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教科研训融合优势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2021-09-08朱海燕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突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科研训融合优势,更高定位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优化思政课的“情感”撬动机制,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高效课堂,促进了区域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教科研训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7-0106-03

【作者简介】朱海燕,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如东,226400)研训员,一级教师。

研究指导服务于思政课的具体实施,发挥思政课育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研部门的重要任务。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上级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部署与要求,充分发挥教科研训融合优势,在统一思想上“走心”,在观念创新上“转型”,在行动方式上“改革”,走出了区域中小学思政课教育“走转改”之路。

一、找准方向,坚守思政课价值导向

“培养什么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更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导向。我们强化教研指导,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牢牢把握思政课的育人方向,指导一线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并协同各方面育人要素,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地、落细、落实,努力实现思政教育由成人教育向新时代公民教育转型,切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三化”。

1.深化课程理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

我们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第一位。教学设计要充分挖掘教材育人价值,用价值统领教学,用价值导引学生。基于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我们要求教师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传授好价值性知识、理论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并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学生内化知识的全过程。

2.强化教学评价,将价值导向科学作为思政课的底线要求。

我们坚持将思想的方向性、科学性及以“正面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维度,始终将价值导向科学作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灵魂。我们将“价值导向正确”写进《如东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表》,为教师评课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价值导向点评。如果一堂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不明确,甚至不科学,这样的思政课将被一票否决。

3.优化质量监测,将政治立场正确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准则。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紧扣思政课目标任务,将真实情境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设计成质量检测题,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我们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检测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思辨与价值澄清,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教师在评判试卷时注重学生语言与文字表达的规范、思想观点的正确,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走向理性与思辨,在政治立场正确的前提下保障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师在评价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关注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视学生平时作业质量、行为表现等基于证据的过程性评价,努力使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监测评价的始终。

二、聚焦问题,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意志、行为和认知的统一,致使德育知行脱节,效果甚微。受朱小蔓教授情感德育理论启发,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展情感德育课题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如东县中小学“情感德育”三年行动规划》,在思政课改革上突出以情感为纽带,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由侧重单向知识传授向知、情、意、行并重转型,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1.情感与认知融合。

知、情、意、行是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要素,它反映人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的逐步整合提升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教师采用案例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借助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坚持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推动学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

2.情感与意志融合。

教师采用故事述评的方法讲好国家的宏大事件、社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重点学习故事冲突中人物的信仰和抉择,包括他们尊崇的政策与规范、坚守的理想和信念、追求的意义和价值、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尤其要正视人物在故事中“小我”与“大我”的矛盾,在可亲可信的故事中弘扬“大我”的超越力量。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明是非、懂取舍、会权衡,推动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确保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做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合格公民。

3.情感与行为融合。

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如演绎革命故事、模拟法庭、扮演新闻发言人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模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理解政治观点,促进知行合一,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内浸于心,外化于行。

三、抓住关键,突出思政课教师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高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已由过去的一般学科教师转变为德育首席教师。为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以习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引领,全方位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赋能,推进实施“德育首席教师培训工程”。

1.开展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

我们通过推荐思政课教师必读书目、组织思政课教师重返高校进行封闭培训和参加师德典型宣讲等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师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过硬的政治定力,提升政治立场站位,厚植家国情怀,热爱教育岗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

2.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我们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线上培训、各学段教育共同体月度研讨、思政课中心组例会等途径,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推动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培训使思政课教师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和时事热点,自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高度融合,使思政小课堂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育人效果。专业技能培训使思政课教师能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写作、摄影、表演等形式来内化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案例研讨等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式和沉浸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度。

3.开展专业实践与考察培训。

我们通过举办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思政课优课评比、思政课展评、党史宣讲、专题走访、社会考察、沙龙研讨等活动,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提升业务能力,扩大视野,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灵魂工程师、人生引路人。

四、凸显实效,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成效,我们结合思政课的学科特点,构建了思政课的“真学课堂”模式,推动思政课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

1.强化自主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课前先行完成导学内容,形成初步的价值观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深化情景创设与问题导学,深化合作探究与表达倾听,强化适時激励与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价值观认识。

2.强化活动体验,充分落实课程的实践性。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真实情景的问题,这些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自觉调动知识、情感、价值观来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的模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向思政课堂外拓展延伸,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更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让学生更直观地产生价值认同。

3.强化质疑问难,充分体现教学的思辨性。

在教学实践中,把“思辨性”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思辨性问题的教育价值,把思辨性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点,把问题的“根”扎在教材中,把问题的“枝蔓”伸向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同伴辩论和教师评论中厘清事实、澄清价值、统一认识。以“思政课真学课堂”为代表的如东县真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南通“立学课堂”模式的优秀范式,推动了如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省市范围内有影响的课改典型。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任”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试论新时期定位思政课教师的三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