。

三、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文献,前人分别从运动事件各成分要素、认知机制阐述两个方面对虚拟位移表达提供了角度的研究成果。对于虚拟位移今后的研究展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首先,目前对于虚拟位移的研究主要是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的虚拟位移表达研究明显不足。我认为之后的研究可以在其他语种的虚拟位移表达以及跨语言的对比差异方面继续发展,丰富其他语言在虚拟位移理论研究上的空缺。

其次,对于虚拟位移表达形成动因的研究也是重要的一环。目前的研究在阐释跨语言虚拟位移对比差异时,不约而同从心理扫描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结合意象图式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也是可行的,可以让更多研究者意识到虚拟位移表达在认知上的巨大意义。

最后,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虚拟位移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语言虚拟位移表达的认知差异进行研究,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寻找解释虚拟位移的形成机制,只有让学习者理解虚拟位移表达的形成动因,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习者理解虚拟位移,帮助学习者习得地道的外语。

参考文献:

[1].Talmy,L.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I:.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Cambridge.:.MTI.Press.

[2].铃木裕文.2005.主观位移表达的日汉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1):10-16;108.

[3]范娜.2012.英语延伸路径虚构运动表达的抽象度研究[J].外语教学,(2):40-43.

[4]范娜.2014.英语虚拟位移中的概念整合和转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99-106+157.

[5].晏诗源,李秋杨.2013.汉英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中位移主体的研究[J].语文学刊,(9):24-25.

[6].钟书能,黄瑞芳.2015.虚拟位移构式的主观化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1):27-34.

[7].钟书能,傅舒雅.2016.英汉虚拟位移主体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32-36.

[8].钟书能,刘爽.2017.虚拟位移的语法构式特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1):51-56.

[9].杨京鹏,吴红云.2017.英汉虚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以toward(s)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1):.15-25+158.

[10].张克定.2019.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英语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10):.81-90.

[11].张丽虹.2020.概念迁移视角下的日语学习者移动表达实证研究——以主动、致使、虚拟移动事件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37-47.

[12].郑国锋,舒丽敏,吴叔尉.2021.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视覺虚拟位移路径表达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36-44.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