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认识
2021-09-09陆卫群玉钊华
陆卫群,田 昆,玉钊华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和新闻报道均揭示当前中国农村婚姻挤压现象已不是个案,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1-3]。在这些地区,常可见一群农村男性,即使过了传统意义上的适婚年龄仍然单身,适婚但找不到伴侣。在婚姻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大龄男性,尽管也有很大一部分倾尽自身极为有限的资源,想摆脱未婚困境,但效果甚微。有一部分即使勉强成婚,其婚姻关系仍存在不稳定性,极有可能出现婚姻破裂,重新成为“光棍”。
从既有研究上看,关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主题的研究大都趋向于定性研究,或从性别失衡、性别不平等,或从婚姻挤压角度去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展开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研究提供了借鉴。如贾志科的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失衡导致男性“择偶拥挤”,进而引发婚姻家庭问题[2]。靳小怡通过对百村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中国社会转型期长期存在的性别失衡将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4]韦艳的研究则认为用性别结构失衡来解释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剥夺”显得原发性因果关系不强和实证性不足。相比于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影响,婚姻市场上性别不平等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5]。一些学者认为婚姻挤压是造成农村男性生命质量低下和商业性行为等婚姻问题的主要原因[6-8]。但是,在历史上,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一直存在一定数量深受婚姻困境影响的大龄未婚男性,即使在依赖普婚、早婚和早育的父系家庭制度下或在出生性别比并不十分失衡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较大量的在适婚年龄还处于单身的大龄男青年。因此,单从某一方面去解读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难以找出其根本原因和解决之道。本研究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原因,除了其个体内因外,社会资源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外因。择偶过程可以视为人们利用社会网络寻找社会资源的过程[9],尤其在性别比失衡和婚姻挤压下,个人网络资源丰富与否是决定当事人结识异性机会多寡和得到应急性经济支持的重要因素[10]164-169。可是,现有的研究从社会网络视角去分析研究择偶、成婚的不多。
本文基于课题组对贵州省6县的实地调查,应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的原因和出路。
二、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网络是指各种复杂的结构性社会关系,即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9][10],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点(结点)、位置和关系(联系)。点(结点)是指社会网络中的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或团体组织等。位置是点的归属,一个位置就有无数的点,再由无数的位置组成社会结构。占据同样位置的点会有共同的特征。关系(联系)则指在网络分析图中结点之间的连线,即个人或团体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如:信息、金钱、商品、服务、影响、感情、尊重、特权等。这些关系将单个的人或团体组织联系起来。网络个人关联的程度称为密度,存在两人间关系的数目则为网络的可接触性。一般来说,密度越高,可接触性就越高,相应个体所拥有的关系也就越多。在网络中的个体直接接触他人的数目称为范围,同样的,范围也与网络密度有关,密度越高,个体拥有的关系范围越广。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优势理论认为,社会关系的强弱可以从互动的频率、互惠交换、情感强度以及亲密关系等四个维度来测量[12]。相比于强关系可以作为群体内部连接的重要纽带,弱关系发挥的功能主要是实现信息有效传递[13]。林南也认为弱关系是摄取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因为处于相同位置等级的个体,强关系意味着他们获取报酬或是荣誉的机会是相似的;弱关系则意味着不在一个等级,获取荣誉和报酬的机会不同。不同群体利用弱关系联结在一起,既可以实现群体的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弱关系实现资源交换[14]。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则认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15]。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是网络结构中出现了空洞。当在关系网络中存在结构洞时,在存在结构洞的两者之间会出现一个起联结作用的第三者,他具备联结两者的信息优势,为了保证利益的持续输出,第三者会尽可能的促使结构洞长期存在,提高两者对他的依赖性。所以,网络可以帮助人控制局势,提高其在讨价还价中的地位[16][17]。
本文将从社会网络的不同位置探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择偶的特点;从社会网络的不同关系和摄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从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和弱关系优势等探索解构其婚姻困境的路径。图1展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图1 研究框架
三、数据和方法
(一)研究设计和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2018年课题组在贵州省6个国家贫困县:大方县、水城县、习水县、思南县、台江县和三都县进行的抽样调查。鉴于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均将28周岁界定为大龄未婚年龄[7][8][11],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也定为28周岁以上,60岁以下的未婚和已婚农村男性。通过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述6个县共选取1300名28-60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作为目标人群、1200名相同调查点的同龄已婚男性作为对照人群进行结构性问卷调查。通过非结构式访谈提纲对10名目标人群、6名基层管理干部、8名家人和10名朋友、邻居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1300份未婚男性问卷,1200份已婚男性问卷。
