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1-09-07胡斌彬
胡斌彬
[关键词]中文专业;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工作也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在高校本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等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中文国标”)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礎学科”“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融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出更多更好、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中文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很多人也为此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而像华侨大学这样一所具有“一校两生”(内地生和境外生)特点,肩负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特殊使命的综合性高校,如何结合国情与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校情和区位优势,创新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值得深入思考。本文以华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上述问题。
一、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实践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
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院系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时代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近年来,华侨大学文学院紧跟新时代教育理念,根据“中文国标”要求,将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到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课程体系中。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教育。强调学生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文字运用与信息处理能力。学校应培养具有沟通协调、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服务海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次,在培养要求(规格)上强调如下几点: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汉语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前景;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最后,在课程体系上,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中。主要表现为:
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面向本专业所有学生开设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包括面向本专业港澳台侨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方面,中文类专业学生须在“历史哲学经典与文化传承”“艺术与审美”“创新与创业”“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技术”等模块的课程中各选修2个学分,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课中,设置中华经典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群,包括:(1)古籍精读类课程,如《老》《庄》精读、《诗》《骚》精读、《四书》精读、《史记》《汉书》精读、《左传》《战国策》精读、《文选》《文心雕龙》精读、古代文论原著研读等;(2)古代文学类选修课程,如古典小说名著选读、唐宋诗词鉴赏、中国古代散文名篇讲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佛教与中国文学等;(3)汉语言文字类课程,如文字学、汉语史、训诂学、汉字书法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大实践学分比重。首先,在专业实践中,除了设置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常规项目,还增加了学年论文、文学创作训练、学术前沿等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中,设置社会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项目,使实践环节学分占比超过15%。其次,在专业理论课程(如基础写作、现代汉语等)中也设置一定的实践学时,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书法、口语表达、音视频录制与编辑、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戏剧鉴赏与创作等课程),实践学时占到总学时的1/2。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视和培养。
二、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将创新实践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加强对专业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是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根本因素。为此,学校和学院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文件、举办相关的专题研讨会和推进会,让专业教师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创新实践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表现如下:
(一)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倡导各个教研室实行集体备课,要求专业教师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人课堂教学内容。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掘和展现中华优秀文化中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如在文学类课程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语言学类课程中讲述语言学家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爱国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人格修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滋养学生的文艺创作和人文学术。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思辨能力、学术研究方法、科研意识和能力。
(二)革新授课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院各教研室通过开展教学讨论,引导教师摒弃“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教师讲授跟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跟课外自学相结合。通过课堂答问、个人汇报、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训练。教师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如文学类课程设置文学评鉴、改编作品、文化考察、文学现象探讨等内容,语言类课程布置专题练习以及语言运用、方言调查、热点问题研讨等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阅读作品、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本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和方式,能够避免传统授课方式的单调呆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標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平时和期末考试注重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创新思维的考核,加大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如文学评鉴、语言运用与分析题的比重,降低死记硬背的知识性内容考核。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行多样化考核,如课外作业、课堂答问与讨论、小论文、课堂辩论、读书心得、课件制作与专题讲课实践、小测验等考查实践创新能力的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50%。针对境外生,开展学习辅导和帮扶,重视对其平时作业的检查评比,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
三、抓住特色和优势,将创新实践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
