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徽州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保护利用研究

2021-09-09余熙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徽州空间传统

余熙文,武 蕾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流派之一,徽州传统建筑是历史上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珍贵中华文化遗产,是徽州儒理思想、宗族制度、风水观念等文化基因的物化体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从社会学、设计学、历史学、符号学、建筑学等角度对徽州传统聚落生成、徽州传统建筑形态特点、徽州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内容都做了积极有效的研究,涌现了大批关于徽州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在坚定文化自信背景下,根据徽州传统建筑遗存现状,结合新时代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发展趋势要求,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究其保护利用策略是延续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要求。

一、“文化自信”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利用领域的内涵要求

2019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关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涵在以下方面体现:“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应注重“表里如一”“形神兼备”,结合区域历史文化与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体现城市魅力、彰显城市风貌、重塑城市记忆,树立可识别性强、特征明显的美好城市形象。坚定文化自信,落实行动,深刻理解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利用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运用,建设具有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场所精神、符合新时代气息的新型活力城市。

二、徽州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分析

徽州建筑发轫较早,形成于宋,成长于元,至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建筑文化特征明显的建筑流派。徽州传统建筑按照类型分为住宅、祠堂、书院、戏楼、商业、牌坊、桥、亭、塔等,现有遗存类型齐全。每种建筑类型都有自身的形制与空间形态。结合徽州传统建筑遗存现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建筑的形制与空间形态,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为徽州建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提供依据。

(一)宅居

宅居是百姓居住之所,包括住宅以及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徽州宅居建筑受徽州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地域特点明显,皖南山区气候潮湿,“干栏式”成为主要宅居形式,在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融合下,徽州宅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从徽州地区大量遗存的宅居建筑来看,多为两层结构,规模不一,由入口空间、仪门空间、天井空间、厅堂空间、厢房空间、附属空间等构成,一般将等级较高的天井与厅堂布置在中轴线上,等级次之的厢房两侧对称,等级较低的灶间、后院等其他用房灵活组合,构成了“凹”形、“回”形、“H”形、“日”形为主体的形制,由这四种形制通过串联、并联,以院落、巷弄组合连接,轴线对称,形成大小规模不同的宅居建筑。如黟县西递存醇厅、黟县南屏村敦睦堂、绩溪县上庄村胡适故居等。

(二)祠堂

祠堂是徽州建筑主要类型之一,是徽州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1]。明清时期,祠堂乃聚宗族之力而建,处于村落的重要位置,建造华美。祠堂是严肃的礼制建筑,没有繁复的空间层次与造型,强调对称整齐与工整,集“木雕、砖雕、石雕”之大成,雕饰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徽州祠堂建筑形制比较固定,由位于中轴线的纵向三进院落组合其他建筑空间而成。祠堂一般由仪门空间、庭院空间、享堂空间、寝殿空间、厢房与廊庑空间构成,以仪门空间、享堂空间、寝殿空间为中轴,仪门最低,享堂抬高,寝殿最高,主次分明,体现“礼制”中的尊卑。如徽州区呈坎村罗东舒祠、徽州区唐模村许氏宗祠、黟县西递七哲祠、歙县棠樾清懿堂等。

(三)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盛行,在宋元时期,约有四十多所,至明清时期,约有九十多所。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徽州绩溪创立“桂枝书院”,其后徽州所辖六邑(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相继涌现出260多所书院。1901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教育结束。根据官办、族办、私办等性质不同,书院平面形式一般分为中轴对称布局、自由式布局、结合式群体布局三种。徽州书院由功能性空间与非功能性空间构成,功能性空间主要为讲学服务,包括入口、讲堂、藏书楼、斋舍与食堂等,辅助空间主要体现书院的祭祀功能,包括庭院、泮池、碑、文庙(或先贤殿)、纪念性祠堂等[2]。如歙县古紫阳书院及竹山书院、黟县南湖书院等。

