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长时段大历史的叙事格局中进行审美建构

2021-09-08马维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摘 要】长时段的历史叙事和大历史的敞现格局是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逻辑和时空视野,从整体性、时代性和价值性等维度全面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貌。历史教学需要反映历史本体的审美特性,让学生以主体身份进行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洞察历史规律,发现历史价值,让历史的真善美滋养青少年精神成长。

【关键词】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长时段;大历史;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46-03

【作者简介】马维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43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学博士,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时代,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挖掘人类历史蕴含的价值性,展现人类历史从彼此孤立走向深度联系以及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大势,从整体性、时代性和价值性等维度全面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貌。因此,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在充分体现历史学科逻辑的同时,要更加凸显历史学科育人的审美价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长时段的历史叙事: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逻辑

历史叙事的意义在于形成有价值的人类记忆,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与结果的记事建构人类的意义世界,进而从历史中洞见未来。因此,任何历史叙事必然包含一定的叙事逻辑,体现一定的叙事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追求。统编教材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积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力量的重要功能。教材是铸魂工程,关乎意识形态、办学方向、长治久安,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1]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以“长时段”和“大历史”两种逻辑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全面科学建构历史解释的教材编写意图。

所谓“长时段”是指统编教材超越了以往专题史教材体例下点状呈现历史的局限,从较长历史时期把握历史发展趋势,贯通历史过程,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历史认识。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在古代史部分用三个单元的篇幅建构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揭开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序篇,呈现了从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到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进而到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和康乾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治理这些较长时段的历史。教材的编写始终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在秦汉至明清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回响: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和民心所向。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处境中的中国面临着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双重任务,教材的编写依然体现出“长时段”进行历史叙事的逻辑。如何强化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成为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基于此,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展开以长时段作为叙事单元呈现中华民族的抗争和探索。如在近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中中國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都体现了历史叙事的长时段。

二、大历史的敞现格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时空视野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自序中第一次提出“大历史”的观念,“大历史”与“小历史”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当日社会的整体面貌。[3]显然,黄仁宇笔下的“大历史”可以理解为系统整体地把握历史方法或者视野,获得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的认识,以真正实现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大历史的格局,力图通过历史大事洞察历史之势,表现出贯通古今、纵横千里的历史气度,既体现出整体把握历史的格局之大,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大气魄和大潮流,以此成就对青少年精神世界和人格品性的深层建构,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国家以及人类未来前途命运关注的家国情怀。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材编写中,突出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其中得以培育。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展现了宏大的历史时空视野。在统编教材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出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一幕幕宏大的历史叙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正义性和崇高性,昭示出中国共产党被人民和历史选择的必然性,绘就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美历史画卷。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教材编写从历史发展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现世界大历史的格局。一方面,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独立发展、相互交流,呈现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新航路开辟揭开了世界从彼此分散走向相互联系的历史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和联系在横向上不断拓展加深,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人类历史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方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中外历史纲要(下)》从纵横两个方向呈现了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进程,其内在逻辑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统领,展现普遍联系而又充分体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世界历史大势。革命与建设、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合作,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多样化……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风云变幻,但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在这样的大历史语境下,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对世界历史的新贡献。

三、注重审美建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立意

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在长时段大历史背后发挥动力作用的力量是什么呢?马克思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这一观点,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4]。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旨在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内在向度,即不断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就是美的力量。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的,需要透过人类历史的全貌方能显现。因此,统编教材长时段、大历史的展开格局便与审美发生了联系,历史教学需要进行审美建构,展现人类对发展、文明、进步、正义、和平的需要,涵养学生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生格局。历史教学的审美建构是基于历史本体的审美特性和历史教学过程的审美优化需要提出的教学主张,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进行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让历史蕴含的真善美滋养青少年精神成长。

统编教材的历史教学要从历史本体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来把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以全局视野、整体意识和审美精神来学习历史,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增强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郭戈.要充分认识三科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59-60.

[2]徐蓝,方美玲. 核心素养统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J].历史教学,2019(10):3-12.

[3]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