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中农户的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及契约选择意愿研究
2021-09-09石敏,李大胜,吴圣金
石敏,李大胜,吴圣金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农民的合作意愿容易被忽视,甚至出现农民利益被侵害的现象。本文从微观农户视角出发,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t Model和Multinomial Logit Model模型,对比分析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深入分析农户选择不同契约模式的意愿,并识别影响农户行为和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第一,资本下乡中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差异显著,合作意愿高于合作行为。第二,农户的合作行为受自身生产特征、工商资本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三,农户的合作意愿受人口特征、生产特征和工商资本特征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显著。第四,农户契约模式选择意愿与户主受教育年限、农业设施投资以及工商资本是否提供支持密切相关。
关键词:资本下乡;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契约选择
文章编号:2095-5960(2021)02-0100-11;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工商资本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模式,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国家期望通过跨界配置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生产要素[1],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
随着土地流转管制放松,资本下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2]资本下乡在实践中对农户带来巨大的影响。然而,资本下乡对农户是正向效应还是负向影响,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种植环节对参与农户增收有促进作用[3],生态农业项目可以带来知识溢出,提高周边农民的就业能力[4],一部分人抓住时机并采取行动,利用下乡资本带来的资源,成为新的乡村精英群体[5];另一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下乡资本所发展的现代农业会分享大量的农业利益,挤占小农的生存空间[6],形成“资本家剥削小农”[6, 7],引起农民失业问题和生存保障问题[8],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资本下乡侵害小农户利益的现象[9, 10]。
那么,鼓励引导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能否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并“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进一步考察下乡资本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探究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行为,以及农户的真实合作意愿。基于此,本研究从微观农户视角出发,考察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实践中资本下乡与农户形成的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和合作共赢三种契约关系,分析农户的契约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农户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探讨资本下乡对农户的影响。相关结论为完善工商资本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提供依据。
二、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关键时期[11],农业资金需求量巨大。然而,农业投资不足问题一直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由此,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类资源向农村流动[12],寄希望通过资本下乡整合农业生产要素[13],实现产业兴旺。但是,政府另一方面也担忧下乡资本大量占有土地资源、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利益。
针对此两难选择,学者们在考察资本下乡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资本形成的生产组织和结构[9, 14-16]、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流转问题[2, 17]、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领域和生产环节[18, 19]、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效率[20, 21]、与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关系[22, 23]。以上研究均从工商资本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其进入农业的现状,探讨和分析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的影响。农民是“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主体。部分学者重点考察了工商资本和农民的合作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合作关系。资本下乡面临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小农的分散。资本下乡要提高资本实现收益的效率,就必须减少同小农交易的交易成本[24],部分工商资本选择与中等规模经营者进行联带,导致农业经营逐步“去小农化”[21]。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扶持大农、压制小农,发展成为“大农吃小农”的专业合作社。[24]甚至,随着外来资本下乡进入到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资本式经营同时意味着小农经济的退却。[21]
第二,权力关系。工商资本投资者资源具有稀缺性,处于强势地位,而农户对工商资本的依赖性偏高,处于劣势地位,工商资本和农户之间权力失衡。[15]“公司+农户”模式下工商资本对农业生产户压低收购价和对消费者抬高销售价,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且绝大部分农户分散、无组织或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谈判条件,较容易受人摆布。[25]尤其当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了农地流转,更容易忽视农民的话语权。[26]
第三,利益关系。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租赁土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当地农民谈判能力弱、地方政府服务不到位等情况,通过压低租金等手法侵害农户利益[10],容易使农民失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前提[9]。部分工商资本为了获取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裹挟了农村宅基地、耕地及更多相关生产要素来“经营村庄”,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推动农民集中居住,而农民只能获取土地租金和少量工作机会,大部分农民成为农村的“空挂户”[23, 27]。温铁军等[28]还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容易剥削农民,引发深层次的矛盾。资本下乡还可能带来农户的分化。[29]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大多从工商资本的角度出发考察其行为和决策。农户作为资本下乡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所有者、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者以及重要合作对象,其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利益保护被严重忽视了。在关注工商资本与农户的生产、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农户的弱势地位。[24, 29-31]但是,从微观农户视角分析资本下乡对农民影响的研究较少见于文献,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获得证据支撑的研究更是鮮见。