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锚钉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效果研究
2021-09-09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5300上海第十人民医院0007黄榆顺李恩超朱大海薛梓尧程飚
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5300)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0007)黄榆顺 李恩超 朱大海 薛梓尧 程飚△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由膝关节浅层、深层MCL和后内侧关节囊三层结构组成,是维持膝关节内侧稳定的结构之一[1],常常因外伤遭到破坏,患者感到剧烈的疼痛,同时伴发内侧淤血和肿胀,膝关节出现伸展受限,难以维持固定弯曲角度。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传统的副韧带修复术虽然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然而存在韧带强度下降的问题,远期效果来看,内侧副韧带松弛、断裂、回缩及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因此本次研究采取了缝合锚钉内固定术来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2014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选作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左侧5例,右侧5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36.72±15.29)岁,平均BMI指数(22.97±2.15)kg/m2,平均受伤时间(9.32±4.03)d;观察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左侧4例,右侧6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35.54±14.63)岁,平均BMI指数(23.16±2.07)kg/m2,平均受伤时间(9.61±3.8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检查,患者符合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诊断标准: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在膝关节外翻应力位X线片内侧间隙较健侧明显增宽,增宽大于5mm为Ⅲ度MCL损伤,结合膝关节MRI确定MCL损伤情况;②患者的年龄18-70岁;③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④患者意识清醒,能够自觉配合治疗;⑤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膝关节感染的患者;②经检查,患者膝关节软骨明显退行性改变;③患者的手术侧膝关节有过手术史;④合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或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患者;⑤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⑥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⑦术前患有严重贫血、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⑧孕妇。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副韧带修复手术:患者屈膝呈90°,于股骨内收肌结节处与胫骨结节之间做切口[4],翻瓣,暴露缝匠肌,于前缘切开髌骨支持带,探查内侧副韧带;若撕裂较轻,采取端端缝合的方式修复,缝合过程中注意减张的处理,若是直接缝合有障碍,则应保证韧带与周边正常组织间得到有效缝合,进而行肌腱移位缝合。
观察组采取缝合锚钉内固定术:于患侧膝关节内侧行弧形切口,翻瓣,充分显露撕裂的MCL,将半腱肌及股薄肌分离后前移半腱肌至左侧膝关节MCL处,于股骨远端内侧置入直径5.0mm锚钉,由下至上间断缝合,使韧带止于股骨远端MCL起点处,重建MCL后斜韧带部分。检查固位良好,逐层缝合。术后用石膏固定患侧膝关节于功能位3-4周[7],并指导患者术后1周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局部肿胀评分,以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痉挛指数(CSI)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比较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分,来对这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及局部肿胀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周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局部肿胀评分,发现术前均差异不显著,术后3个月,两组的膝关节周径及局部肿胀评分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及局部肿胀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发现术前两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均差异不显著,术后3个月,两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CSI、FMA及FAC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SI、FMA及FAC评分,发现术前两组的CSI、FMA及FAC评分均差异不显著,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FAC评分均显著增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CSI、FMA及FAC评分比较
3 讨论
作为维持膝关节内侧稳定的结构之一,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的组成包括膝关节浅层、深层MCL和后内侧关节囊三层结构。常常因外伤遭到破坏,患者感到剧烈的疼痛,同时伴发内侧淤血和肿胀,膝关节出现伸展受限,难以维持固定弯曲角度[2]。MCL分为三级,Ⅰ、Ⅱ度MCL可以不经过手术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膝关节外翻应力位X线片内侧间隙较健侧明显增宽,增宽大于5mm为Ⅲ度MCL损伤,此时常会合并其他韧带的损伤[3],对关节的稳定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应尽早进行手术,避免损伤进一步的发展。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FMA、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这表明缝合锚钉内固定术较传统的韧带修复术更有效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两组VAS评分、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缝合锚钉内固定术组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更有效的改善;两组膝关节周径、局部肿胀评分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这表明缝合锚钉内固定术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的反应,并有助于术后膝关节形态恢复。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行原处断裂修补或周边组织肌腱移位修补[4],本次研究也对此治疗方法进行了验证,证实确实对MCL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有些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会降低韧带强度,容易断裂、回缩,甚至会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远期疗效不理想[5]。本次研究中采取的缝合锚钉内固定术采取了钛合金的螺钉进行固定,生物相容性好,固定效果比较紧密,可吸收医用缝线也起到了一定的固定作用[6-7],此外,手术创伤小,可以原位缝合,减少了对副韧带的影响[8],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缝合锚钉内固定术能有效提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