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促进农产品销售高质量发展
2021-09-09闵农
闵农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链;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农产品供应链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农产品供应链囊括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生产前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中的种养,以及生产后的分级、包装、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流通的“大动脉”,也是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增加价值的增值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关系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从乡村到城市、从保障到需求,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通道”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商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节点”和“出口”,其目的在于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不少短板,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也与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匹配,不利于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为完善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不费时、农产品质量不降低,助力包括供应、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在内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商联系更紧密、产销衔接更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高效率、高质量流通,实现农产品销售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在其质量安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环。针对繁琐的农产品供应链,如何进行管理才能有效保证每一个环节达到安全的标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产业发展,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都需要不断切实探索的问题。
综合来看,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着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没有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的通用模式,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才能使农产品供应链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安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但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的调查,我国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率超过70%,其参与者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商和农产品零售商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从9990.86亿元增长到了18787.34亿元,10年间增长了88.05%。
批发市场虽然以数量庞大占据主流,但其本身的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等缺陷也不容忽视,急需更新换代,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在政府财政支持和民营资本双向介入的基础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建设和改造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并支持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配送率,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使得农产品可以摆脱当天销售的困境,延长农产品销售期。
二是农超对接模式。近年来,超市成为城市家庭采购食品的主要渠道,城市消费者信赖超市的食品安全。“农超对接”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超市对农产品质量有着严格的控制体系,一般会对供应商审核、采购控制、加工、配送控制和内部控制,有效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把关。“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如今农村电商的兴起使农产品销售模式更加多样化,也催生了订单农业,可以为建立农产品追踪溯源体系打下基础。
三是直销模式。直销是指生产厂商(生产者)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将产品或服务出售给消费者或用户的营销方式,常见的如网上销售、大棚现场交易、采摘直销等。农产品直接从基地进货,安全和质量的检测、监控可延长到生产过程,实现了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可追溯,更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四是以农产品加工商为核心的農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指农产品不经过批发商这个中间环节,直接由主导供应链的加工商销售给各个零售商。主要适用于乳制品、肉类等农产品。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加工商具有强大的市场控制力量,且以农产品加工商为核心,可以使农产品的生产活动稳定地进行。
五是以农产品零售商为核心的模式。该模式是由主导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产品零售商向农产品生产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采购农产品,然后经由农产品加工商或批发商在农产品零售商处销售。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农产品加工商或批发商与零售商全面合作,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这种模式应该重视配送中心的构建和功能的完善,并加强管理产品的价格、损失、质量安全问题。
六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连接起来,农产品生产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致力于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农产品加工商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零售商则专门从事农产品的销售。
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短板
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农产品市场作为重要的环节节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2019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农产品市场数量为648个,营业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成交额突破1.2万亿元。5月2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了9.2亿宗,交易额达到5.4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70万。其中,公益性批发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已经覆盖了约40%的地级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便利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尤其近五年是农产品电商快速增长的阶段,生鲜农产品区域愈加明显,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产品销售和流通变化的要求,存在的短板日益突显出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突显出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对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行业急需转型升级、农产品供应链流通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电商发展迅猛但存在发展瓶颈、流通全过程存在監管主体不明、无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应急措施无法适应疫情常态化操作,以及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管控短板等问题。
一是农批市场急需转型升级。传统农批市场及原有农批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无法更好地满足目前实际流通环节的运作需求,因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农产品市场急需加强现代化、智慧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农产品供应链流通过程监管力度不足。农产品流通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尤其是跨境农产品相关业务。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涉及主体众多,上下游衔接环节相互监控及交接标准缺失,造成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游相互监控。
三是没有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追溯存在困难。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全程监控平台,且各环节监控标准及方式不统一,造成问题暴露时,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定位。
四是应急措施无法适应疫情常态化操作。突发事件发生时,目前各环节均采用应急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虽然有效控制了当下紧急情况,但是增加了成本投入和延长了流通环节周期,不利于长时间的常态化操作。
五是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管控短板。非常时期,我国农产品供应仍存在保鲜保供的服务能力、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和风险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短板,传统农产品流通存在流通环节繁琐、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服务设施与体系落后或缺乏等问题。
近些年,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迅速,进出口生鲜农产品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从2017年起进口增长迅猛。据崔忠付介绍,2019年我国跨境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457.26亿美元,较2018年相比增长11.86%。据海关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760.3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5.4亿美元,同比下降3.23%;进口总额170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09.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8%。到2021年,跨境农产品业务继续深化发展,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6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7.1%。其中:出口1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进口496.9亿美元,同比增长33.8%。贸易逆差315.8亿美元,2020年同期逆差为208.6亿美元。
崔忠付表示,在“双循环”背景下,农产品国内供给与跨国联动等业务发展迅猛,但就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而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国内农产品商品化及精加工不足、农产品出山困难较大等核心问题限制了农产品通路的打造。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提速
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及支持力度日益提升。在政府的宏观统筹指导下,国家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管控进一步增强,同时对于农贸市场的改造和整治持续推进。2019年,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提出构建符合新时代农产品流通需求的农产品现代供应链体系,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中央财政分两年对确定支持的省(区、市)给予每省(区、市)2亿元的资金支持。2020年2月,为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效益,支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又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做好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紧急通知》,提出在两年内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深入对接,构建农产品现代供应链。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规划,包括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乡村、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等。在拉动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同时,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有利于推进“双循环体系”的构建,物流以及互联网零售等行业将首先受益。5月18日,为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财政部、商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通过两年时间,加快形成农商联系更为紧密、产销衔接更为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一是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交易区和内部道路等公共设施,满足分区、分类经营和批零分离、人车分流要求。完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加快完善检验检测、产品溯源等设施设备,严把农产品入市质量安全关。开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实施电子结算,加强买卖双方经营和交易信息登记管理,促进人、车、货可视化、数字化管理。
二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间有序衔接。
三是加强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清洗、分拣、烘干、分级、包装等设备,增强产地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提高产地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施利用率。
四是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支持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实施环境改造,完善分区布局,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冷藏保鲜、产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完善供应链末端公益功能。发展智慧农贸市场,支持市场配置智能电子秤、信息化管理等设备设施,对品种、价格、销售量等交易信息统一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
五是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重点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针对当前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流通链条协同效率不高、公益性保障能力不强等堵点难点问题,商务部等出台了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系列政策举措,其中公益性批发市场改造提升是重要的一环。
一是加强交易设施建设,提升经营环境。支持市场改造交易区、内部道路、冷藏、仓储等公共设施,满足果蔬、肉、蛋、奶等产品分区分类经营的要求,促进人车分流,优化市场秩序,支持批发零售经营的市场单独设立零售区,防止人员聚集,完善通风、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
二是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管理的水平。支持市场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实施电子结算,加强买卖双方经营和交易信息化建设。促进人、车、货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切实保障各利益攸关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交易专区的建设,提升产销对接服务能力。支持市场,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进一步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区,帮助重点地区拓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确保应急保供、稳定价格、安全环保等公益性责任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