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栗栲切根育苗效果分析*
2021-09-08王伟
王 伟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 三明 365200)
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是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树种,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树种[1]。其干形通直、速生,木材坚硬,是优良的硬质用材树种和食用菌原料树种[1-3];坚果味甜可食,为绿色食品。以丝栗栲为优势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固土保肥、防灾减灾等能力[4-7]。丝栗栲耐荫性较强,光补偿点低,可以较好地利用林下较弱的光维持幼苗、幼树生长发育,在人工更新性造林中应用前景广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多用途树种。然而,丝栗栲育苗、造林实践已经证明,其苗木主根发达,侧根稀少,造林成活率较低[3,8],严重制约了人工造林的成效。鉴于此,在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丝栗栲切根育苗试验研究,试图通过切根改变根系结构,增加侧须根的数量和质量,提高造林成效。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明溪县西北部贯穿至东部,地理坐标116°47′21″~117°31′22″E,26°19′3″~26°39′18″N。明溪县属于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0 ℃,平均降雨量1 737 mm,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 060.5hm2,其中核心区7 497.6 hm2、缓冲区4 035.8 hm2、实验区6 527.1 hm2,是以保护中亚热带低纬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名贵用材树种种质资源、珍稀野生动物及候鸟迁徒通道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丝栗栲切根育苗试验设在保护区湾内管理所附近苗圃地,地势平坦,排灌水方便。土质为成熟沙壤土,pH6.8,土层深厚。2018年春,经“三犁三耙”,做到深翻细整,清除圃地中残留的杉木根系,捡去石块,敲碎土块。采用畦状整地,做成畦面宽1 m、高30 cm的育苗床。步道宽35 cm左右。育苗前7 d,采用硫酸亚铁30%水溶液浇透进行土壤消毒。
2 试验方法
试验种子来自明溪县夏坊乡黄地村天然次生丝栗栲林中。于种子成熟季节,在采种母树下方离地约30 cm搭起篷布,收集自然脱落的种子。种子经净种、摊晒晾干后,采用湿沙层积贮藏。试验设3个切根处理。处理Ⅰ:在翌年3月中下旬,待种子萌动、胚根生长至3 cm左右时,小心取出种子,用指甲掐去胚根1/3根尖,移植至准备好的圃地。按照株行距10 cm×10 cm点播,用小竹片插洞,放入带胚根种子,小心压实后,浇透定根水。处理Ⅱ:在切根处理Ⅰ的基础上,在7月中旬用锋利铲刀,从行间呈45°角下切,再次切断向下延伸的根系,然后浇透水,按照正常管理至停止生长。CK处理:种子经湿沙层积贮藏,在种子微裂,开始露白,未长出胚根时,及时播种到圃地,育苗过程不切根,作为对照。CK处理畦床与切根处理相邻。试验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长2 m,重复3次。各处理水肥管理、除草抚育和遮荫等措施相同。幼苗出土后搭盖荫棚遮阴,荫棚透光度为50%左右,10月后揭去。
2018年底在育苗小区内设立33.3 cm×33.3 cm的小样方,调查小样方内的苗木株数、地径、苗高。地径采用数显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定;苗高用钢卷尺(精度0.1 cm)测定。成苗率经平方根数据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根据每小区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在允许误差±5%范围内选择3株标准苗,整株小心挖出后,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测定主根长、侧根数量和长度、根系斜角(与垂直方向的夹角),斜角用半圆周仪测定。从根茎处分开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放置在80 ℃的烘干箱中,烘干至恒重,分别计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及比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切根对成苗率的影响
成苗率指一定面积内成苗数量与播种总数之比,是种子繁殖力和适应外界因素干扰能力的综合结果。由不同切根处理苗木生长状况可知,各处理成苗率以CK处理最高,其次是切根处理Ⅰ,切根处理Ⅱ成苗率最低(表1)。成苗率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异,CK处理比处理Ⅰ、处理Ⅱ分别提高了1.6%和3.1%,处理Ⅰ比处理Ⅱ提高了1.5%。表明7月份切根扰动大,根系切口也较大,对根系切口愈合、生长恢复影响较大,可致成苗率下降。
表1 不同切根处理苗木生长状况
3.2 切根苗高径生长分析
