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
2021-09-06戴从容李来原
戴从容 李来原
[摘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方式不丰富、制度滞后等问题。建筑类专业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积极转变观念、拓展协同方式、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加强制度建设等方式推动协同育人建设取得实效。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07-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本校实际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下文简称协同育人)建设,推动高校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力。通过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全体教师根据自身分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2],形成了教育闭环,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力。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专业课内蕴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授业与传道的有机统一,帮助大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方针政策。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国际、国内变化。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3]从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而言,通过协同育人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建筑类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更精准地掌握与专业及行业相关的方針政策,引导大学生尽早意识到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与重担,早日树立合理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激发他们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积极性,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协同育人建设的意识不够
1.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增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甚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但是,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秉持事不关己的心态,滞后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对协同育人建设的顺利推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认识不足。[4]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认识不够。
2.对双向融合的价值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将建筑专业知识与行业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建筑行业及专业的知识与实际释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要点及意义,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但是,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专业元素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不丰富
1.协同育人的方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当前,座谈会、研讨会等会议形式基于本身的便利性在不少高校的协同育人建设中成为重要的形式。但没有结合不同育人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育人形式,容易给人造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只有这几种形式的错觉,不利于协同育人效果的达成。
2.协同育人方式缺少专业特色
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要求,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社会实践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不同专业挖掘的“思政元素”方向必然存在差异,挖掘的方式也存在区别。当前建筑专业领域的协同育人形式与专业的结合度还不足,缺少在思政课与建筑类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基础上的特色育人形式的凝练与总结。
(三)教师协同育人建设的能力不足
专业课教师开展有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顺利推进,教师能力与素养是关键性因素。[5]但是,基于教育背景和专业差异,当前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教育的经历,达不到系统纯熟掌握的程度,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使得协同育人建设将失去必要支撑。
(四)思政课教师运用专业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能力不足
思政课教师将建筑专业及行业知识、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借助行业及专业资源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这既是加强协同育人建设路径之一,也是协同育人建设的价值所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更擅长理论讲解,没有深入对建筑及其他专业进行专门性了解,思政课教师不“懂”专业,无法自由地运用建筑等专业知识及资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无法满足协同育人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