(四)戏楼

戏楼,又叫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徽州的文化源远流长,现保存明清时期的各类建筑数以万计,特别是祁门县的新安乡、闪里镇一带的古戏台建筑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徽州的古戏楼内容丰富,在布局、结构、装饰、营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了古徽州经济文化特征与建筑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徽州古戏楼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家庭戏台、祠堂戏台与寺庙戏台三种类型,祠堂戏台是保存至今最多的古戏台[3]。从外观上看,戏台与祠堂共为一体,底部用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弧形或跌落型,青瓦覆顶,端部形似马蹄,一般对外不开窗,两侧耳门与巷道相通,大门在正面。古戏楼祠堂基本平面布局一般为三至五开间,进深三进。空间布局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正门、戏楼、院坪、享堂、天井、寝堂依中轴线排列,廊庑位于天井两侧,部分前进廊庑建成观戏楼,今人称之“包厢”[4]。戏台、两侧观戏楼、享堂与天井共同围合成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形成类似于剧场的建筑空间。戏台空间由前台、后台、廊庑、观戏组成。如祁门上滩和顺堂古戏台、祁门上汪叙伦堂古戏台、祁门坑口墩典堂古戏台等。

(五)观景楼

观景楼为登高观景、品茶聚友、凭栏远眺之场所,徽州观景楼一般建于村中街巷交会节点处或村外围边界处,建筑形式与一般徽州传统建筑的相对封闭性不同,利用围栏、美人靠形成灰空间,临街、临景,使建筑呈现通透开敞的个性。此类建筑有时也作为村中居民活动场所。如西递大夫第绣楼,建筑临街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亭阁式建筑,阁顶飞檐翘角,阁身三面围栏排窗,在村落巷景中显得既突兀又别致。黟县南屏孝思楼也属于此类建筑,该楼位于南屏村边界处,主体建筑为三层,四层为一亭式空间,四周设有围栏,登高远眺或坐于亭中,村野风光尽收眼底。此楼原为叶氏家宅,现为特色旅馆。

(六)商业建筑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徽州“仰给四方”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使得徽州与杭州、赣州等地贸易交流频繁。农业经济的集市交换逐渐被经常性的、规模档次更大的商业与手工业的集市商业区所代替。终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故商业建筑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类型。徽州地区商业建筑多由店铺、宅院、作坊、储藏、后院等部分组成,融商、宅、坊功能于一体,因经营方式、所处环境、地形情况等因素,各组成部分的空间随之变化,各有侧重。建筑多为二层,根据商业活动情况,可自由组合底层店铺空间[5]。徽州商业建筑形制主要分为前店中坊后宅、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后坊和下店上宅四种形式[6]。由于徽州商业建筑由宅居空间拓展而来,宅居、店铺、作坊以天井组合每进使用空间,而店铺和作坊随使用功能对空间的不同要求随之变化。

(七)牌坊

深受程朱理学的文化浸染,古徽州牌坊与徽州三雕的艺术形式结合被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形成独特的建筑造型。徽州牌坊是弘扬儒家理论道德观念的纪念性建筑,也是徽州村落整体风貌的重要元素。牌坊被视为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7],可按照建筑材质、空间形式、建筑形成、精神功能趋向等方式分类。按照建筑材质分为木质牌坊、石质牌坊;按照空间形式分为平面“一”字型,由牌坊围合的正方、长方立体形;按建筑形式分为冲天柱式、屋宇式。牌坊的组合类型有纵深排列、横向排列,单体牌坊有“一”字型排列、“T”字型排列等。如歙县昌溪牌坊、黟县西递村胡文光刺史坊、徽州区唐模村同胞翰林坊、歙县许国牌坊、歙县棠樾牌坊群、歙县郑村忠烈祠牌坊等。

(八)桥

徽州多山多水,桥就成为连接河两岸、山两边的唯一途径。可以说水成就了桥这一独立的构筑物特殊的空间形态,“近水而非水,似陆而非陆,架空而非架空”。徽州村落环境往往依山傍水,通过桥与外界联系,作为交通组织流线的一部分,连接陆、水、空三系统。在村落,桥既是构成风景的元素,是村民观赏其他景色的地点,也是重要的景观序列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徽州一般于水口地区设桥,增加水口的闭合性,辅以树木、亭、堤等元素,构成优美的景观空间,体现“关锁”水流的精神寓意[8]。桥按照建筑形态分为廊桥、亭桥、屋桥、敞桥等。按照建筑材料分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等。如婺源清华彩虹桥、婺源古坦桥、歙县许村高阳桥、歙县南屏万松桥等。桥是多空间的交汇点。

