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课程实施的价值、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09-09杨金栓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摘 要】产教融合的宏观背景为项目课程的顺利推进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利用有利外部条件,进一步明确项目课程实施的价值,并基于职业院校项目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剖析,从“科学设计课程项目、遵循行动导向型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加强环境和资源建设、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和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建构实施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项目课程;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18-05

【作者简介】杨金栓,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4)教学研究部主任,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导向性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的一个渠道就是项目课程。项目课程能够响应产教双方的人才培养需求,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积极倡导的课程形式和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要普及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对项目教学的推广就是对项目课程的充分肯定。近几年来各地对项目课程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阻碍项目课程有效实施的问题。要使项目课程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些问题亟待突破。

一、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价值分析

徐国庆认为,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是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的课程模式。[2]综合起来,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其内涵是三个“基于”:一是教学目标基于工作任务,二是教学内容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三是教学方法基于行动导向。

(一)项目课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项目课程强调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将项目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以学习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中自觉学习、实现自身价值。对项目课程的学习促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与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相衔接,在实践层面使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并培养了职业素养,从而强化了人才培养供给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二)项目课程弥补了教师职业能力的短板

项目课程实施时,项目场景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要求教师由“讲授者”向“指导者”转变。为确保学生产生兴趣和动机,要求教师所选择的项目能够体现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标准范围内,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有效指导学生,要求教师熟悉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从而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职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实践指导能力较弱、教学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三)项目课程增强了校企“双元”育人的协同性

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企业对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最为熟悉,因此开发项目课程,职业院校会自觉联系企业,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共同制订方案、研发课程,有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项目课程的实施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供了平台支撑。

(四)项目课程激活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完成培养目标的一种课程形式,但要保证项目课程的质量,却涉及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角度的转变、教学管理的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完善等。因此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势必会引发教学的综合改革,成为激发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二、职业院校项目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项目设计偏离项目课程的本真

好的课程项目设计理应通过项目实施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顺利掌握企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养。而当前课程项目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真实项目情境,多为对一些产品加工或服务活动进行描述,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分析不准确,难以保证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部分项目設计仅仅是学科知识体系或实训课程的翻版,并非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设计偏离本真,导致项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重归学科模式。

(二)课程实施难以满足学生分类发展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既可以升入高一等级的学校学习,也可以直接就业创业。项目课程对于直接就业创业的学生而言能够提升工作技能,但对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而言,受现行考试形式的制约,项目课程难以得到充分认可。虽然国家设计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但尚未真正普及。项目课程缺乏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相对来说难以满足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难以满足项目课程实施的需要

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还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一是观念上存在偏差,不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操作;二是能力上存在短板,不少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难以根据课程目标开发适合的项目;三是结构上存在失衡,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偏少,受传统教学法的惯性影响,在职业院校教师要变革课程组织形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压力。[3]

(四)环境和资源难以满足项目课程的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设计项目任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等,而职业院校的环境和资源难以满足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一是职业院校配置的实训室大多对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有保证,开展综合技能训练的任务则难以完成,与企业需求有脱节;二是不少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配套,与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不匹配;三是能够支撑项目课程实施的全链条资源存在配置断档,部分职业院校的资源管理依然为传统学科模式;四是由于项目课程的教学时间长、跨度大,如果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管理的话,会导致项目任务不能持续完成。

三、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路径

职业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政策的基础上,发挥项目课程的优势,积极推动“三教”改革。

(一)以工作逻辑为实践基础,科学设计课程项目

项目开发是在对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項目与工作任务形成关联性对应关系。课程项目设计既要保证知识和技能的覆盖面,又要依据工作流程兼顾项目之间的逻辑性。针对不同专业,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士应协同分析工作流程或职业岗位,选择不同的“逻辑主线”——如以产品为逻辑主线或以岗位为逻辑主线等,使课程项目的整体布局与工作任务结构相吻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并保证可操作性。

(二)以行动导向型教学为遵循,有效推进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应以行动导向型教学理念为先导,按照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行动、环境条件和内在素质要求进行。一是要创设工作情境。学习需要情境,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更加需要情境支撑。因此,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工作场景中开展学习。结合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升级改造传统的学习场所;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布置、摆放设备;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岗位需求。例如在“汽车营销基础与实训”课程的“新车六方位介绍”这一项目中,根据4S店汽车销售过程创设情境,按照4S店展厅布置规划实训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教师指导学生扮演汽车销售员的角色,按照真实工作流程,向客户进行销售推介,让学生逐步适应未来面临的岗位环境。二是要采取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分析工作流程、实施工作任务、展示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积极落实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为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普及提供保障。

(三)以学习共同体构建为核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活动学习理论认为,活动学习需要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集体的努力解决真实任务。[4]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基于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共同体真实的活动中。教师应指导确立好共同的项目目标,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合作学习中,一方面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好各自角色;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在互相配合和协作中实现目标。教师要采用建设性的态度,既要较少干预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又要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加强指导。

(四)以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切实提升项目课程实施质量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难度大、转型速度慢这一现实困境,可推动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建立“双元结构教师小组”,[5]形成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围绕理论和实践开展合作教学,在师资协同层面促进产教融合。同时,政府应利用政策杠杆,如在职业院校设立企业教师特设岗位、修订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职称条件等,吸引产业企业人士到职业院校灵活任职;校企共建“双师”研修基地,为院校教师提升实践指导能力、企业教师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五)以环境和资源为支撑,有力保障项目课程顺利实施

项目课程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环境、场地、设备等支撑条件。为此,职业院校应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围绕办学需求,会同企业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与真实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同时加大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按照项目课程的实施需求储备教学资源,按照项目课程的流程需求配置教学资源,按照项目课程的成效需求优化管理教学资源,从而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六)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为支点,创设项目课程广泛实施的应用环境

围绕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考核的灵活性。一是通过推进技能大赛全员化,让学生获得一个技能成绩,作为职教高考中职业技能考查的参照;二是建立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直通车制度,获得省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奖项的参赛学生可享有免考或折算分数的待遇;三是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由高校现场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只有坚持突出技能考核才能为项目课程的应用开辟广泛的渠道。

(七)以评价体系完善为导向,确保项目课程目标达成

项目课程的实施成效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印证。职业院校应改革传统的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单一结果性评价方式,建立体现职教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评发现问题、自觉改进,通过互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反映学生任务或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策划方案、调研报告等项目成果以企业人士为主进行客观性评价,师生共创能够推向市场的项目成果通过客户反馈等形式进行评价。三是注重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对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等做出评价,促使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积极改进提升;努力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提高项目课程实施效果为导向,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推动和考核评价;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条件;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6-183.

[2]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设计、实施及其生态构建[R].太仓:江苏省职业教育新课程培训,2008.

[3]蒋庆斌: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28-29.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52-253.

[5]史文生.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师合作教学与培养“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65-71.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