本文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农户在资本下乡过程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科学评价资本下乡对农户的影响,并识别农户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工商资本和农户契约稳定性、完善两者利益共享机制的政策建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所有市场交易,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显性还是隐性,都被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32]契约关系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模式,关于企业契约模式问题,Coase (1937) 以市场的边界为切入点,他认为企业内部交易比市场交易更有效率。Oliver Williamson发展了这一观点,并在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演化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讨论了一项交易是由市场制度还是科层组织配置的问题。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周立群和曹利群[33]的观点,他们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及交易成本经济学,将农业企业的契约模式分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前者主要依靠市场制度,即企业外部配置资源;后者是扩展企业边界,主要依靠企业内部优化各生产要素。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践中,商品契约模式是指工商资本以龙头企业的角色进入农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交易契约关系,典型形式为“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衍生形式;要素契约模式是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雇佣农民作为劳动力等方式配置生产要素,并直接组织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具体形式为“公司农场”及其衍生形式。[34,35]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为解决契约的稳定性问题,还出现了采取农户入股、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的契约模式。
面对资本下乡,特别是不同契约模式的工商资本,农户的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进行理论分析,农户行为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农户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了以舒尔茨为首的“理性小农”、以斯科特为代表的“生存小农”、以黄宗智为代表的“社会化小农”等流派。[36, 37]农户意愿研究属于农户行为研究的重要一部分。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面对一项经济行为选择,农户决策至少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约束。在资本下乡实践中,为减少交易成本,工商资本有选择性地与农户开展合作。[24]因此,农户的合作行为选择并非受自身意志完全控制,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38]本研究从农户人口特征、家庭生产禀赋差异、合作对象和外部环境,构建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意愿、合作行为和契约选择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图1),并提出研究假设。
第一,农户人口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农业经济学持续关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农户行为的关系。[39]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性别等是决定农户收入效应最大化的重要因素,影响农户的行为决策。[40,41]由于工商资本有选择性地与部分农户合作,部分有合作意愿的农户不一定能參与合作,因此,人口特征对农户合作意愿和合作行为是有差异的。
H1:人口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特征影响农户的合作意愿,但不一定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
第二,家庭生产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农户家庭生产特征,例如土地经营规模、农业设施投资强度和收入来源,即农户拥有的生产资源多寡,或者说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优势或者劣势,导致他们对待工商资本的态度不一。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方面是拥有较多生产资源、农业生产具有优势的农户在与工商资本合作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户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愿和行为。例如,随着种植规模增大,农户会遭遇销售瓶颈,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即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越多,会产生更强烈的合作需求。还有,当农户进行了更多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意味着农户承担了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与工商资本合作,可以降低风险获得稳定利润。另一方面是拥有较少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农户由于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资源要素严重积累不足,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明显低于生产资源较多的农户,可能导致他们的合作行为和意愿较低。
H2:拥有农业生产优势的农户,具有较高的合作意愿;处于农业生产劣势的农户,合作意愿较低。
第三,工商资本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工商资本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其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刻画:一是工商资本的声誉。声誉是反映契约各方历史记录与特征的信息集,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激励和约束行为人的行为。[42]农村是熟人社会[43],投资人要在熟人或半熟人圈子形成声誉,获得当地农户的信任,才能获取当地稀缺资源。因此,投资人通过个人或宗族的优良传统、与农户的前期合作以及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在农村社会形成声誉,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和意愿。二是工商资本对农户的技术、资金等支持行为和方式。分散的小农面对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困难,企业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发挥作用,在产前环节提供农资和种子,在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在产后环节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使农户融入市场经济并带动农民致富。因此,对农户的支持方式也是工商资本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三是工商资本的土地流转方式。对于农户而言,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尤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政策下,农民普遍存在土地增值预期。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进程中,农户不仅重视工商资本交纳的土地租金和增幅,还关注工商资本土地利用方式,警惕土地用途的改变。四是工商资本的经营管理模式。外来资本在推进农业项目进程中,与当地村落村委会和村民就稀缺资源利用进行长期博弈。为更好地经营和管理农业项目,工商资本有可能干涉农村自治和操控村委会的管理,以达到更好地利用农村资源的目的。
H3:工商资本声誉、对农户支持方式、土地流转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显著影响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
