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言实践取向的高中语文新课堂

2021-09-08秦晓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语言实践新课堂高中语文

【摘 要】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应确立语言实践取向,处理好以下三对辩证关系:单篇和单元,单篇教学侧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单元教学侧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和语境,在“语”字上做文章,在语言深度实践上下功夫,立足语境,设计情境;解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是行动而非设计的结果,以语言实践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且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言实践;高中语文;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24-04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9)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新课标的落实、新教材的使用、新高考的应对,都离不开新课堂的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新的样态。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制定者对语文课程有清晰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实践”的地方多达42处。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者对教学方式有明确的建议:“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际生活背景下的特定任务,从而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材编者的追求。”[2]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阐释“一核四层四翼”时均提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科素养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基本都属于实践问题,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都必须“面对生活实践”[3]。2021年高考刚结束,语文试卷呈现如下特点:通过情境化命题,扩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考查考生如何有效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就“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这个话题,阐述自己对“为炫耀技术在网络中植入病毒”这一现象的看法。

在和教师交流新教材使用问题的时候,笔者听到最多的是:体系庞大难以驾驭,单元教学不好操作,整书阅读时间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走出以知识为导向的教材认知。新教材强调的是素养导向、实践导向,用新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也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进而走向生活。换言之,新教材是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资源和载体。用新教材教,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应确立语言实践取向。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以下三对辩证关系。

一、单篇和单元

从实践的层面看,单元教学早就存在。汪曾祺的类散文化小说《徙》中塑造了教师高北溟的形象:“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4]文中高老师的“单元教学”很有特点:(1)有组元标准,基本上以作者为主;(2)有选文标准——有统一的思想倾向;(3)课内外结合;(4)作品多元,比如将郑板桥的诗、文、画、曲融萃于一炉。这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是本次新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应高度重视,深度实践。单元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定位不准,有的教师不辨教学经纬,有的教师难觅统合角度,实际上跟定位不准有关。笔者认为,单篇教学侧重特殊性,单元教学侧重一般性;单篇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单元教学侧重统整;单篇教学侧重文本学习,单元教学侧重知识运用。总之,单篇教学侧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单元教学侧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明乎此,则以下教学策略顺理成章:(1)从教学主次看,应以单篇教学为主,单元教学为辅。完全打破课文编排体系、采用单元任务教学目前尚有三大困难:教师难以驾驭;学生难以接受;基础知识、关键能力难以落实。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须渐进实施。(2)从教学顺序看,应单篇教学在前,单元教学在后,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有利于突出单元教学统整,也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藩篱。(3)从教学设计看,应大单元小角度。单元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引导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重要路径。教师越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就越有可能找到好的角度,因为实践往往是具体的,而理论则容易流于空泛。

以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单元教学就有很多设计的角度。比如,比较鉴别。将《哦,香雪》的小说文本与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借助莱辛“诗画不同质”等理论工具,对二者的不同表达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分析鉴赏。比如,涵泳芳华。举行青春诗会,可以于本单元篇目中选取自己最欣赏的诗文进行诵读,也可以运用本单元诗文中的青春意象或表现手法自由创作,礼赞青春。比如,方法借鉴。品味学习拟题的技巧,《百合花》《致云雀》《红烛》以物象入题,《哦,香雪》以人物入题,《沁园春·长沙》《峨日朵雪峰之侧》以地名入题,《立在地球边上放號》以动作行为入题,各有何种意蕴和妙处?与文本的关联度如何?对我们有何种启发?笔者认为只有这些基于知识统合、语文实践纬度的单元教学设计,才有可能达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情境和语境

情境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不过,笔者认为,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的语文活动提供必要的背景、氛围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到知识产生的现场,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情境和任务、角色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应该孤立存在。

很多年前,有位教师执教《一次大型泥石流》,课前播放了一段泥石流的视频,确实给人一种视觉震撼;但遗憾的是,教师仅将此视频作为情境导入的简单道具,用过以后便弃置在一边,从头讲起课文来。这显然是对情境设计的误读,而且这种浅层次的代入感是不够的。更为有效的处理是:请就你在视频中看到的泥石流的特征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并给泥石流下一个定义;请将你的说明文字和所下的定义与课本中的表述做一个比较,有何异同?哪个更好?为什么?