苗高和地径是衡量苗木质量的重要指标。切根处理Ⅰ、处理Ⅱ与CK处理比苗高分别降低了5.3%和13.4%。经方差分析,各处理苗高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早期胚根处理对苗高生长影响较小。7月份是根系生长旺盛期,此时进行苗木切根,根系切口大,受损程度高,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会导致苗高降低。未采取切根处理的丝栗栲苗木生长倾向于高生长,向上占领生长空间。苗木地径生长与高生长不同。地径生长最大为处理Ⅱ,处理Ⅰ次之,CK处理最小,与高生长相反。处理Ⅰ、处理Ⅱ与CK处理比地径分别增加了8.4%和24.1%。处理Ⅱ与CK处理的地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处理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表明切根处理Ⅱ有利于地径生长。
从高径比分析,CK处理高径比为121.5,苗木较高而不粗壮。处理Ⅰ、处理Ⅱ高径比分别为106.2和84.8,相对合理,尤其是处理Ⅱ苗木显得健壮。这可能与切根处理有关,也与高径生长节律有关。7月份生长快速期切根在恢复时期抑制了高生长,在根系恢复后,吸收能力增强,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多提供给径生长。林业生产实践证明,较粗壮的苗木常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吸收能力。
3.3 切根后根系结构变化
林木的根系除了起固定作用外,还有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重要功能。承担吸收作用的根系主要是细须根。从切根处理根系生长状况测定结果(表2)可知,丝栗栲切根能够引起根构型的变化。CK处理苗木主根发达,主根长28.6 cm,侧根平均2.2条,一级侧根长5.6 cm,细须根较少,主要分布在18~25 cm处。处理Ⅰ比CK处理主根缩短11.5%,侧根数增加68.2%,平均侧根数3.7条,多从掐断根尖处分生2~3条,大部分是2分叉,斜角与垂直方向呈10~15°,总趋势呈继续向下延伸的自然生长特性。处理Ⅱ平均主根长16.9 cm,分别比CK和处理Ⅰ缩短40.9%和33.2%,平均侧根数6.5条,分别比CK和处理Ⅰ增加195.5%和75.7%,斜角50°~65°,呈较水平延展。经比较,处理Ⅱ较大程度改变了原有的根系结构,主根缩短,侧根增多,萌发更多的须根,细须根分布比CK和处理Ⅰ提高6~9 cm和3~4 cm。大部分土壤从土壤表面向下肥沃度逐渐下降,细须根分布趋浅,有利于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普遍认为良好的根构型是高质量苗木的标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9]。
表2 不同切根处理平均苗木根系生长及生物量测定结果
3.4 切根苗生物量及其分配
CK处理苗木平均生物量地上部分占72.5%、地下部分占27.5%;处理Ⅰ苗木平均生物量地上部分占71.9%、地下部分占28.1%;处理Ⅱ苗木平均生物量地上部分占76.4%,地下部分占23.6%(表2)。三种处理中CK处理平均生物量最高,比处理Ⅰ、处理Ⅱ分别增加6.2%和14.3%,其次是处理Ⅰ,比处理Ⅱ增加7.6%,表明切根使得生物量有所降低。处理Ⅱ与CK处理比,平均苗木生物量降低12.5%,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降低7.7%,地下部分生物量降低25.1%。降低的生物量主要体现在主根生物量减少,主根生物量降低45.3%,这与切根短暂影响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同时丧失了一部分根系生物量有关;侧须根生物量反而增加了34.6%。侧须根生物量的增加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成效。CK处理侧须根占总根系的25.3%,而处理Ⅱ占45.4%,处理Ⅰ占27.5%。经方差分析,平均苗木生物量三种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根系生物量则存在显著差异;CK处理、处理Ⅰ根系总量更高,二者主根生物量则与切根处理Ⅱ间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CK处理、处理Ⅰ主根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切根处理Ⅱ。处理Ⅱ的侧须根生物量显著高于CK处理和处理Ⅰ。
4 小结
丝栗栲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珍贵优良乡土树种。未经处理的苗木根系主根发达,侧根较少,造林成活率较低。利用切根技术改善根系结构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试验表明,处理Ⅱ育苗效果较好,与CK处理比苗高降低13.4%,地径提高24.1%,高径比84.8,苗木健壮;主根长度降低40.9%,侧根数增加195.5%,根系总生物量、主根生物量分别降低25.1%和45.3%,但侧须根生物量增加34.6%,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处理Ⅰ与处理Ⅱ相比,对丝栗栲苗木生长和根系结构影响较小,建议在林业生产中采用胚根期截根与7月中旬切根相结合,提高育苗效果。
致谢:本试验得到福建省明溪县林业总公司吴庆锥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明溪国有林场赖建明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谨致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