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立德树人,推动质量提升

2021-09-09崔景贵杨海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

崔景贵 杨海华

【关键词】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的发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23-06

2020年7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劃》)正式出台。《行动计划》立足于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强省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逻辑,始终聚焦于人的发展,更加重视促进和引导师生的自主、全面与终身发展,不断推进更高质量的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

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职能和本质所在,这决定了人是职业教育的中心问题和落脚点。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需要和帮助人实现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确实应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它是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去满足社会需要的。要解放生产力,首先就要解放人,既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完整人。[1]我们不应该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而要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也应该关注人作为独立生命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键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目标追求。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坚持把人的发展摆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助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历史使命。[2]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标。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推进高质量的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的传授和创新,使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自觉而充分地实现人的现代化。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而且是助推中国智造和创造、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大胆实践,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江苏经验和江苏智慧。究其根本,江苏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十四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于促进人的终身与全面发展,充分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落实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把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江苏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切实抓好思政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格局。职业院校将人财物资源聚焦于课堂教学,开好开足职业道德、生涯规划、法律法规、就业创业教育等德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先进,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倡导“堂堂都是德育课”的理念,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德。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必须继续坚守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由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组成的兼职思政教师库,形成校内外立德树人的浸润机制,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

(二)突出培育职业素养和塑造工匠精神

《行动计划》明确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江苏职业教育始终高度重视专业实践,不断完善技能训练体系,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赛结合,将“教、学、研、训、赛”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多举措开展“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把岗位任务引入课程,把职场情境带入课堂。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企业工匠进课堂活动,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形式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帮助学生领悟和实践工匠理念、工匠精神,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德技并重、五育并举,更加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践行适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宣传“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倡导“适合的职业教育”,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合的职业教育,最根本的还是以最适合人的发展方式,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使人幸福,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感、希望感和获得感,让每一个现代职教人都有人生出彩的舞台和机会。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新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三、加快构建江苏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行动计划》指出,要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江苏已初步形成以“领航学校”和“双高计划”为龙头,现代化示范性职业院校为主体,省内各类职业院校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2019年起,江苏在中职阶段实施“领航计划”,努力打造中等职业教育的“江苏高地”,将建成50所左右扎根江苏、引领全国、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中等职业学校。[4]2019年,7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有13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入选数量全国第一。[5]在高职阶段继续实施“卓越计划”,立项建设22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其中8所为江苏卓越高职院校培育单位。全省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总量居全国第一。

2019年,《关于优化全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关工作的意见》(苏教职〔2019〕35号)、《规范职业院校办学行为专项行动计划》(苏教职〔2019〕32号)指出,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根据国家统一安排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互挂校牌。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6]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推进五年制高职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又要充分发挥优质高职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整体提升,全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江苏高地”;更要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硕士,让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7]

(二)完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指出,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江苏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对技术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迫切和旺盛的需求。[8]1994年,江苏开始进行五年制高职试点。2003年6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设置18个专业大类、17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700多个专业点,在校五年制高职学生20万人。从2012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工作,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探索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目前江苏省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从“独木桥”转变为“立交桥”,形成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等多样化、可选择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致力于做好以职业体验为重点的职业启蒙教育,同时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统筹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率先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和联合培养试点,坚持加强职业启蒙教育,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江苏特色的“立交桥”式的职前与职后融通的终身职业教育新体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坚持深化产教融合、育训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化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

《行动计划》指出,要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马克思吸收了欧文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精华,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让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定量生产劳动,同时对他们进行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2019年3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江苏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以促进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完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拓宽企业参与路径,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企业学院”建设,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考核评价、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育训结合与书证融通

《行动计划》指出,要扎实推进书证融通。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要获得尽可能充分、自由的发展。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江苏职业教育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十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积极申报和组织开展1+X试点工作,首批参与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六个項目的试点工作,第二批参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传感网应用开发、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智能财税、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网店运营推广、特殊焊接技术、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十个项目的试点工作。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育训结合、德技融合、知能并重,促进书证融通,把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工作,深化“三教”改革,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9]江苏职业教育通过探索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坚持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推动构建江苏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健全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促进教师校企双向交流

《行动计划》指出,要健全校企双向交流机制,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要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三教”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升,关键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是教师要全面融入企业。职业院校组织教师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进行“充电”,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提升实践操作技能。[10]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学校变为企业,将车间变为教室,将教师变为师傅,实现三方融合,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师傅的教学能力。二是企业人员进课堂。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兼职教师聘用与工作制度,为兼职教师来校上课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参与职业院校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师素质,促进职业院校专兼职“双师型”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探索“新职师”培养模式

《行动计划》指出,要建立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新型职教教师的机制。江苏理工学院30多年来始终坚持职教师范的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统一的辦学风格,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三证书”兼具的毕业制,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教师培养模式。面向新时代,江苏理工学院积极探索“新职师”培养模式。一是建立职教教师协同培养制度。面对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江苏理工学院健全高校、政府、职业学校、企业多方联动的职教教师协同培养制度,积极与市区县教育局、属地学校和区域企业建立结对服务、合作伙伴关系,共建职教教师发展学校、共建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化职教教师产教融合培养培训。江苏理工学院和常州市教育局共同创建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致力于解决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的瓶颈问题,共同推进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为全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江苏范式”。二是探索硕士阶段职教教师教育的“三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基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硕士特殊的工作和学历背景,突出“应用型、实践型、专家型”培养要求,江苏理工学院积极构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三导师三基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完善新职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模式。[11]“三导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内导师、职业院校教育实习导师和行业企业实践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因此,实现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在职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又要加强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不断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同样为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行动计划》的正式出台,为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方案和政策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职业教育必须始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始终聚焦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坚持把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办让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奋斗目标,持续解决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先行先试精神推动江苏职业教育勇担“两争一前列”使命,打造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江苏范式”,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2]李新生,傅家旺.职业教育新型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6):6-10.

[3]崔景贵.加快推进更高质量的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9(4):45-49.

[4]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A/OL].(2019-03-04)[2021-02-05].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9/3/4/art_58961_8252962.html%3Ftdsourcetag%3Ds_pcqq_aiomsg.

[5]温贻芳,李畅,李国兵.书写高职教育的江苏方案——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的解读[J].江苏教育,2020(20):25-31.

[6]王琼,董康.蹚出新路再领跑[N].江苏教育报,2021-02-03(1).

[7]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A/OL].(2020-07-22)[2021-02-05].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7/23/art_55511_9324497.html.

[8]王兆明.加快职教现代化建设 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18(52):17-19.

[9]覃海波,黄雪梅.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87-89.

[10]陈灵超,涂三广,董宏建.数据视域下中职师资培养的现状、成因及发展策略——基于教育部2010—2017中职校(机构)教师队伍状况分析[J].职教论坛,2019(1):74-82.

[11]曹继华,张巍,曹晔.“三导师三基地”研究生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4):71-75.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