(二)测量和方法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主要由基本信息、婚姻与健康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50个问题构成。基本信息部分主要包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父母情况、休闲时光、与亲戚朋友交往等22个问题;婚姻与健康部分主要涉及:交女朋友情况、自己及父母对其未婚的态度、单身的原因、当地彩礼情况、生活习惯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等19个问题;社会支持方面含有以下内容:获得的日常生活支持、遇到困难时的支持、心理慰藉等9个问题。
研究分为四部分:首先,用SPSS22.0中的单因素分析研究对象的各项基本情况、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情况;其次,多因素分析影响目标人群恋爱的因素;再其次,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至今单身的原因。最后,从弱关系优势理论与结构洞理论视角,结合定性调查资料探索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的解决途径。
四、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353份(单身对象1251份,已婚对象1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1%。单身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已婚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9.7岁,两组年龄相近。但30~50岁的单身对象比已婚者多9.3个百分点,说明需要脱单的人群较多。
(2)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除对2500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还通过非结构式访谈提纲对10名目标人群、6名基层管理干部、8名家人和10名朋友、邻居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
(二)成婚困境一:自我资源贫乏
婚姻从表现形式上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本质上是男女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否成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上当事人是否想结婚,客观上受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择偶过程就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成婚我们可以理解为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婚姻成立前择偶双方都会审视对方的条件如:年龄、外貌、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和家庭情况等。
调查发现,全部被调查未婚对象均表示希望结婚,只是苦于找不到对象,也就说明这些对象目前的未婚状况是被动的。他们的客观自身体条件如下:
(1)年龄偏大
从图2可见,贫困地区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8~50岁之间,以40~50岁为最多,年龄普遍偏大,这无疑增加了择偶的难度。
图2 大龄未婚男性对象年龄分布
(2)受教育程度低
调查显示,单身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已婚人群,单身对象里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占50.4%,比对照组(已婚对象)高出18.2个百分点(表1)。不少对象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尤其40岁以上的单身对象,文化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交友能力,正如访谈对象A5所说“我没文化,又不会说话,哪个姑娘会喜欢嘛!”
表1 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单位%)
(3)经济收入低
调查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其中单身对象的经济状况明显不如已婚对照组:月平均工资低于1000元的单身对象占40.1%,比已婚对象高出17.7个百分点(表2)。单身家庭平均年收入为15024.8元,已婚为22228.3元,后者比前者多出7203.5元(P=0.000),家庭年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单身家庭比已婚家庭多出9.6个百分点,有47.4%的单身家庭年均收入在8000元以内,比已婚家庭高出14.7个百分点(表3)。
表2 对象的平均月收入(元)(单位:%)
表3 对象的家庭平均收入(元)(单位:%)
“穷”是在调查中,对象反映最多的词,“我家太穷了,哪个姑娘会来嘛!”(A1说)“没有钱,家里还有两个老的要照看,之前谈了1个,都跑了。”(A8说)“哪个姑娘愿意跟我?家里没得钱。”(A10说)在择偶时,经济状况是重要的考察指标,尤其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在选择伴侣时,男性的经济状况往往是很重要的考察条件。“贫穷”也使农村大龄男性在恋爱中处于劣势。
(4)健康状况欠佳
身体是否健康是选择对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在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对象(58.4%)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错,单身对象自觉健康状况不太好或很不好的约多一点(9.7%)(表4)。但是,调查也发现有极少数的单身对象(2.1%)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目前主要是住在村养老机构里。还有少数单身对象身体有残疾,虽然本研究嘴上说“我也就死心了,找不到的”,但当得知本研究是专门调查大龄未婚男性,他们又非常积极参与,有的甚至以为课题组能帮他们找到伴侣,说明其成婚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
表4 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感受(单位:%)
(5)家庭环境差
择偶时,双方除了解彼此本身的条件外,还关心双方家庭的情况。有殷实的家境,就是自身条件不够优秀,找对象时也有加分的可能。但反过来,就算小伙子长得不错,但家庭贫穷,负担重,择偶时也会大打折扣,特别在贫困的农村地区。
调查发现:单身对象目前主要与父母共同居住,已婚对象则主要与妻子和子女住在一起(P=0.000)。近六成对象所居住的房子为砖瓦房,其次为木房,只有2%的对象住在茅草房。但是,所住房子产权所属在目标组和对照组相差较大,有一半以上的单身对象其房屋产权归属父母,64%的已婚对象所住房子是自己的(表5)。
表5 所居住的房子产权归属(单位:%)
(三)成婚困境二:社会择偶网络匮乏
社会择偶网络包含媒人、婚姻介绍所、互联网择偶网站、相亲组织等。在婚姻的场域中,社会择偶网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自身资源较弱的情况下,它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择偶网络十分匮乏,主要表现为:
