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觉美·立心”中徜徉

2021-09-08黄凯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感知力石头价值观

黄凯

2004年夏,我跨进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的大门。面对陌生的校园、教室、学生,以及神圣的三尺讲台,我的内心既忐忑又兴奋,耳边萦绕着汪国真的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从此,我一头扎进了美术课堂,并一再告诫自己:无论是东、西方绘画,还是编织扎染、泥塑彩绘,都逐一仔细研摹学习;多钻研教材教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绽放最自信的笑容。时光荏苒,17年的教育历程倏然而逝,饱尝教育甘甜与苦辣的我,依然坚守初心,怀揣梦想,奋力前行。

然而,我时不时地产生一些疑惑:在这物质丰富、知识充盈的时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于美的觉知越来越贫弱?这让我彷徨,也让我不断追问:美术课究竟重要不重要?它究竟能带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他漫漫人生长河里究竟能沉淀下什么?而这又对学生的审美判断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会有怎样的促进作用?我努力探寻着答案,渐渐明白“美”源自生活,只有让学生沉浸在生活之中,从培养审美感知力入手帮助学生欣赏生活之美、体悟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才能塑造出对美具有敏锐感知力、评判力、塑造力的人。带着这些思考,我沉浸在美术课堂中。2018年,我的思考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生长平台——我有幸被遴选为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在导师团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我逐渐形成了一些指向问题本质的认识——美术教育应当努力实现“觉天地之美,育审美之心”。于是,“觉美·立心”教学主张渐渐明晰。

一、唤醒美的“觉我性”——助力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吴冠中认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审美,生活就会剥露出最粗俗、最不堪的一面,而在这越来越崇尚功利主义的世界里,生活就会越来越无趣,精神就会越来越枯萎。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呢?我认为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因为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本质是助力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高品质人格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美术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而需要学生在点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感悟自我觉醒,教师只是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唤醒者。

17年来,我一直仔细观察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我注意到,有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穿“杀马特”风格的衣服,通过跟他们沟通了解到,这在他们看来是很“酷”、很有“范儿”、很“有个性”的。那么,这样的衣服美不美?与学生的身份是否相符?有没有其他服装也能满足他们对个性的追求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的课堂教学就从研究“杀马特”开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汇报演说等活动,得知“杀马特”造型源自日本、韩国的偶像剧和摇滚歌星,进而明白有的学生之所以喜欢“杀马特”,一是因为“我”对明星的过度追捧,二是因为青春期的“我”喜欢表现自我。经过讨论,学生形成共识:一味模仿偶像剧中的人物或者明星是审美的偏颇,并且与其学生身份格格不入。

有了认识、探究、辨析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唤醒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呢?我以学校美术学科工作室为平台,基于人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我们的风采》一课,开展了以年级为单位的“青春实验,我型我秀”校服设计大赛。在此次活动中,我依据服装设计的特点,设计了一张《校服征集与问卷调查表》,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出发,遵循校服设计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5个问题(分别聚焦校服的面料、色彩、款式、校园文化元素等)组成的问题链(如图1),尝试唤醒学生内心潜藏的审美感知力;并通过手绘设计、动手制作、T台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助力学生树立整洁、得体、美观、自信、自尊、自爱的审美风尚。

所以,作为美的传道者,如何培养有审美自觉的学生,在一定层面上讲,就是当下美术教师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二、触动美的“觉他性”——鼓励学生成为美的传导者

美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传导力,正是这种感染性和传导力使得美不仅能唤醒“本我”,更能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共建美的关联,从而触动和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迁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的“觉他性”要求学生不仅要自觉唤醒自我的审美感知力、成为一个美的觉悟者,还要能点亮他人,用自身美的体验、美的感受、美的创造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物、事,从而达到“美己美人、以美化人、以美立心”的育人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做了许多尝试。例如,在《张贴的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招贴画》这节课上,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显的认识,我意识到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招贴画的基础欣赏层面,而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招贴画设计的审美体验中,充分激活学生的感官系统。为此,我组织学生分组认领“主题词”,并采用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招贴画(如图2)。同时,在本堂课作业的呈现上,也不仅是采用手绘、拼贴等美术常用技法,而是让学生走进电脑教室,尝试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招贴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深切的体会,并将其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激发起尚美、向善的力量。

所以,美的“觉他性”就是从审美自觉入手,通过研究美的规律、研究人的发展,使人的思想、行为具有一种美的展现,最终塑造出具有敏锐感知力和高品质人格素养的丰富的人。

三、催生美的“觉行性”——引导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现在我深信,由于理性包含所有的思想,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我深信,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哲学家必须和诗人具有同等的审美力。”所以,无论是美的“觉我性”,还是美的“觉他性”,最终都会上升到一种美的行动,而这种美的行动不仅是美的实践过程,更是美的创造过程。

多年前,在构建“石全石美”石头画课程的初期,我怎么也不可能想到“美”可以和石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事情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了。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在校园内的河边散步,伴随着吵闹声,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正在用河边的鹅卵石打闹。面对这种危险的举动,我第一时间上前制止,然而这种乱丢石头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并使石头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呢?思索良久后,我忽然有了灵感——我们何不把石头当作“画布”呢?于是我开始尝试利用石头的纹理和外形特点进行“因材施艺”,创作了很多精美的石头画艺术品。经过三年课堂尝试,我架构了“石全石美”石头画课程,通过“动物篇”“植物篇”“风景篇”和“人物篇”四个模块(如下页图3)将学生带进了审美的天地,并创建了“石艺工作坊”,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到石头画创作中。在“石全石美”石头画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学生乱丢石头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们不仅改掉了乱扔石头的坏习惯,还积极参与到石头画的创作过程中,成为我的石艺工作坊的“得力干将”。所以,在一定层面上讲,美不仅能唤醒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更能引导学生在美的践行中创造美。

综上所述,“觉美”的过程,就是在帮助人达成理性认知與感性认知的高度统一,继而助力其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世界,从小写的人走向大写的人,最终走向完整的人。

17年的美术教学生涯已然过去,未来的美术教学之路诚然可期。美学家高尔泰在《美术是自由的象征》中告诫人们:“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研究美,归根结底就是研究人。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的一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申而来的。”我始终坚信,美具有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并通过美的“觉行性”得以实现,经年累月之后就会生成一种潜能;人通过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最终提升自身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以及审美判断力。而“觉美·立心”就是实现这种潜能的诗意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它凭借特有的路径、有效的活动、生活化的课程对学生施以适切的提升,并把美的感知力迅速转化为育人效能,真正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朝向这样的目标,我一路走来,从一名尝试者走向实践者,又从一名实践者走向思考者,再从思考者走向探索者,步履从容、坚定,永不止步。

猜你喜欢

感知力石头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美术活动中幼儿色彩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