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2021-09-08蒋新瑜
蒋新瑜
新订正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为此,初中化学课堂要根据学科特点,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全方位实现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更是一种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一、转变化学课堂教学思路,树立化学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化学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学生通过化学知识而获得教育,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思路,注重课堂教学内涵,找出其内涵和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把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和化学知识点相互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化学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也不能止于知识,而是在进行具体的化学有关知识教学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过程中获得教育。例如,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以及深化反思树立守恒的思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知道蕴含在守恒中的自然规律,懂得守恒中的科学原理,领悟守恒中的人生哲理,并能运用守恒的思想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规划人生、对待生活,这是人必备的一种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境界。
二、建构化学故事课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建构化学故事课堂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好的载体和最有价值的养料。将含有丰富厚重、多姿多彩、层出不穷、鲜活灵动的化学事件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将其精神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第八单元“金属材料”的金属性质这一课中,可插入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刘安的典故“曾青得铁则化铜”,实质是说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铜。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这一课時,向学生介绍最早发现磷这个物质的是我国西汉炼丹家刘安,并记录在《淮南子》中;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氧气”这一课时,可以介绍唐朝炼丹家马和,最早发现了氧气,并记录在《平龙认》一书中;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子与原子”这一课时,应让学生知道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虽是古希腊德漠克利特,但同时代墨子在《墨经》中也有提到。通过这些化学故事的讲解,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精神世界得到饱满,内心世界得到充实。
三、发挥流行文化作用,设计化学流行课堂,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源于生活更需融入生活,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流行文化有多种形式,如歌曲、顺口溜、笑话等,都是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例如,在讲解“氧气”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发挥流行文化的作用,可将氧气制取的每个步骤归纳成一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而氧气最早是由我国的马和发现的,根据谐音改编为:“马和茶庄定点收利息”。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融合,为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也对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打造化学人文课堂,共品传统文化的底蕴,提升化学学科育人品质
文学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历来被人们公认为是抚慰心灵、塑造精神、滋养灵魂的甘泉。它能够给凡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精彩纷呈的化学之物象及其在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学之意象,就是打造化学人文课堂最佳的融合渠道,将化学世界的科学美与诗词天地的人文美有机结合,是化学教育中共品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一条极佳途径。
在学习煅烧石灰石来制取生石灰这一知识时,可以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写出了石灰石的开采方式,以及制备生石灰所需的反应条件、产物颜色等知识,同时蕴含了志士无论面临怎样的危险和磨难都不退缩,依然视若等闲、不怕牺牲的精神,丹砂青雘化意而成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种饱含家国情怀的碧血忠贞,以及“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所描述的自然图景;气吞万里如虎与金戈铁马两种金属物象所蕴含的沙场秋点兵的军人雄姿;“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化学表达,烟花三月、烟雨楼台、烟波千里中的化学化意诗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化学解释等。这里面既包含具体的化学知识,又富含深刻意味的人文情感,学生共品传统文化的底蕴,吸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甘泉,从而提升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初中化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化学课堂教育教学中实现文化价值观的升华,并让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绽放出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秦青梅.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研究[J].学科教学与成才研究,2017(11).
[2]王占发.中学化学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9).
[3]王后雄,孙建明.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