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视防控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2021-09-09曾锦惠赖科林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力科普筛查

文 曾锦惠 赖科林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打响了近视防控工作的阻击战。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发病率分别为36%、71.6%、81%。2021年5月11日,教育部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对推进近视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近两年来,笔者积极投身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将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业界同仁分享,以求更高效合理地推进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

1 屏幕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减少

近视是一个多因素疾病,遗传基因、长时间近距离视物、不良照明环境、电子产品的使用等都容易引起近视的发生、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某些改变不利于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发育。

首先,随着多媒体的普及,青少年的“屏幕时间”大幅提升。当下,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广泛深入人们的工作、娱乐、生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化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线上教学所用到的电视、电脑、平板甚至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率提高,中小学生新发近视比例提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底到2020年6月,全国9省的中小学生近视增长率达11.7%。

其次,随着学习竞争压力加大,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隐性”减少。尽管教育部一直在提倡教学减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如明文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等,此类举措意在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时间接触户外自然光,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从而达到近视防控的效果。但在减负问题上,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向来重视,不少家庭选择“校内减负校外补”,为孩子安排了各种课外补习、培训,额外“增负”已是家常便饭,户外活动时间被悄然挤占。

2021年一部聚焦“小升初”的电视剧《小舍得》火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对此剧中的现象有共鸣:长长的走廊,疲惫的家长,更疲惫的孩子,密密麻麻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习题试卷。艺术来源于生活,笔者身边亦不乏一天安排三四个补习班的学生,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传统科目,还囊括了舞蹈、棋艺、书法、音乐、主持等素质拓展科目。如“鸡娃”“教育内卷”等种种行为更是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从表层看是生活差距拉大、社会竞争加剧、上升通道收窄等共同因素作用于教育的结果,但其背后却折射出家长及学生对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担心,对获取教育优势的焦虑以及对阶层下滑的恐惧。

值得警惕的是,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已渐成风潮,网络教育盛行,伴随着电子产品使用加大、挤占户外活动时间,同时校外补习、培训行为因为不需要传统课堂变得愈加隐蔽化、难以监管,这使得儿童青少年近视状况雪上加霜。

国家已然察觉到以上问题的严峻性,7月24日,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随着“双减”政策以及《意见》的落地,上述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2 民众缺乏眼健康知识,伪健康信息泛滥

专业人员对于近视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已经形成共识,近视防控工作的难点之一是如何让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近视。一方面,不少家长一直存在着有关近视的认知误区,抱有“近视有可能自行痊愈”“一戴眼镜就摘不下来”“眼镜越戴近视度数越高”“近视了只要进行激光手术即可”等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伪健康信息在社区、社交网络、电商中泛滥成灾,既有口口相传的错误观念,也有由不法分子为了谋求利益而发布的虚假信息。如学校出入口附近不时可见类似“治疗近视”“摘除眼镜”的广告,甚至不良商家会尝试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学校宣传;打开众多网络平台搜索“近视”关键字,可发现不少商家声称仪器训练、按摩、中药敷贴、特殊灯具等手段可以治疗近视,致使不少患者轻信其功效而耽误病情治疗,带来的危害不可估量。正如当年轰动社会的“魏则西事件”,深刻反映出错误健康信息对民众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

国家近视防控工作重点包括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眼健康科普宣传,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学校、老师反映科教宣传作用存在局限性。一是科普覆盖人群有限,以广东省某地级市为例,在当地多部门积极推动及配合下,近视防控科普宣传校园宣讲活动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师生众多、场地不足等问题,此类校园科普宣传每次覆盖的人群多在一个班至一个年级,能实现全员科普覆盖的学校寥寥无几,采用线上科普方式又难以保证能吸引听众注意力。二是科普的说服力度有限,由于许多错误观念已深入人心,科普效果未必能立竿见影。三是即便对科普接受度较高的学生能初步形成关于近视防治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念,但由学生层面影响家长再到全社会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

为提高人民科学素养,传播正确护眼知识,国家2018年出台《关于公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2019年出台《关于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并在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部署在2021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主题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的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对目前存在的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这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给近视防控科教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此类政策落地单独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足的,提高民众对近视的认识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发声,也需要不同行业的人员提供在科普形式、广告监管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3 地区视力筛查工作不统一,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近视防控工作有着明确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定期视力筛查,建立大规模的青少年视觉发育档案,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规范、连续的视力检测,这一系列工作实践起来难度不小。

以广东省某地级市为例,当地政府苦于财政无相关计划、资金紧张,公立医院人手不足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视力筛查工作由不同单位承担,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筛查工作各自为政:一些学校由企业或民营医院提供视力检查服务,缺乏统一连续的记录,资料缺乏连贯性;部分学校由政府派出的队伍统一开展进行视力筛查,但同时还接受不同单位重复提供的视力检查服务;个别学校常年与某眼镜企业或私立医院有着较好关系,接到通知需由公派单位开展视力排查工作,不愿配合;甚至曾发生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同一个校园内“狭路相逢”同时开展视力筛查、健康宣教等行为。以上种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引起家长、学生的混淆,还因为各单位缺乏统一的筛查标准,不同年份、不同单位得出的检查结果缺乏对比基础,使得筛查结果的可靠性、统一化难以保障。

究其原因,无非“利益”二字,由于校园视力筛查并无直接经济收入,公立医院多不参与此项工作,企业或民营医疗单位则希望通过校园视力筛查来扩大其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家庭经济富裕、人数多的学校大受欢迎,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无人问津。为切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2019年顶着资金短缺、人员不足、区域不统一等压力,经政府监管,当地唯一的卫生类院校牵头成立近视防控工作站,通过统一筛查工具、规范工作标准,培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市近百万中小学生视力大排查,在众多困难阻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总结

目前我国近视防控机制尚未成熟,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仍在探索当中,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视力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如何有效遏制近视加深及蔓延趋势,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民众眼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如何做好筛查工作,这些是相关部门、视光行业乃至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期待更多人员关注、思考并参与“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工作,全社会行动起来,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视力科普筛查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科普达人养成记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