第四,外部环境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农户行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当地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条件均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可以降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户参与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H4:外部环境显著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
四、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Binary Logit Model(二元选择模型,BLM)考察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BLM,通常可以通过潜变量(latent variable)来概括该行为的净收益。假设净收益为
y*=x′β+ε(1)
其中,净收益y*为不可观测的潜变量。个体的选择规则为
y=1,若y*>0
0,若y*≤0(2)
因此,
P(y=1|x)=P(y*>0|x)=P(x′β+ε>0|x)=P(ε>-x′β|x) (3)
假设ε(0,σ2)服从逻辑分布,则
P(y=1|x)=P(ε>-x′β|x)= P(ε 其中,Fε (·)为ε的累积分布函数。 资本下乡的契约模式有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和合作共赢三类,本研究利用Multinomial Logit Model(多元选择模型,MLM)分析农户契约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MLM应用于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大于两个以上的多值,该模型实际上是将二分类Logit模型进行扩展、对多分类因变量进行分析的一种回归模型,其在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模型比较及回归系数解释上都与二分类模型相同。[44]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农户调研问卷,共218份。其中来自广东省143份,云南省64份,其他省11份。调研区域主要是广东省和云南省,广东省经济较发达但农业资源缺乏,云南省经济欠发达但农业资源较丰富,前者作为发达地区代表,后者作为欠发达地区代表,处于区域差异的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行为和意愿更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调研方式均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进行,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变量选择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行为、合作意愿和契约选择意愿,即农户在行为上是否合作、是否希望合作以及农户对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和合作共赢三个模式的选择意愿。解释变量为可能影响农民合作行为和意愿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农户人口特征,具体变量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二是农户生产特征,具体变量包括农户的种植面积、农业收入比例以及农户是否进行了农业设施投资;三是工商资本的特征,衡量的维度包括工商资本在熟人社会的声誉、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土地流转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及对农村自治的影响,具体变量用“是否发生过不按合同履约”“是否对农户提供支持”“是否大面积流转土地”和“是否干涉农村管理事务”表征;四是制度环境,用“当地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当地农村耕地质量”表征农户和工商资本合作的资源环境,用“村委会是否提供支持”和“乡镇政府是否提供支持”表征双方合作的制度环境,最后,用“农产品价格波动”表征合作双方面临的市场环境。 从表1来看,64%的样本农户选择与工商资本合作,78%的样本农户希望与工商资本合作。农户合作行为和意愿因素影响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如下:第一,关于农户人口特征相关变量,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2年,平均家庭劳动力数量为3.38人。第二,关于农户生产特征的相关变量,加上转入的土地面积,户均农业种植面积为33.04亩,而标准差为98.95;户均农业收入比例为59.8%;60%农户曾投资基础设施。户均农业种植规模标准差大,表明样本农户具有很高的异质性。第三,关于工商资本特征的相关变量,工商资本不按合同履约的情况较少发生,45%工商资本对农户提供支持,大部分农户认为工商资本大量流转土地,但较少干涉农村管理事务。第四,关于制度环境的相关变量,工商资本进入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高,当地耕地质量较好,58%的村委会、43%的乡镇政府对工商资本和农户的合作提供了支持,70%农产品价格存在波动。 由于被解释变量“农户契约模式选择意愿”涉及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和合作共赢三种资本下乡的契约模式,表2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分析。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33.69%的农户希望以土地等入股经济实体的形式与工商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农户的这一选项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以及对工商资本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愿意。其次,32.97%的农户希望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工商资本进行合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合作社起到增大农民话语权的作用。最后,17.08%的农户希望以要素契约的形式与工商资本合作。 五、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比较分析 为比较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探究两者差异性以及导致其差异性的原因,本文将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各項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利用BLM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1.人口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人口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特征对农户的合作行为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是影响了农户的合作意愿,以上结果与H1是相符的。具体而言,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合作意愿的系数统计值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家庭劳动人口越多,越不愿意与工商资本合作,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能由于家庭劳动力增加,有能力承担农业生产,农户希望独自经营来获得农业生产的自主权;二是可能随着劳动人口的增加,更多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不是从事农业劳动。 2.生产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生产特征同时影响着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从生产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的影响来看,农业种植规模的系数统计值为正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意味着种植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与工商资本合作;农业设施投资具有资产专用性,农户对农业设施投资的系数统计值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意味着农户对农业的资产专用性投资越大,越倾向与工商资本合作。从生产特征对农户合作意愿的影响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合作意愿的系数统计值为正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无论从行为还是意愿来看,种植规模越大和对农业设施投入越多,农户越倾向与工商资本合作。随着种植规模增大,农户会遭遇销售瓶颈,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即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禀赋越多,会产生更强烈的合作需求。农业投资的资产专用性较高[45],当农户进行了更多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意味着农户承担了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与工商资本合作可以降低风险以获得稳定利润。据此,假设H2得以证实。 