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闻的传播优势与提升策略

2021-09-07成玲玲

传媒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短视频媒体融合

成玲玲

摘要:Vlog(视频博客)作为新兴的媒介形态,凭借个性化、日常化等表达特点和碎片化的传播优势获得广泛青睐。Vlog庞大的受众市场和发展潜力,让主流媒体纷纷尝试Vlog新闻报道模式。Vlog新闻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消解受众的距离感,增强新闻的亲近性,为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新闻报道提供崭新视角。我国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产品已经形成以移动短视频为代表的传播优势,并在实用性等方面具有优化提升空间。

关键词:Vlog 新闻报道 短视频 媒体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方式蓬勃发展。Vlog(视频播客)作为短视频的升级,起源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受到主流媒体认可,形成“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Vlog新闻推动媒体融合从“形式相加”走向深度的“要素相融”,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创新发展的活力。自2018年起,我国主流媒体在很多重要活动上,纷纷尝试Vlog新闻产品的制作。笔者通过分析我国Vlog新闻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希望能够为短视频、媒体融合的创新提供有益思路和有效经验。

一、Vlog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Vlog全称Video blog,又被称为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其以动态视频呈现,区别于文字或图片记录生活的方式,集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并展现创作者(Vlogger)的个人风格。Vlog的选题大多来自于创作者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对内容要求没有刻板规定;通常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拍摄,通过后期剪辑和拼接,配以字幕和背景音乐形成完整的叙事,时长多控制在3~10分钟之间。

2017年,Vlog风潮吹入中国,一批海外学子用Vlog记录自己的海外生活并投放到国内的社交网站。随后,国内出现了第一批以冬瓜、李大锤为代表的Vlog红人,在微博、B站等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2018年,在欧阳娜娜、王源等年轻偶像的带动下,Vlog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相关搜索指数出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作为新鲜的舶来品,Vlog在短视频传播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Vlog的出现让各大主流媒体察觉到其在融媒体报道上的巨大潜力。2018年以来,主流媒体陆续开启“Vlog新闻”报道方式的探索,Vlog开始从娱乐层面转向新闻层面。在同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际电视台首次尝试将Vlog运用在新闻报道当中,《CGTN博鳌行Vlog》从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为受众提供全新体验,继而引发了各大媒体的关注。2019年在全国两会和国庆阅兵等重大主题报道中,Vlog新闻正式被更多媒体广泛采用,如《中国日报》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央视新闻的《空中护旗梯队飞行员受阅前Vlog》,以及央视网在Vlog新闻基础上结合VR技术推出的VR Vlog《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等,获得了受众的认可与好评。Vlog新闻为新闻报道赋予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接近性,拉近新闻与受众的时空距离,为传统单一的新闻报道提供广泛的创意空间,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新闻传播样态。

二、Vlog新闻的传播优势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的角色和话语权随之发生转变,不再满足于单一古板的新闻传播模式,开始追求更平等、亲密的媒介交流。Vlog作为短视频的新形态,在传播力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Vlog与新闻的创新结合让新闻报道摆脱传统严肃、教条的传播模式,赋予其更丰富的题材和更多元的视角;同时,对话式、生活化的传播氛围,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具体来说,Vlog新闻具有传播视角、沉浸体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1.第一人称视角消解新闻距离感。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为保证新闻的中立性和公正性,新闻生产者必须站在“第三人称视角”,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这种传统表达方式往往带有极强的严肃感和距离感,信息“传者”和“受者”间的单向式传播关系明确,受众难以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与新闻生产者产生有效共鸣。尤其是时政类或资讯类的新闻报道,由于内容严肃性和报道正式感的双重作用,大多数受众对此类新闻的信息接触度较低。

Vlog的制作需要创作者通过自拍的方式在内容生产中充当拍摄者、参与者、拍摄对象等多重身份,向受众讲解自己拍摄的内容。新闻生产者在Vlog新闻中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个人的主观视角展现人格化的新闻场景,借助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向受众传达内容,用生动平实的主观镜头取代传统单一的新闻叙事,无形中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和情感互动。