特级教师宁鸿彬对《七根火柴》的教学情境设计就非常高明。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作“红军博物馆”,你是这个博物馆里面的一名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此设计高明在哪里呢?

首先,激活学生探疑。宁老师话音未落,就有学生质疑:“老师,您说得不对。题目是‘七根火柴,您怎么说成了六根火柴呢?”老师说:“这正是要你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来解决的问题。”[5]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深读文本。

其次,情境、任务、角色三位一体。情境是红军博物馆,任务是解说六根火柴的来历,角色是解说员,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你要在什么情境下做,任务都非常清楚,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

最后,从语境中寻找情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情境不应该是外加的、浅表化的、虚假的,它应该是内生的、有深度的、真实的。宁老师的这个情境设计是紧贴文本的,他强调“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情境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他强调之所以将七根火柴说成六根火柴,就是“要你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来解决的问题”;情境设计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参观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这些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真实经历过,因而可以调动相关经验,完成学习任务。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一节《祝福》的课改课。执教者在情境设计上也颇费了一些功夫。课堂上学生撰写《祥林嫂,我想对你说》,要求:自设情境,合理想象,贴近文本,自由表达。模拟情境,激发想象,读写结合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在于:(1)情境任务角色边界不清晰。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撰写的文字可谓天马行空,任意西东;有的甚至出现了常识性错误,比如赞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情境没有出自语境,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深度理解。鲁迅的文字一旦被如此情境化,学生就基本上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情境设计呢?有的。该小说很长且内涵丰富,不妨长文短教,提一个问题足矣:到底是谁杀了祥林嫂?这不正是情境吗?什么主题挖掘,什么形象分析,什么情节梳理,什么環境描写,不都在这一问题情境、具体语境中得到解决了吗?“密室”情境中,学生化身“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情境任务角色俱全,主题人物情节均涉,还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确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变化,比如普遍重视情境设计,有时甚至将其作为优质课评选的重要考查指标。但需要提醒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因此,情境设计应紧扣这个基础,在“语”字上做文章,在语言深度实践上下功夫,立足语境,设计情境。

三、解题和解决问题

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学观: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教学是行动而非设计的结果。

十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不敢读史》一文,里面收录了1920年前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节课的实录。(1)开始谈话,学生报告昨日所见的事情,多数儿童报告说鸡笼里死了一只小鸡。(2)讨论小鸡的死因,10人先后发表看法。教师总结小鸡的可能死因是“鸡笼不洁”。(3)讨论处置其余两只小鸡的办法:各人提出主张,教师主持表决。教师总结处置办法是“改造鸡笼”。大家同去鸡笼处,现场讨论如何改造。(4)讨论处置死小鸡的办法,教师问:认不出埋在什么地方怎么办?学生说:做个木牌。教师问:碑记如何写?学生讨论后分头实施。

这很难说是一节典型的语文课,但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1)教学目的和逻辑起点应指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小鸡死了是学生发现的,如何处置活着的小鸡和死了的小鸡需要学生提出解决方案。(2)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实践性。体验—反思—领会—行动,这个基于实践的学习过程的反复循环,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3)教学的效果应体现在行动上。听别人的看法,说自己的观点,写碑记,做木牌,进行表决等,语文自在其中,素养自在其中。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古诗词,以“生命的诗意”主题选录了八首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如果从解题的角度设计教学太容易了,按照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套路就八首诗词设计题目若干,“刷”就是了,但那不是负责任的教学。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以这八首诗词为载体创作电视散文,从主题确定、文案撰写到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均由学生合作完成,然后用优秀视频展映与评选的方式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9.

[4]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0.

[5]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9.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新课堂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浅析中学体育新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