然而,由于工商资本对合作农户有选择性,因此不是所有具有合作意愿的农户都能实现合作,只有农业生产具有优势的农户,才能最终实现与工商资本合作。由于种养大户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工商资本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而小农虽然有较高的合作意愿,但是未能搜寻到合作对象,一直处于不利的处境,贫穷的农户越来越穷。农户生产特征的差異性导致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增加了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3.工商资本特征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H3得以部分证实,工商资本特征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和意愿,但是其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 工商资本曾发生过的不按合同履约行为,对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系数统计值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由此,声誉机制在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商资本的支持可以影响农户合作行为,当工商资本提供支持时,农户更倾向于合作,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但是从农户的合作意愿来看,工商资本支持与否并不足以调动农户主观上的合作积极性。可能的原因在于,农户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模式具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与工商资本联结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享机制。 工商资本是否大量流转土地与农户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相关性。工商资本是否干涉农村管理事务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不一。该指标对农户行为影响的系数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表明工商资本管理农村事务不影响农户的合作行为;该指标对农户合作意愿的系数统计值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如果工商资本干涉农村管理事务,农户不愿意与他们合作。 4.外部环境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基于实证结果,H4得以部分证实,外部环境不同维度对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外部环境的表征变量中,只有变量“村委会是否提供支持”对农户的合作行为的系数统计值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意味着当村委会提供支持时,农户反而在行为上不与工商资本合作。原因可能在于村委会以及基层政府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存在负面作用,甚至侵害了农户的利益,导致农户产生了不期望合作的想法。如果工商资本直接与大量分散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搜寻费用,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的有效沟通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双方的合作。但是,如果基层政府不能合理评估土地流转带来的影响、充分考虑农户的合作意愿或者企业的经营能力,可能会导致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甚至农业项目对当地农业带来负面影响。再者,如果乡镇政府、村委会或村干部等行政力量不仅仅停留在中介位置上提供信息、参与谈判,而是作为利益相关者介入,容易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忽视农户话语权和存在寻租行为,乃至直接与工商资本合谋以获得更多利益。行政力量介入市场,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有可能导致弱势农民可持续生计受到挑战,因此农户会采取不与工商资本合作的行为。另外,村委会提供支持与否并不影响农户的合作意愿,可能由于仅仅从意愿出发,农户并未细究村委会在自己与工商资本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农户合作行为和合作意愿的对比分析,64%农户选择与工商资本合作,78%农户希望与工商资本合作,有合作意愿的农户比例高于付诸行动的农户。大部分农户希望借助农业项目获得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获得就业机会或者提高农业收入,对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有合作意愿。但是,合作意愿不一定能实现合作行为,两者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46,47]。只有当工商资本进入当地农业且对特定农户发出合作邀约时,农户才能实现合作行为。另外,农户的合作行为还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例如工商资本和村委会等支持。而农户的合作意愿更多的关注自身资源禀赋,不受工商资本特征和外部环境影响。 (二)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契约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农户契约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人口特征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系数是负向影响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他们更希望与工商资本以合作共赢的契约模式发展农业。家庭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对农户选择商品契约的意愿呈负向影响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如果家庭中务农人数较多,那么农业是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希望能通过生产要素入股等形式与工商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第二,生产特征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农业种植规模和农业收入比例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农户进行了基础设施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如大棚、农具和农业机械等,他们更希望选择要素契约。当农户利用农业资产专用性投资来代替劳动力时,说明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短缺,或者非农收入足以弥补农业收入损失,因此农户希望以出租土地等要素契约形式合作,减少或者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第三,工商资本特征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与合作共赢契约模式相比较,如果工商资本提供技术、农资或者其他支持,那么农户则希望以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模式与工商资本合作。而不选择合作共赢模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商资本提供支持的条件下,农户更希望获得生产自主权或者规避风险来获得稳定收入。第四,制度环境对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当地农村基础设施、村委会和合作社的支持与农户契约选择意愿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218户调研农户,建立Binary Logit Model和Multinomial Logit Model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资本下乡的合作行为、合作意愿以及契约选择意愿,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本下乡进程中,农户的合作意愿高于合作行为,即农户主观上存在较高的合作意愿,但限于农户的生产特征等客观因素,不能实现与工商资本合作。农户的合作行为受自身生产特征、合作对象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农户的种植规模越大、投资了农业设施,工商资本提供支持,或当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时,农户倾向于与工商资本合作;而当工商资本发生了不按合同履约的行为或者当地村委会干涉时,农户不与工商资本合作。农户的合作意愿受人口特征、生产特征和合作对象特征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显著。农户投资了农业设施,形成了资产专用性投资,更希望与工商资本合作;农户家庭勞动力越多、工商资本发生过不按合同履约行为或者干涉农村管理事务时,农户不希望与工商资本合作。