例如,在《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中,创作者彭译萱向受众真实展现出一位第一次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的真实状态。这种记录式的传播,让受众在观看Vlog的同时,产生一种与创作者共同經历的体验感,进而产生直接的情感连接。同时,第一人称拍摄视角和近距离的拍摄范围,为媒体和受众搭建起平等对话的渠道,拉近新闻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消解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距离感。

2.沉浸式体验增强现场代入感。在Vlog新闻的生产模式中,记者成为连接观众和新闻现场的桥梁。记者“我”视角的拍摄方式合并了自己和受众之间不同的时空,弱化了不同情景之间的界限,让观众能够通过镜头实现与记者和新闻现场的近距离接触,增强现场的代入感。

在Vlog记录的新闻现场中,观众和记者一样同处于限知视角的位置,创作者一边通过镜头记录自己在新闻现场的实时情况,一边向观众进行讲解。通过Vlog的记录,观众与记者的见闻和感受被同步化,这种沉浸式体验很容易提升观众的专注度,从而使其进入新闻空间成为“在场者”。

在Vlog新闻《走啦,跟着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去》中,记者梁瑄记录了自己从宾馆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政协会议的全过程。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镜头在梁瑄的自拍镜头和主观镜头间不停切换,向观众真实展现她参加会议途中的具体场景,包括场外激烈的采访氛围、政协委员进入会场的经过等,具有很强的代入感。2019年海南警方发布的首个抓捕嫌疑人的Vlog,记录了凌晨十二点警方的抓捕行动,紧张的配乐、真枪实弹的现场,向观众展现出抓捕过程的紧张和惊险。虽然创作者拍摄的画面并不清晰,但却为观众营造了浓烈的现场感。这种Vlog新闻营造出的代入感,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临场式”心理需求。

3.个性化报道突出艺术化呈现。Vlog的本质是用视频记录个人的真实生活,在创作中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我国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化浓重,新闻媒体的官方话语和主流意识浓厚,各类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在风格和内容上经常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一成不变的“会议风格”容易让年轻受众产生“劝退感”。

Vlog新闻颠覆了以往严肃的新闻叙事,把记者从固有的新闻框架中剥离出来。创作者不必再严格遵循“5W”式的报道模板,而是从更生活化、个人化的角度,通过镜头把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Vlog新闻的开放性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报道角度,2019年全国两会中虽然多家媒体都采用了Vlog形式,但呈现的作品却有明显的差异性。比如,《中国日报》以两会新人彭译萱的视角,展现两会中新人记者的真实工作状态;《人民日报》从两会报道的台前幕后出发,推出《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将目光聚焦在两会背后的普通工作者身上;中国网则以“开箱”等生活主题为切入点,制作了《不一样的开箱!代表进京带了啥》等两会Vlog。

此外,Vlog新闻除了报道内容的个性化,在最终的产品呈现上还具有鲜明的艺术化特征。Vlog的制作非常注重后期的剪辑与编排,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主题需要,运用蒙太奇对镜头进行拼接,或者配以趣味表情包和字幕,让整个新闻作品更生动活泼、更富节奏感也更具个人风格。

4.碎片化传播满足多元化需求。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信息获取的新常态。与严肃、刻板的纸媒或电视媒体不同,Vlog新闻能在更短时间内,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更多的新闻内容。

Vlog新闻的时长一般在1~5分钟之间,合理的表达时长结合“声音+画面+文字”的融合性传播方式,契合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以两会期间的Vlog新闻为例,各大主流媒体推出的不同系列“两会Vlog”,时长大多控制在两分钟左右;内容浓缩优质,信息简要集中,除去了刻板的铺垫,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直接的信息。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年轻人作为新兴媒介的最大使用群体,在信息的获取上既要求真实又要求简洁有趣。Vlog新闻很好地迎合了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赋予了新闻人格化表达和故事化呈现的可能。在《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中,通过记录记者小彭初次参会的紧张、采访被拒的无奈等故事化情节,将新闻内容融合在故事中,能够激发受众与创作者的情感共振,满足年轻群体情感互动上的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三、Vlog新闻的提升策略

目前我国Vlog新闻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传播创新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Vlog新闻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实用性、个性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未来可期的优化提升空间。

