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青花的釉彩来源及分析

2021-09-07徐旻

收藏与投资 2021年8期
关键词:唐三彩

摘要:过去,学界定义青花瓷一直参考三个基本要素,即:钴料、高温、釉下彩。目前,我们发现,在判断初创时期的唐代青花瓷时,釉下彩这一要素并不是绝对适用的,更多的早期青花瓷因时代、地理位置与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实际与当时流行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器相关,与后代标准的元青花有胎质上的不同。本文根据学界定义青花瓷的三个基本要素对唐青花进行探究,试图对唐青花的釉上彩作出解释。

关键词:唐青花;釉上彩;唐三彩;白釉蓝彩

青花瓷是我国古代传统且富有特色的釉下彩瓷器种类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青花最为鼎盛繁华的时期是元代。中国硅酸盐学会所编《中国陶瓷史》一书中对青花瓷进行明确定义:“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这一解释无疑是基于大量的青花瓷标本资料及传世文献中的收录资料得出的。近年来,因考古资料的更新,青花瓷的生产时间也不断向前追溯,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的青花瓷枕残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花标本,随后又陆续出土了几十枚带蓝彩绘的各型瓷器残片。唐代青花现世时,曾引发了大量学者的兴趣与关注,一度掀起了所谓的“唐青花热”,但至今,唐青花相关研究并没有把唐青花的性质分析清楚。唐代黑石号沉船的发现、各种新研究成果的发布(如长沙窑高温釉上彩的新突破)以及各种窑址的探索(如巩义窑的研究),对于探索唐青花的性质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虽然解决了部分难题,但仍存在很大的瓶颈,特别是其釉料来源以及归类。

青花瓷的形成条件不是单一的,关键点有三:钴料成蓝彩、高温、釉下彩。前两点相辅相成,钴料喜高温,越高温度所成颜色越艳丽,由于与火会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必须罩透明釉,否则即使达到高温,颜色也会发黑,经过历代工匠探索,当达到1 300 ℃高温时,所成青花最为清晰艳丽(此温度的确定是针对成熟时期的青花瓷而言,初创阶段青花的烧制应达不到这么高温度,但也在1 100 ℃以上)。所以,想用钴料呈色,就必须经过高温煅烧,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因素。当然,如果使用其他蓝色颜料进行绘制,不管配以高温还是中温,只要能烧成瓷胎,也能形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但就不是真正的青花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扬州唐城出土的这批青花标本进行了胎、釉、色料的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证明其胎、釉化学成分与唐代河南巩县窑的白瓷产品相似[2],青花色料与该窑唐三彩器中的钴蓝料类同,经测定为钴矿[2],且第二批出土瓷器残片上的花瓣口、内壁出筋等特征与巩县窑同类器造型一致。在河南巩县窑也曾发现青花瓷碎片[3]。故唐青花中的“鈷料”运用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并且以巩县窑为典型代表。那么是否当时绘制这种靛蓝色的青花图案采用的都是钴蓝料呢?曾经有一件孔雀开屏尊(图1)被认为是唐代的“青花”,此物的确为瓷胎,与三彩陶胎完全不同,但经测定,其烧成温度在900~1 050 ℃,远没有达到成熟青花烧制所需的1 300 ℃,属于中温釉,然而颜料呈色却十分艳丽,这只能说明所用的颜料绝非钴矿,更似为绘画用的蓝色颜料[4]。所以笔者认为,将其称为“白釉蓝彩器”或许更贴切。“青花”与白釉蓝彩器的确难以区分,尤其在早期时段。总体来说,白釉蓝彩的范围更广,白地青花属于白釉蓝彩器中的一类,二者除了绘制颜料的性质不同,还有胎质上的差异。

提及唐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也就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彩、白釉蓝彩等陶瓷器,它们都用到了蓝彩,但蓝彩应用较早,青花瓷则产生较晚。从古代中国陶瓷业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来看,在巩县窑这一二者兼而生产的窑口中,这两种瓷器应该有一定的传承和借鉴关系。如使用钴蓝绘画,图案与器型也多有借鉴[5]。早期一些学者发现,不管是早前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标本,还是近年黑石号沉船中的唐青花器,上面用钴料所绘制的图案跟西亚中欧地区的伊斯兰教风格相似;又有学者从黑石号的目的地、行驶的航线以及钴矿的基本成分进行判定[6],认为是来自波斯的钴料[7]。唐朝的丝绸之路使大量胡商进入中国,其中有很多来自波斯的胡人,因此,唐青花所用钴料来源于波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近年来,有从事科技考古的专家对钴料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科技检测,发现唐青花是用“伴生有少量铁和铜的硫钴矿或方硫钴矿着色。”[2]这种含硫的钴矿属于北方钴矿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于南非、中亚,国内分布在甘肃、河北,而不同于来自波斯的富铜(钴的砷化物或硫砷化合物)。所用钴料到底来源于本土还是国外,还有待通过未来发现的更多材料求证。

