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2021-09-08张俊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农乡村振兴

张俊

摘 要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他们是助力乡村持久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想吸引、培养、留住并激励“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应注重乡村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提升。据此,构建了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和三大辅助”人才建设路径,以期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壮大“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 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建设路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422.6;C96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77

为了建设“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国家及各地方已经陆续出台多种措施,部分地区效果显著。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和三大辅助”人才建设路径,以期实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目标”即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在这个目标中不仅是要实现人才的建设,更要注重“一懂两爱”因素的建设。

“三个阶段”包括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在起始阶段,以乡村自有人才培养为基础,就地取“才”,打造最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发展阶段,逐渐拓宽人才引进路径,从外部吸引优秀人才,弥补内部不足;在完善阶段,通过人才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已有人才不断提升,激发各类人才发挥最大潜能。

“三大辅助”包括强化人才振兴地位、加强“两爱”情怀教育和增强乡村活力。其中,强化人才振兴地位是基础,只有打牢了这个思想基础,其他环节才能有效实施;“两爱”情怀教育是重点,缺乏“两爱”的人才注定无法长久保留;增强乡村活力是根本,激发乡村自有活力,才能更好地巩固人才建设的成果。

1 强化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地位

乡村振兴是造福百姓的重大举措,承载着农村人的期望,但是应清晰地认识到,担起该重任的正是“三农”人才队伍,因此,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位置上,让全党、全人民都重视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宣传,才有利于农村人才振兴的实现[1]。

人才振兴必须落到实处。1)要从思想上让所有与乡村人才振兴有关的人员都引起重視;2)对于乡村人才振兴资源进行必要的倾斜,促进该战略的有效实现;3)通过各项政策的颁布加强人才振兴的地位。

2 强化“两爱”情怀教育

针对现有人才队伍,要加强“两爱”情怀教育,但情怀教育不应是硬性输出,而应是柔性感悟。对农村、对农民的爱应该是来自于日常的接触,因此要积极引导现有人才队伍,尤其是外来人才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帮助其发自内心的爱上这方土,爱上这些人[2]。

除了现有人才队伍,高校应届毕业生也需加强情怀教育。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各类鼓励大学生返乡的政策,高校毕业生也成为了乡村建设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从实地调查数据来看,很多高校毕业生排斥重回或者进入乡村工作,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当适当引入“两爱”情怀教育,促使大家正视“三农”建设工作。高校情怀教育方式可以灵活些,如全面开展思政教育、举办“最美乡村”相关主体活动、集体深入学习乡村建设的演讲、知名乡村建设人物事迹分享、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建设等。

3 增强乡村活力和吸引力

乡村的活力在于自身优势的挖掘与展示,如优美的自然风景、特色的饮食习惯、独有的民间艺术等。现有的乡村特色往往是零散破碎的,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深挖和重新组合,以全新完整的面貌展示出来[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也应将自己的特色搬到网络中,让广大网友看到乡村的美。

乡村的吸引力提升在于自身硬件和软件的提高。从硬件条件来看,农村的卫生设施、网络建设、医疗水平和教育状况都是其短板。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提出,安排70亿资金用来奖补农村厕所革命,到目前为止,农村厕所革命实现了初步胜利,其他硬性条件也需逐步提升,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中央,各村应寻找事适宜自己的整改方式,逐步完善。从软件条件来看,“三农”工作者只是乡村建设的助力人,他们的工作需要农民的配合,如果农民们素质不够,往往不能做出前瞻性的决定,最终影响工作者们的积极性。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打造有觉悟的现代农民。

4 完善自有人才培养机制

要想发展,必先自强,无论未来可能吸引多少优秀的人才,但乡村振兴发展前期都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1)现有人才队伍让其成为各类角色的顶梁柱;2)现有农村居民让其成为各类角色的接班人。

现有一线人才队伍中不乏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人员,当地政府可以借助职业教育、技术培养等政策和活动,助力其掌握各类知识,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农村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特色的人,也是最能根植于此的人,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居民特色进行分类培养,打造各项工作的接班人。如建立半公益培训学校,如潍坊职业学院的农民培训基地,教授当地特色农作物培养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使这部分高素质的居民留在当地,发展农业[4]。

同时,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做好基础培养,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提升自我。农村孩子更了解农村,也更适应农村、更热爱农村,因此留下建设乡村的概率更大,从而实现为未来农村事业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5 深化人才引进机制

城市工作者中不乏热爱乡村、热爱农民之士,对农村生活充满向往,而他们也是“三农”人才队伍构建的重要来源,为了扩大“三农”人才队伍,应有计划地对各方人才进行引进。

高校人才是专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乡村应着力吸引高校人才。如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高校人才走进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受国家“双返双创”政策的影响,各地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返乡、下乡就业的浪潮,例如,山东省烟台市各地市政府应抢占先机,利用政府在项目申报、经费资助、信息输出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返乡下乡。

退休人员与其他人才不同,他们对薪资和晋升的渴望已不再是第1位的,相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施展拳脚的机会往往比较重要[5]。乡村政府可以通过展示当地的自然美和对他们的重视来吸引退休者们,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余热。

6 提升人才管理机制

只有全方位地构建人才管理机制,为“三农”队伍打造健康成长环境,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三农”工作者们的积极性。

6.1 完善人才培养锻炼机制

人才队伍培养方式很多,知识培训切忌“大锅饭”“一刀切”,应有效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效果反馈等。

人才队伍锻炼也很重要。在人才下乡之前,可借助学校等组织进行初期的下乡锻炼,鼓励各类人才到环境比较艰苦的农村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从而选拔出一批吃苦耐劳的人才。人才下乡之后,也需定期传授乡村调查、乡村融合等应用性知识,帮助各类人才更好地在农村锻炼自己。

6.2 建立工作倾斜政策

多年来,农业行业工资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况,甚至还存在较大波动,无法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优质的生活。因此,应注意“三农”人员薪资水平的提升;同时,在乡村国有企业或政府职称评审及晋升中应着力考量其对农村的贡献,在非国有和政府工作中應着力注重对其工作的支持与补贴[6],让农村工作者们得到匹配的待遇。

参考文献:

[1] 孙大伟.脱贫攻坚视阈下新“三农”问题辨析[J].行政与法,2020(11):1-10.

[2] 杨玉富,王冬冬.高等农业教育“一懂两爱”理念的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70-574.

[3] 王道荣.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懂两爱”工作队伍研究[J].甘肃农业,2018(20):25-28.

[4] 魏宇,孙中华,杨琳.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优化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21,41(6):48-51.

[5] 周妍.退休人员到农村再就业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4):114-116.

[6] 莫广刚.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研究[J].农学学报,2019,9(1):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三农乡村振兴
掀起学习《论“三农”工作》的热潮
赞分盐镇裕牛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