1.增加Vlog新闻中实用信息的供给。传递信息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务,也是新闻生产的根本目的。尤其对于指导性、时效性极强的硬新闻来说,新闻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在Vlog新闻中,为了提高观众的專注度,趣味性的内容远远超过新闻主体性内容。观众对于Vlogger本人或者Vlog中故事化情节的关注度,往往大于对新闻内容本身的关注,导致Vlog新闻的事实主体虚焦,整体娱乐化倾向明显。

在广泛运用Vlog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两会外围、幕后场景、记者日常生活”成为Vlog新闻制作的重点,对于两会具体时政新闻的内容涉及较少,并且大多内嵌于故事情节之下,导致真正关键的实用信息被隐藏。Vlog新闻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发挥新闻的价值,优化新闻主体和趣味内容的篇幅占比,增加实用信息和新闻核心议题的供给。

2.加强Vlog新闻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我国虽然已拥有数量众多的短视频平台,但是以Vlog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仍未成熟。“猫饼”“VUE Vlog”等原创Vlog平台的用户数量远远低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头部平台。目前,我国Vlog的投放主要集中在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平台,由于缺乏代表性的Vlog平台,导致Vlog新闻的受众分流严重,有效传播率降低。因此,必须加快专业Vlog新闻平台的建设。

此外,在Vlog新闻的制作中,记者必须独立构思脚本、寻找拍摄角度、设计转场方式,还要保证时效性,尽快完成后期剪辑和制作等一系列工作。传统“术业有专攻”的单一型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融媒体、全媒体技能,才能胜任Vlog新闻的生产工作。在现有的Vlog新闻产品中,不少创作者没有摆脱自身的“记者”属性,依旧按照电视新闻的方式进行制作,未能真正理解Vlog新闻的内涵。媒体要想创作出优秀的Vlog新闻,增强新闻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加强Vlog新闻人才队伍的培养。

3.打造Vlog新闻领域的“超级个体”。Vlog是极具个人风格的视频记录,Vlogger是否具有个性、风格是否鲜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和受众粘性。欧阳娜娜的Vlog之所以引发热潮,一是因为她本身自带“流量”,二则是因为她的Vlog能够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其性格特征,从而增强观众记忆。在Vlog新闻领域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尝试打造个性鲜明的“超级个体”,形成个人Vlog新闻品牌。

2019年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系列Vlog,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康辉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其形象为大众熟知,本身就是自带传播影响力的“超级个体”。从“新闻联播”到“网络传播”的风格转变,为康辉的Vlog聚集了相当的关注度。在康辉系列Vlog中,采取了按季分期的故事性系列报道。在第一季的大国外交系列中,通过8期Vlog向观众呈现了康辉五天两地的采访行程,在内容层面集故事性和连续性于一身,引发观众“追更”的心理,提高了该系列Vlog的影响力和可看度。

4.优化Vlog新闻的后期剪辑与包装。目前在Vlog新闻的生产环节,创作者对Vlog的优化包装意识普遍缺乏。Vlog新闻后期的剪辑包装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创作者在后期制作中只是对画面进行简单拼接和基础的字幕制作,对剪辑点的选取不够精准,无法很好地把控Vlog的整体节奏,容易导致受众在观看时产生“跳戏”的感觉,不利于维持观众的专注度。

通过观察哔哩哔哩(B站)上点击量最高的Vlog作品,可以发现每个爆款Vlog背后都离不开创作者清晰的剪辑思路和独特的剪辑手法。合理的剪辑能够构建Vlog的整体风格,完善Vlog的整体叙事,从而抓住观众的心。在康辉的系列Vlog中,画面的剪辑与解说和配乐搭配得严丝合缝,极大地提升了观看体验。此外,通过优化后期剪辑和包装,形成差异化的风格,也有利于Vlog新闻创作者充分彰显个性,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

综上所述,Vlog新闻是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媒体进行的有益尝试,通过将沉浸式体验融入新闻传播之中,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拉近了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Vlog新闻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如何在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基础上保证其可看性和实用性,依然需要新闻工作者继续进行开拓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宣传部

参考文献

[1]熊玲.两会Vlog的应用与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9(12).

[2]李馨怡,邵璐.基于5W模式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特征研究——以Vlog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3).

[3]潇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创新[J].传媒,2019(22).

[4]邓庆茹.全媒体时代中国外交活动报道形式的创新——以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的Vlog》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24).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短视频媒体融合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