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2021-09-09石飞虹
石飞虹
摘 要:作为班主任基本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德育工作的育人作用非常明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而实现对症下药。激励策略的应用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灵活利用激励策略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关注,初中班主任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了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条件,抓住黄金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德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利用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保障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与激励策略
我国新课改明确强调,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真实情况,确保对症下药,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德育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育改革都有非常關键的影响。初中班主任需要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主动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反省,以此来充分彰显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与其他的教育板块相比,德育的难度系数偏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注重恰当的激励以及鼓舞,灵活利用现代化的激励策略来指导学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以此来更好地彰显德育工作的重要育人优势,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落实。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中激励策略的实施方法
综合上文的简单论述和分析不难发现,德育与激励策略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和精彩课堂,促进德育工作的稳定落实。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不同激励策略的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指导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机,保证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一)积极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及直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激励策略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需要积极地优化目前的育人环境,分析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真实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调整教学思路和手段的过程中保障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德育的内容及形式较为复杂,激励策略的应用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障碍。分析德育工作的现实背景以及要求,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找准激励策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彰显德育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学生对课外事物的具体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加强对学生思想以及信念的有效引导及教育,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保证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教师对学生的恰当引导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注重不同育人环节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障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现代化教育工具的使用非常有必要,这些有助于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让学生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及互动,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能够自主自觉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主动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三)促进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度和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进一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会自我教育和自主反省,意识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稳定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德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充分体现激励策略的指导作用。
初中班主任需要着眼于德育工作的现实条件,了解激励策略的实践要求,关注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动,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积极优化育人环境,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促进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参考文献:
[1]邹建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7):88-89.
[2]王怀玉.班级管理中的评价激励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