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宫缩乏力性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2021-09-07谭贝贝
谭贝贝
(漯河市临颍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南 漯河 462600)
产后出血为分娩期常见并发症,指胎儿娩出之后24 h阴道出血不低于500 mL,已逐渐成为引起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产后出血诱因主要为凝血功能异常、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等,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产后出血率也持续升高,尤其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临床主要干预措施为药物、子宫按摩以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等,可起到一定止血效果,但对部分患者的效果欠佳。为保障产妇生命安全,术中多转为子宫切除术,对产妇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年轻产妇。因此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止血方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为外科新缝合方式之一,适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但具体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76例宫缩乏力性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漯河市临颍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宫缩乏力性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38例)、对照组(38例)。研究组:年龄25~37岁,平均(30.93±2.59)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5±0.87)周;产前体质量53.4~70.7 kg,平均(62.13±4.27)kg;20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31.12±3.01)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1±0.90)周;产前体质量52.1~71.5 kg,平均(61.86±4.79)kg;17例初产妇,21例经产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剖宫产指征且采用剖宫产术分娩;②胎儿胎盘娩出后伴有程度不同子宫收缩乏力,且宫体呈袋状,子宫质软;③胎儿胎盘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出500 mL;④临床病历资料准确且完整。(2)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系统功能异常;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④伴心、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⑤伴传染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基础治疗 两组均行剖宫产术分娩,待胎儿、胎盘娩出后,接受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药物宫体注射以促进宫缩,并行手法按摩等常规措施。完成止血后缝合切口,后清理术区并关闭腹腔;于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同时嘱产妇静卧休息、合理饮食及遵医用药等。
1.3.2对照组 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手术步骤如下:提高子宫,寻找子宫峡部处两侧子宫动脉,后下推膀胱到子宫切口下缘2~3 cm位置,用2-0号可吸收缝合线在子宫动脉上行支内侧缘2~3 cm位置进针,经子宫肌层在阔韧带静、动脉丛外端处无血管区域穿出;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采用同样方式结扎对侧处动脉上行支。
1.3.3研究组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具体步骤与对照组一致,待结扎术完成后,于腹腔内托出子宫,术者站于产妇右侧,挤压子宫确认出血状况,用2-0号可吸收缝合线在左下缘距离切缘约3 cm位置进针,并全层缝合子宫肌层,后在同侧子宫切口处上缘约3 cm位置出针,缝线拉紧后再缝合2针,由宫体中部至宫底行垂直褥式缝合,确认缝合深度达肌层后,缝合子宫浆肌层,注意进针点是子宫切口左下缘距离切缘约3 cm位置,出针点是同侧切口上缘约3 cm距离左侧子宫边缘约3 cm位置,水平缝1针,在距离宫角约3 cm位置用垂直褥式缝合法缝浆肌层2针,后挤压子宫,拉紧、打结缝线,确认宫腔中活动性出血状况。
1.4 观察指标(1)止血效果,即术后24 h输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2)术前、术后3个月卵巢血流动力学,即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3)并发症,包括切口愈合不良、子宫缺血坏死、产褥热等。
2 结果
2.1 止血效果研究组术后24 h输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2.2 卵巢血流动力学两组术前PSV、EDV、R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卵巢血流动力学比较
2.3 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7 min出现1例产后出血死亡产妇[3]。70%~80%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宫缩乏力,且剖宫产出现产后出血概率高于经阴道分娩[4]。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均为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有效率达85%~95%[5];纱条填塞为产后出血的应急措施之一,可发挥止血效果,但存在宫腔积血掩盖出血征象、诱发严重感染、缝合切口时缝到纱布等不足;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减少子宫血流、减缓流速,加上子宫肌层缺血可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血窦,继而关闭血窦发挥持续止血效果,但单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止血成功率约为83%[6]。因此仍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 h输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为子宫压迫止血方式,经纵向压迫实现子宫被动收缩,起到压迫血窦止血效果,并利用两条侧向绑带来压迫子宫,限制卵巢动脉与子宫动脉分支供血,减少出血量,可吸收缝合线绕过子宫底,在宫底浆肌层两侧分别固定2针,避免缝线滑脱及子宫收缩后线圈致其他器官梗阻,减少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此外,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使用时,可发挥协同效果,进一步增强止血效果。故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时,可发挥良好止血效果,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此外,子宫除了是生育器官,还是激素靶器官,子宫受损可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危害,尤其是育龄期女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研究组PSV、EDV快于对照组,RI少于对照组,说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有效维持卵巢血供,利于子宫功能恢复。其原因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中运用缝线布局与恢复子宫解剖位置相关,加上松紧适度缝线结扎,减轻对卵巢与子宫血供的影响,有效规避止血后对卵巢与子宫的损伤,加快术后子宫功能恢复。但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尽量在结扎时保证子宫位置正确性以及一次性成功结扎。
综上所述,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应用至宫缩乏力性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患者中,能降低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输血量,调节卵巢血流动力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