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08范海燕
范海燕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妇产科 344000
流产、产后感染、妇科手术感染、不良卫生习惯、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盆腔炎形成。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具有病程长、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等特点[1]。盆腔炎的治疗应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避免慢性盆腔炎形成,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健康教育重视对疾病的宣教,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教育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知—信—行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提升健康管理行为,在临床护理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在盆腔炎护理中应用较少[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尾数的单双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年龄22~55,平均年龄(35.79±3.56)岁,病程0.8~6,平均病程(2.49±1.11)年,分娩史:有30例,无8例。实验组:年龄24~50,平均年龄(33.74±2.94)岁,病程0.5~5,平均病程(2.15±0.75)年,分娩史:有31例,无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比照美国CDC诊断标准,经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3];(2)临床资料完整,可参与研究;(3)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或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者;(2)合并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3)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障碍;(4)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口头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包括致病机制、治疗手段、预期效果、护理注意事项等,解答患者问题。实验组患者按照知(知识)—信(信念)—行(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具体包括:(1)知识维度:在对照组基础上,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扩宽教育形式,在口头宣教的基础上,使用板书、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增加疾病康复训练、复发控制、预后影响因素、疾病自护知识等。使用互动方式,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鼓励患者提出自身疑问,耐心解答。明确告知患者免疫力、错误的生活方式、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均可以引发盆腔炎,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配合度。(2)信念维度: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疾病诊治与防控的重视,提升其改善预后的信念。于出院前全面评估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度及疾病复发防控信念。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行为维度:在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行为,纠正其错误行为,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指导患者在治疗、用药、护理期间的行为,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并实施行为指导,规范患者的疾病治疗及防控行为。患者出院前,发放图文宣传手册、播放演示稿,开展院外自我照护健康教育。留取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疾病治疗史等信息,为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便于开展随访。
1.4 评价指标 (1)采用自制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表,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项目包括慢性盆腔炎致病机制、治疗手段、护理注意事项、自护方式等,共设置30个问题,每个问题0~3分,分数越高,疾病掌握度越好。使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关系、总体健康6个维度,共20个条目,总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2)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包括白带异常、性交痛、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SF-36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与SF-36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与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SF-36评分对比分)
2.2 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实验组的白带异常、性交痛、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等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3 讨论
根据疾病程度,慢性盆腔炎表现不一:轻度慢性盆腔炎多无症状或患者无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盆腔炎可表现出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淋漓、月经不调、下腹隐痛、腹胀腹泻、尿频尿热、性交痛等症状。经妇科检查,可见宫骶韧带增厚,子宫偏移、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慢性盆腔炎可损害患者生殖功能,累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同时,长期性交痛,可影响夫妻和谐,引发家庭矛盾,增加患者心理及生理负担。资料显示,多数慢性盆腔炎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悲观、失眠等负面情绪[5]。加强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知信行模式中的“知”(Knowledge)即知识、信息,“信”(Attitude & belief) 即信念、态度,“行”(Practice) 即行为、举止行动,所以又被称为KABP 模式或KAP 模式。它是一种行为改变理论,通常用来解释个体信念对健康行为的影响[6]。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常规健康教育的完善,是一种系统性、针对性、评价性的健康教育方式。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传播知识、转变患者观念、提升患者行为依从性,增强患者的健康管理行为[7]。与常规护理相比,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症状改善[8]。娄晶晶等[9]在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行为的影响中提到,“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遵医行为,从而延缓患者病情发展,促进健康恢复。
慢性盆腔炎患者往往相关疾病知识欠缺,即使认知度较高、态度积极的患者由于日常卫生保健方法烦琐而缺乏实时监督、激励策略等,导致患者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其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持续性更难保证[10]。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与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实验组的白带异常、性交痛、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等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提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基于知识、信念、行为三个步骤,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进而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康复[11]。
综上所述,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确切,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