(一)发挥专业特点,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成立了“海棠文学社”“蒹葭汉服社”“茶艺社”“穿越话剧社”“博雅读书会”“华新社”“演讲辩论队”等学生社团,跟华大校报、华大青年报联合建立文学创作与新闻采编实践平台,在文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设置“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以会新”等作品发表平台,这些平台成为展现学生风采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体。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举办校园精品文化活动“觞鼎文化节”,展现古代服饰礼仪、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以及民间剪纸、茶艺与南音等传统文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古老文化的熏陶。举办“刺桐吟诵会”,各班级学生通过集体吟诵、表演与讲述等艺术创造,将古今经典诗文和语言文化精彩绝伦地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学生的创新创造才能。举办“习语金句——当代书法名家进高校翰墨巡展”,让学生通过习总书记的语言技巧与用典金句品味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学习传统书法艺术。持续开展“弘扬经典·国学助教”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立多个志愿服务点,由本科生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经典传承精神。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锻炼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构建人人参与的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开展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校友企业云南大理福门有限公司建立文创基地,每年选派十余名师生赴大理开展乡村振兴的调研考察。学生深入大理市附近的白族人民村镇,考察当地的特色企业、博物馆、古建筑、古村落和旅游开发区,深入了解民风民情、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情况,跟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座谈交流,形成了数十篇优秀的调查报告和文创作品。学院组建了类似的多个重点实践团队,利用寒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个团队返校后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视频和课件,进行汇报交流,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以赛促教,举办创新实践比赛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侨校特色,举办有关中华文化传承的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例如,主办“诗意校园·情满华大”原创诗歌大赛,形成文学创作的良好风气。举办“身边故事共同铭记”征文大赛,通过采访校园师生和后勤人员以及文学创作,展现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以及移风易俗、创新创业等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踊跃写稿,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新风,也锻炼了学生的采访写作实践能力。举办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汉字文化大赛”,设置古文字辨识、文史知识抢答、诗词成语接龙、字谜猜测与汉字书写等环节,让各个学院的境内境外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和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营造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学院结合专业课程与地方特点,举办实践创新比赛活动。例如通过音视频摄制与编辑选修课,举办“觞鼎影风·古韵泉城”传统文化影片大赛,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古街小巷,考察闽南建筑、戏曲艺术、宗教信仰、民间工艺、风味美食、现代文创等,采访当地民众和摄制短视频,展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民情风俗、城市底蕴和魅力。各个小组拍摄及制作了精美的短视频,在校园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三)广泛搭建平台,实现协同育人
学院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一,学院积极筹建语言信息处理、语音分析、新媒体编辑实验室和微剧场等校内实验实践场所,强化中文信息处理、音视频录制与编辑、实验语音学、戏剧鉴赏与创作等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学院加强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跟十多家报社、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育人关系。例如我们跟泉州晚报社、厦门曾厝坡文创会、大理福门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文创实习基地,树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典范。第三,学院跟海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每年为师生举办学术讲座“华学大讲堂”二三十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名师和大家,享受学术盛宴。第四,学院还聘请名企高管、成功创业者、作家诗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文学创作课的授课或指导教师。同时,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第五,学校和学院跟台湾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中原大学、世新大学等十多家著名高校合作,建立交换生项目,每年选派数名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优质的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海内外文化交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校院协同,师生联动,共建制度保障
(一)学生激励措施
创新实践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制定了配套措施,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成绩管理体系。例如,制定《文学院本科生实践学分实施细则》,要求学生长期坚持练笔,每学年须提交6000字以上(境外生4000字以上)的文学创作作品,作为评定“文学创作训练”成绩的依据;学生在校期间须聆听9次以上学术讲座才能获得“学术讲座”成绩;将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或创业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等作为评定“创新创业实践”成绩的依据;大二大三学生每学年提交1篇专业研究论文作为评定“学年论文”成绩的依据。此外,学院还将学生的创新训练成果纳入评定奖学金、优秀学生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的考核范围,激励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二)教师激励措施
承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任,进行攻坚克难,教师始终是主力军。如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保障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与取得实效,学校和院系应积极探索、有所作为。为此,学校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学术论文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教师的职称晋升考评范围;学院也出台了教师指导和服务本科生实施办法,将專业教师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服务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对教师工作职责的履行、指导活动的数量和效果、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外科技竞赛参与及获奖、论文发表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职称晋升的依据。这些措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基本保障。
五、结语
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得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系列成果逐步显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项目4项,获评校级优质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余门,获得福建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出版教材4部,获得福建省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觞鼎文化·国学传承”教育基地获评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和立项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原创文学大赛和戏剧大赛等奖项显著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成功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建好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实现“侨校+名校”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