(九)亭

徽州古亭众多,古时就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道教圣地齐云山也有“九里十三亭”之说[9]。亭按照功能分为路亭、纪念亭、景观亭、观景亭、碑亭,亭以其独特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元素相协调构成优美的建筑景观空间。如徽州区潜口善化亭、西溪南村绿绕亭、黄山景区曙光亭、徽州区唐模村“檀干园”镜亭等。

(十)塔

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在徽州地区,塔被赋予风水意义,徽州古塔尺度一般较小,比例适中,形态优美,以砖石材料为主。在培文脉、壮人文、发科甲思想的影响下,塔在徽州古村落水口中规格较高,或立于山上,或立于河岸,用以遏住关口,取文运昌盛、“驱妖镇魔”、留住财运、人杰地灵之意。徽州塔按功能大致分为佛塔、风水塔、文峰塔等;按其材质主要分为石塔、砖石木混合塔两种;形式多为阁楼式塔。如歙县长庆寺塔、徽州区岩寺镇岩寺文峰塔、黟县柯村乡旋溪塔等。

三、徽州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保护利用策略

徽州传统建筑分布于山清水秀的徽州地区,是古徽州先民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物质形态的意义,也承载了精神层面上的徽州文化。根据徽州传统建筑的遗存现状,通过内在价值与外部形态价值评估,制定有效策略,对其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利用,传承徽州传统建筑的精神与物质文化。

(一)原真型保护利用策略

原真型保护利用策略针对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具有重大历史、美学等意义的传统建筑。徽州传统建筑符合此种保护利用范畴的有以下几类:(1)徽州范围内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2)属于安徽境内长江以南地区的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科学等价值的民居、祠堂、牌坊、书院、亭、楼、桥等建筑物[10]。对符合此类传统建筑的形制与空间形态保护利用应该按照“修旧如旧”的概念,不改变其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清理,维持其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与空间尺度不变,整治后达到层次清晰、布局完整、环境整洁。建筑修缮时根据文献、碑刻、题名的记载,结合建筑物的遗存现状、修缮情况,分析其法式特征、建筑材料、建造风格与手法、建筑构造特点等信息,依照该建筑遗存的历史与地域及文化特征、建筑基因特性进行保护修缮[11],尊重历史对损毁部分采用传统技术修复,不改变建筑构造、材料、立面、形式、色彩,注意材料的清晰界限,保持修复的可逆性,真实还原历史,传承徽州传统建筑文化。在不影响原真型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对建筑功能进行拓展,进行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的旅游、展示、土特产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活动。如黄山市歙县竹山书院(图1),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历史文献依据,保持书院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不变的前提下,原样恢复了启蒙馆、讲堂、书斋等主体建筑,对大门、台阶、广场、天井、假山、古旗杆、围墙等景观环境进行了整理与改造,配备电气线路、供水、消防设备,完成书院维修,并对游客开放。竹山书院的修复,不仅有效延展了徽州书院的建筑寿命,也适度扩展了建筑功能,以建筑为主体,纳入文化展示功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既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播,又与现代文化创新结合,传播徽州书院与徽州园林文化。龙川胡氏宗祠、棠樾石牌坊群、呈坎村古建筑群、祁门古戏台、旌德文庙、北岸廊桥等不同形制建筑也依据原真型保护利用原则,不改变其各自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根据建筑遗存现状结合历史文献依据,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与恢复,拓展旅游功能,为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图1 竹山书院