从农户契约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农户期望与工商资本合作的契约模式选择与农户人口特征、生产特征和工商资本特征相关,与制度环境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农户的资产专用性投资越大,越希望与工商资本以要素契约模式合作;如果工商资本提供支持,农户希望以要素契约或者商品契约的模式,而不是入股的方式合作;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农户希望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与工商资本合作。 基于农户合作意愿的视角,本文提出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建议。 1.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户增收作用,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对农户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当前农户急需外来力量带动发展致富,普遍存在与外来资本合作的愿望,应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户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和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农户分享土地增值和农业增长带来的收益。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资本分享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的红利。 2.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作用,重视农户合作意愿和提高农民话语权。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重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竞争性的市场配置资源、分配收入,最终提高经济效率。因此,政府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考虑项目地农户的发展意愿和相关利益,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同时要提高农民话语权。 3.重视对小农的扶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工商资本的投资行为对异质农户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种植规模越大和资产专用性投资越高的农户,越容易与工商资本达成合作行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过程中,容易加大小农户和大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重视对小农的带动作用,针对小农进行大力的支持。通过建立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更容易实现与工商资本的合作,并且可以提高农民的地位,使他们在博弈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4.警惕基层政府的不当介入,限制其不利影响。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过程中,农户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信息的不完全,其理性是有限的。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服务支持,引导农民处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48]地方政府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过程中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是,地方政府在传统“招商引资”思想的引导下,有极强吸引投资的冲动[49],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过程中更容易模糊自身与市场的边界,出现寻租行为,使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应发挥基层政府对农户行为的积极作用,并限制其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村经营管理, 2016(3): 28~29. [2]郭亮. 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J]. 社会, 2011(3): 114~137. [3]王艺潼,周应恒,张宇青. 工商资本进入种植环节促进参与农户增收的机理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6(5): 92~95. [4]杨雪锋. 资本下乡:为农增利还是与农争利——基于浙江嵊州S村调查[J]. 公共行政评论, 2018(7):40~47. [5]李云新,黄科. 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户福利变化测度研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7: 1~9. [6]贺雪峰. 为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J]. 贵州社会科学, 2009(9): 4~9. [7]赵俊臣. 资本下乡不能巧取豪夺农民土地[J]. 农村工作通讯, 2009(3): 32~35. [8]张亚平,郑洵. 警惕工商资本涉农同时“挤出”农民[J]. 江苏农村经济, 2011(5): 70~71. [9]张红宇,禤燕庆,王斯烈. 如何发挥工商资本引领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关于联想佳沃带动猕猴桃产业化经营的调研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11): 4~9. [10]蒋永穆,鲜荣生,张尊帅.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一个基于四川省省际调研的样本分析[J]. 农村经济, 2015(4): 79~83. [11]陈浩天. 回应性治理:农户需求与国家政策整合的基层面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124~129. [12]侯江华,郝亚光. 资本下乡:农民需求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全国214个村3183个农户的实证调查[J]. 农村经济, 2015(3): 64~68. [13]刘魏,张应良,李国珍,等.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9): 4~19. [14]张尊帅.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8): 33~37. [15]蔣云贵. 基于渠道权力平衡的工商资本下乡路径研究——兼论渠道主体违约风险防范[J]. 江汉论坛, 2013(7): 104~108. [16]刘善庆,刘梦怡.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金融教育研究,2019(2): 26~31,41. [17]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引”更要“导”——关于工商资本进农业的思考和建议[J]. 农村经营管理, 2013(7): 14~17. [18]贺雪峰. 工商资本下乡的隐患分析[J]. 中国乡村发现, 2014(3): 125~131. [19]王海娟.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农民组织化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0(6):163~168. [20]徐宗阳.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6(5): 63~87. [21]陈靖. 进入与退出:“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基于皖北黄村的考察[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31~37. [22]冯小. 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36~42. [23]焦长权,周飞舟. “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 100~116. [24]仝志辉,温铁军. 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 开放时代, 2009(4): 05~26. [25]黄宗智.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J]. 开放时代, 2012(3): 88~99. [26]吕亚荣,王春超. 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 62~68. [27]周飞舟,王绍琛.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1): 66~83. [28]温铁军,冯开文. 谨防重蹈旧中国农村破产的覆辙——从工商、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谈起[J]. 战略与管理, 1999(1): 105~117. [29]贺雪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19~26. [30]李云新,阮皓雅. 