第三个关键点是釉下彩。成熟时期的青花瓷,尤以元明青花瓷为代表,其基本采用生坯,或施化妆土后用钴料绘制花纹,入窑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那么青花瓷是否都采用釉下施绘?刚起步创烧阶段的青花瓷是否有所不同?从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残片入手,要想真正弄清楚其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必然要通过科技探测的手段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对TB-W唐青花标本岩相的观察来看,青花料在釉中均匀向四周扩散,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深蓝色周围生长着晶体,而从晶体生长情况来看,其似乎从釉面向下生长[8]。经X射线探针扫描检测,青花料的钴峰值在釉层厚度之间[9],如图2—5所示[8]。

这一点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却证明经高温烧制后,钴料已经进入釉中了。由此,问题变成了钴料到底从釉面往内扩散,还是从坯体向釉面内扩散?将唐青花瓷残片与元代青花瓷残片标本进行对比,发现元青花在胎釉之间存在一层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而唐青花色料在胎釉之间却没有相应物质[8]。这一点可能是唐青花瓷真正采用釉上彩的一个关键。青花瓷器中多会出现小黑点痕迹[10],即所谓的不熔残留颜料颗粒,少数烧制成功的珍贵瓷器表面虽然没有小黑点,但观察残片或者破损之处也会发现轻微痕迹,这是钴料和釉质的特性决定的。在使用毛笔蘸取钴料进行绘制时,由于毛笔含料不均,笔给的积料通常会形成小黑点。元代青花是典型的成熟期青花瓷,其采用釉下彩绘的方式,由于绘制工艺十分成熟,所用钴料也是精品,再加上一层透明釉的笼罩,导致无法从表面看到颜料沉淀的痕迹,但是在对唐青花的检测结果中,我们却能够明显看到釉面上的色彩沉积,这说明这批青花瓷非常可能采用了釉上彩,且唐青花釉中含钙高达14%。一般瓷器的釉中用钙在5%左右为宜,因为高钙会使釉下青花蒙色,可在这批标本中,图案显色和色彩沉淀痕迹却清晰可见。因此,目前唐青花采用了釉上彩的证据更多一些。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某一阶段向更成熟阶段的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产物,有一定交错和并存的时间[11]。河南窑址大量生产白釉单彩瓷器,使用素胎上化妆土,施釉绘彩二次烧制的方法,影响了后来长沙窑瓷器的生产与创新(长沙窑的釉下彩产品现已被重新测定为釉上彩[12])。当不同的单彩色料被绘制于瓷器之上,蓝色必不会少,加上唐三彩中已经使用过钴蓝彩进行创作,那么唐青花的诞生也就顺其自然了。可以说,在早期青花瓷的发展过程中,其借鉴融合了唐三彩、白釉单彩的制作工艺,随着时代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才逐渐发展为成熟时期的标准釉下青花瓷。我们以后人的视角重新追溯初创时期的唐青花瓷时,不能以成熟完整的标准对其加以衡量。因此,未来在解释青花瓷时,我们需要适当注明一些情况,若不然,那么这些早期“青花”被称为“白釉蓝彩器”更为适合。

作者简介

徐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宋元考古。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38-343.

[2]陈尧成,张福康,张筱薇,等.唐代青花瓷用钴料来源研究[J].中国陶瓷,1995(2):43-47.

[3]王荣增.关于早期青花瓷(一)[J].艺术市场,2003(9):74-76.

[4]钱近芳.唐青花[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47-49.

[5]张松林.漫谈唐代青花瓷器[J].收藏家,2009(3):35-42.

[6]馬文宽.唐青花瓷研究—兼谈我国青花瓷所用钴料的某些问题[J].考古,1997(1):73-84.

[7]MIKE COWELL,ZHANG F K.Analysis and source of the Cobalt-blue Pigments Employed on Chinese Ceramic, Ming Ceramic in the British Museum[M].UK: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1:604.

[8]张志刚,郭演仪,陈尧成.唐代青花瓷与三彩钴兰[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6(1):103-111.

[9]张志刚,张浦生.浅说唐代青花瓷科技鉴定[J].收藏界,2009(4):69-73.

[10]张福平,张晓峰.扬州出土河南巩县唐代釉下青花质疑—读《浅说唐代青花瓷科技鉴定》后感[J].收藏界,2009(12):120-122.

[11]张松林.唐代青花瓷探析[J].中原文物,2005(3):78-83.

[12]张兴国,姜晓晨阳,崔剑锋,等.长沙窑高温釉上彩瓷的检测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5):71-85,110.

猜你喜欢

唐三彩
浅谈陕西唐三彩的艺术手法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流光溢彩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中原美术现当代的传承
中原美术现当代的传承
试论唐三彩中的色彩形成与运用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唐三彩大举布局华中地区武汉20家门点正面对抗屈氏
莲花世相 佛性禅心
千年遗韵绘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