(1)传统媒人的弱化
传统中国农村流动性小,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年轻人大都在家务农,传统媒人的作用很大。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到异地、到城市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妇、儿,传统媒人的功能大为弱化。
(2)缺乏正规的婚姻介绍机构和组织
婚介机构和组织在婚姻的缔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发达的城市,婚介机构和组织帮助婚姻男女双方减少了交友的距离与成本,增大了择偶成功的机会。但是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很少有婚介机构和组织,正如访谈对象A5说的“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还有什么专门帮找女的单位(婚介机构和组织)”,当问到有关婚介机构和组织时,访谈对象A3 告诉我们:“我打工的城里有,但我们也不敢去哦,回家来就没有这样的地方了。”在我们调查过的地方均未见有婚介机构和组织。
(3)婚介活动匮乏
调查时,研究对象反映较集中的就是希望政府帮他们组织些婚介之类的活动,帮他们介绍女朋友。他们普遍反映在当地没参加过这些活动,当问到他们怎么知道“婚介活动”时,有的说在电视上看到或打工的城市有。“政府给我们的帮助就是过节时送点东西,哪会有介绍女的给你。”(访谈对象A1说)问卷调查时也有反映,当对象求助时,家人提供的帮助最多,其次,村干部对单身对象提供的帮助会更多些(表6)。
表6 您求助时,一般谁会积极提供帮助(单位%)
(四)成婚困境三:与现代周遭环境的脱节和无奈
(1)无法使用互联网择偶网站
在弱关系(社会择偶网络)中除了传统的媒人、婚姻介绍所和相亲组织等内容,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择偶网站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绝大多数对象家中都无电脑,文化程度偏低,半数以上只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虽然有手机,但未上过互联网择偶网站。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程度低,信息不畅通,有些人不知道还可在互联网上选择伴侣,或者是不敢,怕上当受骗。正如对象A6 所说的:“我们文化差,搞不懂哪个互联网找女的事”,“哪个敢,万一被骗呢?”(A8补充道)。城里人熟悉的互联网择偶于这些贫困地区大龄未婚男性来说是那样陌生,更谈不上从中获得资源和好处。
(2)回不去的农村,融不进的城市
调查时,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他们身体健康、外貌不错,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毕业,甚至读到高中,思路清晰,经济状况尚可,但却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最终加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行列。他们多数在城市打工多年,受城镇生活习惯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受文化、家境和农村身份等影响,他们无法找城市女孩为女朋友。可是,他们回到离别多年的农村,一切又让他们不习惯,也看不上农村的女孩。这样来回蹉跎,一直到“大龄”仍未找到结婚的伴侣。记得调查时,水城对象A2和三都对象A4大概情况如此:A2初中毕业就到浙江打工,换了几个工地,学会木工技术,也挣了一些钱,长得比较精神,我们调查时,他是临时回家。他说“城里姑娘哪个看得上我们这种农村来的嘛,又没钱又没房。回家来,我又看不上”。他的父亲还是老村长,家庭条件不错,可是他看不上当地女孩。A4刚过28岁,长得已很像“城里人”了。
五、从“结构洞”理论和弱关系优势理论探讨解决婚姻困境的出路
如何破解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婚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本文考虑除了通常所提的提高自身能力,如通过成人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文化水平,通过培训提升他们与异性的交际能力,通过帮扶提高其经济水平等以外,更想从“结构洞”理论和弱关系优势理论视角对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婚提出建议。
(一)规范“婚介”市场
“结构洞”理论是伯特(Burt)1992年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的,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联系,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婚过程中,“婚介”充当了第三者,占据信息优势,也就占据了一个结构洞。但一些不法“婚介”会利用这种优势欺骗当事人。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被“婚介”、“媒人”等所谓的婚姻中介欺骗的现象并不罕见。政府应加强对婚姻市场中“婚介”的管理,打击和取缔不法“婚介”和“媒人”,同时也宣传培训当事人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警惕上当受骗。
(二)政府搭台,促进相识机会
在强关系(亲戚朋友)不得力、自身条件不强的情况下,弱关系在促成婚姻中就发挥很关键的作用。弱关系理论是格兰诺维持在1973提出来的。弱关系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之间的关系,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格兰诺维特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流动,弱关系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此后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我们此次调查得到一个非常强的反馈信息,调查对象普遍要求希望政府能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认识女孩。
当地政府应改变旧观念,即认为“光棍”问题是他们个人的事,是“穷”惹的祸,是私事。大量的适婚青年在该结婚时找不到伴侣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更值得政府帮助。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扶贫工作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政府应有专人负责组织策划帮扶计划,如可以开展相应的休闲活动,鼓励农村单身男女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多设置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合作的环节,增加他们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针对在外地的大龄未婚男性,有相应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社区、小组和个案工作等形式来增加大龄未婚男性与异性接触的机会,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最终促成婚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