资本下乡与乡村精英再造[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117~125. [31]侯江华. 资本下乡:农民的视角——基于全国214个村3203位农户的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81~87. [32]黄祖辉,张静,Kevin Chen. 交易费用与农户契约选择——来自浙冀两省15县30个村梨农调查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08(9): 76~81. [33]周立群,曹利群. 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14~19,93. [34]贾晋,艾进,王钰. 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164~168. [35]石敏,李大胜,谭砚文. 交易费用、组织成本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组织形式选择[J].农村经济,2017(10):57~63. [36]冯华超,钟涨宝. 精准扶贫中农民争当贫困户的行为及其阐释——基于武汉近郊Q村的实地调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 78~87. [37]翁贞林.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8): 93~100. [38]Ajzen and Icek.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1, 50:179~211. [39]Burton, R. J. The influence of farm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A review[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4, 135:19~26. [40]Murphy, G., S. Hynes, E. Murphy, C. O'Donoghue, and S. Green. Assess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farmland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s to the specifications of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 using a multinomial logi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1:111~121. [41]Wilson, G. A., and K. Hart. Financial imperative or conservation concern? EU farmers'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0, 32:2161~2185. [42]高杰.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1): 123~127+174. [43]费孝通. 江村经济[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4]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5]温涛,王小华,杨丹,等. 新形势下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特征、利益机制及决策效果[J]. 管理世界, 2015(7): 82~97. [46]李爱喜.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2(11): 19~28. [47]王格玲,陆迁.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农户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68~75. [48]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 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113~118. [49]涂圣伟. 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J]. 改革, 2014(9): 73~82. Study on Farmers Cooperative Behavior, Cooperative Willingness and Willingness to Choose Contracts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SHI Min1,LI Dasheng1,WU Shengjin2 (1.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2.Party School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zhou 510053,China) Abstract: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e must adhere to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peasants.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participating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cooperate is easily overlooked, and even the phenomenon that farmers interests are infringed. Based on the micro-farmer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uses the Binary Logit Model an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to analyze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inves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analyzes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choose different kinds of contracts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The research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s. First, the differences in cooperative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between farmers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are significant, and the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Second,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farmers is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rd,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cooperate is influenced b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not significant. Fourth,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the farmers contract mod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education of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th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whether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provides support. Key words: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cooperative behavior;willingness to cooperate;contract choice 责任编辑:张建伟 吴锦丹 萧敏娜 常明明 张士斌 张建伟 张领 收稿日期:2020-09-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善我国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14BJY12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我国南方稻农直播技术采用及其效率研究”(GD20CYJ12);广东省专项资金项目“普惠金融与三农经济研究”(GDZXZJSC202054)。 作者简介:石敏(1982—),女,广东博罗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与农业投资;吴圣金(1986—),男,广东潮阳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投资与国际金融;通讯作者:李大勝(1963—),男,广东电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