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计·活动规划·问题讲解
2021-09-09冯善亮何建芳
冯善亮 何建芳
广东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两年一度的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了给更多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对展示内容做了独特设计,要求参赛教师自选一节课,在10-12分钟内,阐述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讲解重点问题。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活动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这两者表面上看,一个指向学,一个指向教,但从内在实质看,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学的需求与目标制约着教的内容与方法。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本项活动的评价标准特别强调,评价一节课的重点是要关注这节课的目标在活动中的达成度。而讲解重点问题则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功。下面,我就围绕活动规定的三项展示内容对参赛选手的表现做简要点评。
一、目标设计
(一)表现标准
三个等级中,C等级相当于合格,要求目标恰当、表述规范;B等级要求目标清晰,学生看到这个目标之后,就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会更强;A等级目标则要体现出教师思考的独特性、深刻性,是优秀的标准。
(二)实例评说
例一:84号《入境入情入理——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种视角,抓住典型细节,深入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2.能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精思阿长、《山海经》的深层意蕴,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很多教师只关注到阿长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在教材中这个单元特别强调的童年视角和成年视角——这实际上就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因此没有把它列入目标里去,而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清晰地从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阿长的形象。教学目标2是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很具体地描述是通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去理解作者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去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那就不仅停留在课文的理解上,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获得人生启示。这两个目标都比较明确,操作性比较强。
例二: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情感变化,探究本文‘记的特点。2.探讨千古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层含义。”目标1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其中注意把本文和其他课文作联系比较,是一个具体落实文体特点把握的教学目标。目标2重点把握两句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例三:53号《“反抗”究竟几何——必修下第六单元整合性思考之一》教学目标:“1.以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通过确立比较标准,对五篇小说主人公进行深入比较,引导学生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把握作品的社会批判性。2.引导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有确立比较标准的意识,培養学生以敏锐的眼睛和睿智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的能力。”这节课以五篇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选题比较巧妙。两个目标可以说是结合在一起的,目标1是这一节课具体内容的体现,第二个目标是对学生素养思考,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相联系的。但教师对其中一些人物的反抗性的评价有些错误,例如《套中人》的主人公,我觉得他不是反抗,恰恰是退让,把自己退缩到一个见不得人的一个角落里面。总的来说,能够找到这个切入点来组织这些内容,这个目标的表述也是很不错的。
例四:65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表述是存在问题的。这位老师按照高中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来设置教学目标,目标的内容还是很清晰的,如果不是硬套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它是很清楚的。主要还是在第二点,其他的内容可以组织起来。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主要目标应该在这里,其他目标可以融入这两点里面去。比如第一点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整体把握文意,可以把它放到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前面,作为过程性的要求。后面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可以跟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结合起来,就是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深入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这样的目标表述会更清楚、更具体。
例五:70号《行路难》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诗意心情。2.品读诗句,感知心情变化。(重点)3.歌咏古诗,感悟诗仙心境。(难点)”这个实际上是教学的环节和教学的内容,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教学设计里面出现这一类的目标,这反映出这些老师们还没有弄清楚目标到底是怎么回事,目标应该不仅要说课堂上做什么事,还要说清楚做这些事情的意图。另外,这里表述也不够严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心情不存在逻辑关系。
例六:59号《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言,学习作者描摹景物的方法。2.画出传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段,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3.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三个目标表述还是比较具体的,能够明确看出教学的具体内容。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托物言志,目标里面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个目标是很具体、可操作的,但重点是没有把握到位。
例七:57号《〈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比较两种不同的‘静美;2.走进作家,探析两种不同的‘心境;3.走进文化,探究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
52号《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初探——以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能说出作者笔下景或情的美;2.借助‘以诗品文的情境,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探析‘物哀美学和‘中和之美两种审美心理。”
57号课例的目标就像70号课例的目标一样,以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另外,可以把它和52号做比较:这两节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但52号目标表述比57号的就清晰很多。所以,我们不能用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
(三)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