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叙事视角,领略小说艺术魅力
2021-09-09吴洁
吴洁
我展示的内容是《聚焦叙述视角,领略小说艺术魅力》,是对《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联读,教学课时为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阐述
1.认识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不同叙事视角的写作效果。
2.探析双重视角的作用,体会作品的批判性。
(二)依据说明
1.单元任务及文本:两篇课文选自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为观察与批判,要求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以《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学习范本,是因为它们叙事视角丰富,叙事视角的选择即体现出作品的批判性。两篇文章的叙事视角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合联读。
2.学情:学生对小说有较大的读写需求,但对艺术技巧认知不足。
3.课程标准:在两篇小说的联读、整合中,学生初步认识小说叙事视角的艺术技巧,丰富解读小说的方式,在分析小说创作意图中增强思维批判性。
二、规划教学活动
首先,我为本单元的专题教学设置的学习情境是编辑班级小说阅读笔记与小说作品集《小说:我读我写》,教学分为三个课段:小说篇目细品读、艺术共体悟和写作初体验。本课学习内容为第二课段的“叙事视角的选择”,在篇目教学后学习艺术手法,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写作打下基础。本课核心任务是制作小说叙事视角读书卡片,围绕这一任务开展三项活动:发现叙事视角共性、体会双重视角作用、探析视角策略意图。
前置学习(掌握必备知识,初步感知判断)
【学习资源】①《小说叙事视角基础知识》、②《叙事:塑造新的“感觉结构”》(林舟)
【预习评价】认识小说叙事视角
活动一:发现叙事视角共性
要求学生回顾两篇文章,思考它们使用了什么叙事视角?分别写了什么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有限视角讲当下的故事:“我”回到鲁镇,“我们”埋葬别里科夫。都是用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回忆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两篇文章均两视角相叠加,自由转换。
活动二:体会双重视角作用
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层层递进感受叙事视角的作用。
问题1:(只有“我”)能否抛弃全知视角,全部以“我”的视角叙事?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全知视角在讲好主人公故事上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叙事,所知有限,大量细节将缺失。学生深入文本,找到相应内容。如祥林嫂被抓回时“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体现其可悲。别里科夫“一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体现其可笑。全知视角无所不知,才能有深入人物内心的描写和细节,让故事更显真实可信,从而讲好主人公故事。所以不能单纯用“我”的有限视角,抛弃全知視角。
问题2:(删掉“我”)能否将全文改为全知视角?为什么?
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从“我”的视角叙事的作用:表现“我”的情感态度,塑造“我”的形象。
指导学生进入文本,对比删掉“我”的不同:删掉“我”之后,叙事者的情感态度消失了。《祝福》要删掉修饰词,祥林嫂“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会变成“但非常苦闷了”,“大约”带着推测之意,出现10次,说明这是鲁镇中冷漠看客们所知的祥林嫂故事,“我”的推测暗含同情,“我”与冷漠的看客群体不同。删掉后,同情之感不能体现出来。《装在套子里的人》要删掉“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推测性语言、与读者的对话等。如“我们教师都怕他。信不信由您”,这点出“我”是厌恶别里科夫群体里中一员,删掉“我”之后,讽刺感消失了。“我”的视角叙事有重要的价值,不能删掉“我”。
问题3:(换掉“我”)能否把“我”换成文中其他人?为什么?
此部分是讲解的重点问题,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而感悟“我”的形象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从“我”的视角叙事能达到最佳效果。双重视角的叠加,达到了最佳的写作效果。
活动三:探析视角策略意图
学生利用《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和《都是套中人》的学习资源,探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双重视角塑造“我”,分析写作意图。通过师生讨论,明确双重叠加的叙事视角,是对主人公的故事和叙事者“我”进行双重观察和批判,增加了小说反向透视的层面。
【学习评价设计】
1.总结提升:《小说:我读我写》将对同学们创作的小说评分并优选出版,请你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为小说写作评价表设计评价要点。
2.迁移拓展:制作小说“叙事视角分析”读书卡片,并从《哦,香雪》《百合花》《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选择一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分析。
在课堂教学之后,我设计以上两项内容,以自评加他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又衔接下一步班级作品集的成果选编。
三、讲解重点问题
【问题】(换掉“我”)能否把“我”换成文中其他人?为什么?
【情景任务】从祥林嫂或鲁四老爷及别里科夫或科瓦连科中任选一位,以其视角简要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感受有何不同。
【重点讲解】同学们,上一学习环节,我们分析得出结论,不能删掉“我”,“我”能表达出同情和讽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的存在很重要,那么能不能把“我”换成文中其他人,换一种情感态度呢?请小组讨论,从祥林嫂或鲁四老爷及别里科夫或科瓦连科中各任选一位,以其视角简要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感受有何不同。
刚才祥林嫂小组读出了担忧恐惧,鲁四老爷小组读出了嘲讽和厌恶,“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感觉贯穿整个故事。别里科夫小组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得与恐惧,科瓦连科小组带来了厌恶与强烈的反对。大家都认为,不适合用这些视角叙事,否则作者不能借“我”的口表达出同情或讽刺的情感态度。
同学们,以“我”的视角叙事时,作者除了写主人公的故事,还写了当下的“我”,文章写“我”的情感态度,本质是塑造了“我”的人物形象。请联系所学的两个“我”的形象,思考为什么不能换掉“我”。同学分析到,《祝福》中的“我”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认知水准较高,能看出悲剧所在,但“我”既同情又表现得冷漠懦弱,这进一步揭示悲剧根源。文中其他人物的视角,显然都不具备这一高度揭示深刻的内涵。《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布尔金厌恶别里科夫,却保持沉默不敢改变,摆脱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套中人之后,自己仍是套中人,“我”是沙皇专制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其他人的视角都不能像原文那样体现契诃夫对俄国社会的深层观察与批判。这就是两个形象的意义,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形象,却同样说明,叙事者不能是其他的“我”,“我”是被精心选择和塑造的,以“我”的视角叙事能够达到最佳写作效果。这就是小说叙事视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