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题本”成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助力神器
2021-09-08钟洁连
钟洁连
摘要:初中英语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很多初中生面对英语的语法知识、单词记忆以及英语作文写作等方面往往束手无策、抓耳挠腮。如何根据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错题教学方案,成为当前提升初中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让英语“错题本”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错题本;初中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以重复式题海战术帮助学生记忆英语语法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十分有限,同时容易让初中生养成死记硬背的英语学习习惯,长此以往,会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因此英语“错题本”的灵活运用能够让初中生快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让自己在同样的英语题型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英语的素质化教学目的,更让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以实现。另外,如何根据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个性化特点,为每个初中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错题本”教学体系,这样才能让英语的教学与学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英语“错题本”对于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1.能够帮助初中生学会反思和总结自我英语学习弱点
每个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都不相同,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为其制定专用“错题本”式英语学习和课后练习巩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英语语感式教育的重要性,让重复式英语教学理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影响巨大。而“错题本”英语教学理念能够及时转变学生“题海式”“死记硬背式”英语学习观念,让英语学习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与兴趣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弱点。
2.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依然有些初中教育存在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有较多的学生,英语教师的讲课节奏不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致使很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因此“错题本”式英语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将英语课堂上的学习与自我课后英语练习有效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错题本能够帮助学生反过来去消化理解英语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学习、课文阅读能力提升更加高效;另一方面错题本与英语课堂笔记结合,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学会把英语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3.有助于营造互动式英语活力课堂
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在教学上有较大的不同,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往往产生畏难的心理,究其原因是很多英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太过于刻板、严肃,让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担。一是害怕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因害怕出错而常常胆战心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基本为零,这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言负面影响较大。因此“错题本”式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再害怕犯错,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
三、“错题本”式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
1.营造良好的“犯错误”式英语课堂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如果学生都因为害怕犯错误而不敢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则很难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一方面营造允许学生在英语课堂“犯错误”的教学环境,这能让初中生敢于犯错误,能够让“错题本”式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犯错误的心理,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鼓励式、赞扬式教学思维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2.定期开展“错题本”英语专题教学活动,让学生直面错误、善于改错
开展“错题本”式英语专题教学活动,能够让每个初中生都敢于直面错误,并逐步学会如何去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让“错题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教師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错误,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以合作小组式英语错题讨论教学为基础,让每个学生彼此之间充分交流学习心得、经验,以切实理解相应的英语知识点。
3.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电子化“错题本”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让“错题本”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帮助初中生随时随地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复习、错题内容的巩固理解,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与课下知识点巩固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保持高效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电子化“错题本”学习环境,确保家长的监督、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沟通都畅通无阻,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错题本”式英语教学模式是初中英语生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错题形成原因,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错题本”,让错题本与课堂英语笔记融为一体。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相应的英语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郑柳媛.让“错题本”为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助力[J].知识文库,2021(9):163-164.
[2]徐伟杰.运用错题本,构建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J].新课程导学,2020(10):55-56.
[3]洪沂慧.错题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