(二)新功能衍生型保护利用策略

新功能衍生型保护利用策略针对未列入任何保护条例规定的、历史价值不高但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大量的普通性的传统建筑。徽州传统建筑符合此种保护利用范畴的有以下几类:(1)未列入任何保护条例规定的徽州传统建筑;(2)历史价值不高,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普通徽州传统建筑;[12](3)有一定程度损毁,历史价值不高的徽州传统建筑,具备改造与利用条件,符合所在整体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与风貌要求。对符合此类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的保护利用,应该保持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整体基本不变,在不影响徽州传统建筑风貌与周边肌理条件的前提下做有限局部改造利用,以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比如徽州传统宅居在不改变外立面造型的前提下,局部进行水、电、排水、消防、抗震、防潮等基础设施改造,居住功能置换,采光与天井空间处理等满足现代居民的基本空间生活需要的手段。对于损毁比较严重的,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下可以采取采用传统建筑技艺与材料进行加建、扩建的方式对原有建筑形式加以延续。扩建后的功能部分可以进行更大程度的利用,开发旅游住宿、办公、会议中心、会所、展示、文化服务站等,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扩大地区影响力。如黟县南屏南山堂(图2),在保持徽州传统民居形制与空间形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拓展民宿功能,进行水电、照明、抗震、防潮、采光、保温等方面改造,整理天井空间,增加建筑采光窗,设置防水卫生间,对房顶、墙体采取防水、保温措施,形成具有客房、绿色餐饮、酒吧及小型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宿。还有“猪栏”酒吧、西递3号小镇、西递行馆、张家奇石馆、永丰乡苏氏宗祠文化站、沟村知还山庄文化站、黄山五福养生会所等不同形制建筑,在适度拓展其使用功能、进行局部改造利用的同时,保持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基本不变,不影响周边建筑与景观环境,建成一批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古村落与古民居由过去文化观光的单一利用模式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体验等多元业态转变,推动区域旅游转型发展,在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传承徽州传统建筑文化。

图2 南山堂

(三)历史重现型保护利用策略

历史重现型保护利用策略针对未列入任何保护条例规定的、损毁比较严重、有一定经济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徽州传统建筑符合此种保护利用范畴的有以下几类:(1)位于边远地区,周边环境与历史肌理破坏严重的徽州传统建筑;(2)损毁程度严重、濒临倒塌消亡的徽州传统建筑;(3)仅剩下部分建筑构件的徽州传统建筑。对符合此类的传统建筑一般采取异地集中保护的方式,重新规划,选择适宜的复建基址,重构聚落风貌。对于保存比较完整的徽州传统建筑,复建时按照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基本不变的原则;对于损毁比较严重的徽州传统建筑,复建时采取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在不违反整体规划要求与建筑格调的基础上,可以发生较大改变的办法;对于仅剩下部分建筑构件的徽州传统建筑采取融入新建筑的做法,可以不考虑原建筑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积极新建配套设施,但要注意新建筑和复建建筑的区别性,新建筑可以采取新材料、新结构形式,但应与复建建筑保持建筑基因一致,拓展商业、住宿、旅游、餐饮、景观、娱乐等功能,重现徽州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筑技术等,为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拓宽渠道与方法。如宏村镇秀里影视村(图3)将黟县各地多栋损毁程度严重,无法原地保护的古民居进行异地集中保护,在秀里村原有的规划布局与山势水体环境下,建成包含水口、水街等多种自然环境及古楼、古廊桥、古民居等多种建筑形制与一体的徽州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在建筑重建、复建的过程中按照建筑保存情况的不同,其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按照基本不变、发生较大改变与融入新建筑的不同做法,建筑组合还原传统的街巷肌理,充分体现地域特色;还有新安江畔湖边古村落(图4),在对古民居集中保护的同时,新建部分配套设施,如酒吧、茶楼、戏台、广场、住宿、餐饮等,新老建筑虽材料与结构不同,但建筑格调一致,也能相互融合得很好,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旅游休闲环境。其他如黎阳故邸、小龙山、古城岩、英赛特会所、问政山古民居生态文化园、观音山国际会所等异地集中保护项目,也通过搬迁、复建、重建的方式有效延续徽州传统建筑基因。

图3 秀里影视村

图4 新安江畔湖边古村落

四、结语

总之,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借鉴国内外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经验与相关技术,结合徽州建筑遗存现状与新时代传统建筑延续发展要求,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形态分析,采用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保护利用策略,深入探索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利用领域的内涵要求与外延发展,为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发展提供探索经验。

猜你喜欢

徽州空间传统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徽州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