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探索
2021-09-09闫龙,李群
闫 龙,李 群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师范学院于2014年12月获批教育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从此拉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序幕。通过近5年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12月,合肥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再上新台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获得新的重大突破。但是,一直以来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都是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短板和痼疾。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改革教育实践方法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始终是制约师范生人才质量的关键问题,在师范生教育实践中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师范生教育实践现状看,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能力薄弱
一直以来,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训练而导致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弱化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理念跟不上教师教育变革的时代步伐,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顶层设计上,育人理念滞后,缺乏理念创新,培养目标模糊,主观重视不够,致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仍然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课程严重失衡,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由此导致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胜任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师资短缺
从目前国内多数师范院校的师资配置来看,对实践教学专任师资建设重视不够,配备不足。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工作基本上全部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能兼顾,教师往往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指导也就大打折扣。当前,加强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举措。
(三)实践教学资源单一、设施陈旧
长期以来,在师范教育的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设置单一、设备陈旧落后等是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调查表明,目前安徽省多数师范院校仍然存在微格教室、教学技能实训室数量不足、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的问题。实践教学案例库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也难以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需求[1]。
(四)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从目前来看,师范生教育实习在合作机制上仍然沿袭“高校—中小学”二元对接模式,高校引领、政府主导、中小学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实习过程及环节上看,全程实践、立体培养、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有待构建。一些高师院校虽然建设了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和协同培养机制,但往往流于形式,还没有真正做到规范化、机制化、协同化合作育人[2]。
(五)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一直存在落实难、监控难、评价难的问题。实践教学落实难,一是因为实践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分散实施,管理工作量大,落实难度大;二是部分中小学实践基地对接受师范生见习、实习消极应对,积极性不高,从而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实践教学监控难主要因为实践教学几乎全部在校外实施,师范生的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也由实践基地完成。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高校与实践基地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体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实践教学评价不能落到实处,体现实效[3]。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师范生培养要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坚持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能力提升,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小学师资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好教师。
(一)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新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出: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新时期的师范生实践教学要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上,坚持需求导向,深化协同育人,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四有”好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设立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等实践模块,分阶段、分层次有序实施,落实全程实践不间断。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采取观摩见习、课堂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4]。
(三)构建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坚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提高协同育人培养质量。一是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合作育人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强化工作落实,形成长效机制。二是与中小学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成果。
(四)落实实践活动全程监控
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科学制定教育实践过程考核计划、建立教育实践档案袋制度、教育实践巡查制度等方式手段,对实践教学环节、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育实践全程监控、动态调整、及时反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并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5]。
三、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原则
(一)教育实践协同培养机制化
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构建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多方参与、协同育人,持续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评价质量。让政府、大学、中小学校共同成为“责任共担”的培养者、“协同发展”的促进者。
(二)实践教学监控全程化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控与评价,将实践教学监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监控与评价运行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全程监控、及时反馈、动态调整。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实践课程全方位融合,对实践教学全程全方位监测,有效诊断和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考核逐层推进分段考核
创设“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行知学堂”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不同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践任务与内容。根据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等时间段,分段设定目标和考核要求,确保实践成效。
(四)教育实践评价主体多元化
建立以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实践基地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教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
四、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举措
(一)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新时代乡村全科小学教师培养应当基于安徽省乡村小学教育实际情况和对小学卓越师资需求,凸显全科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适应安徽省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全面落实安徽省定向培养乡村小学教师计划。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要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在评价导向上,注重证据、量化数据、强化过程、及时反馈,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实践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规范化、实践教学全程化、质量监控常态化。
图1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打造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是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养成终身乐教善教的职业品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编制“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指导手册”。按照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案,根据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成果要求,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各阶段学业考核标准。制定了包括“三字一画”“普通话”“教学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方案,每种方案从活动意义、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制定详细规定。加大校内实训实践课程建设,开设行知学堂、学生专业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课程比例。二是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提升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涵养教育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建设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实施微格教学、“三字一画”教学基本功、模拟课堂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师范生见习、研习和实习(顶岗实习),行知学堂等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教学全程全方位跟进,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技能训练。四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6]。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坚持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全程跟进、分段实施教育实践各项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设置教育见习、校内实训、教育实习、教研实践、行知学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建构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落实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师范生五四三二一一”学习计划,每个学期都有自主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着力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行知学堂是合肥师范学院打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名品牌。将行知学堂纳入师范生教育实践内容,利用寒暑假,让师范生走进偏远山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针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开展音体、美工、话剧、舞蹈、科普、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特色课程。一方面,提升了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弘扬行知文化,提高了学校办学声誉。另一方面,也为师范生提供了教育实践锻炼的绝好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学生专业社团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抓手。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了青轻行走朗诵社、学陶会、空竹社团、民族舞蹈等社会实践组织,进一步拓展能力素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五)建设一支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多数师范院校没有配备专职实践教学专任教师的现状,为小学教育专业专门配备一名教育学教授担任实践教学专任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工作。从合肥市优质小学选聘20名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师德修养高尚、教学技能精湛的小学教学名师、名班主任、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打造人才培养全程指导的“双导师”团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与合肥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遴选合肥市优质中小学,共建师范生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具备良好校风师风、较强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实践课程资源,能够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有效的实践指导。基地与高校共同制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开发地方性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聘任基地教学名师、名班主任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并实施师范生教育实践各项任务。目前,学校已和合肥市15所优质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教、研、学、训一体化合作,建立了密切合作、稳定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在项目建设及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但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在实施“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过程中,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作用不足、基地学校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诸如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考核评价落实难、师范生师德养成评价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育人实践中,给予高度重视并要及时破解,以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