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班本化习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06叶星宏
叶星宏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领域。以往的习作教学较为侧重写作技巧和经验的传授,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没有写作动力,习作教学也处在一个低效的状态。本文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出发,探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班本化习作课程的几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班本化课程 习作教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普通百姓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发表、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较成熟的软件平台,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强大的传播功能,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创建一个班级习作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声,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发表”的平台,每一篇习作都会有读者,有反馈、有评价。在这里,他们每一次发文,都是一次发表的体验,都会激励他们不断表达的愿望。笔者在习作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如学生没有表达欲望、习作内容比较单一等。在创建班级习作微信公众号后,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班本化习作课程的几种有效形式。
一、示范为先,推送教师“下水文”
要想知道学生在写作中有什么难处,教师就必须要写一写作文。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抱着这样的美好想象:把写作技巧讲到位了,学生就能写好一篇作文。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事实不是如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示范”的作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初学写字,教师不是教授各种书写技巧,而是通过各种形式范写指导学生写字。到了中高学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往往不会通过“示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其实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写文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及空间限制,教师的“下水文”没有一个展示的平台。班级习作微信公众平台给了教师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习作,将自己的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下可以学习教师的范文。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心愿”,笔者创作了“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略),提前推送给学生。学生阅读教师的文章,感到新奇的同时也激发了内在的表达欲望。课本上的范文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写作方法,而教师的“下水文”调动了学生真实的体验。
除此之外,于教师而言,和学生一起寫作,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一个途径。在班级习作微信公众平台中也可以记录教师教学的反思。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师生共同进步,相互成就。
二、调动生活经验,习作资源的精准推送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的习作离不开生活。习作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接触各类信息更加便捷。但是,学生在习作表达中的语言却更加匮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那么,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则是一个能够根据学情精准推送习作资源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篇习作中不知道习作要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相关要求:
(1)紧紧围绕中心,开门见山,废话不要写。
(2)环境描写不要多,联系心情写环境。
(3)题材新颖:下雨天妈妈给我撑伞、我扶老人过马路、朋友吵架又和好等没有新意的事情不写。
(4)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写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特别是独特的经历,做生活的有心人。
(5)语言不要故作深沉,用上一些活泼可爱的词语句子,不用刻意拔高来喊不切实际的号子,说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行。
习作要求中的语言尽量平实直白,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除了习作要求,还可以推送与习作有关的资源,如新闻报道、历史资料、视频材料等。习作资源的推送,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了学生的经验重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就可以在写作之前给学生可以写作的“米”。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在此之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送比较著名的科幻故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留言功能,充分交流、想象,从而促使学生写出自己创作的科幻故事。需要注意的是,习作资源的精准推送,不是指把知识储备嚼烂了给学生,而是借助这些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开展有班级特色的习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在生活的舞台中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通过“资源推送”“留言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调动生活经验,做好习作准备,是学生写作的一个前期准备。在学生习作之后,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为此笔者建立了一个“习作发表”的评价标准。根据这个评价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表的机会。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优良中”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展示的机会,最终的目的是全体学生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四、丰富习作评价方式,选取优秀习作的发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制定了五点教学目标,其中第一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就是给了学生一个表达和交流的平台。管建刚老师认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血脉相连。说话,是因为有听众;写作,是因为有读者。“自我表达”后要“与人交流”,中间要有一个平台,这就是发表的平台。以往的学生习作到讲评之后,往往就没有下文了。学生的作文本或是教师保管,或是学生自行处理。学生认为作文是写完了事,其实不然,就写作动机而言,写完一篇作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选取优秀习作发表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上,以发表促写作,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欲望。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发表制度。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他 了》一课的优秀习作发表,笔者设计评分表,由学生组成的评委会根据评分表打分,得分高的学生可以发表习作。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优秀习作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习作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以后,就不仅仅是一篇学生习作,而是成了一个可以传播的作品。他们作品的读者,不再只有教师一个人,通过媒介,家长、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评价反馈他们的作品,这些评价不会随着时间消失,都会被记录下来。例如,家长可以转发作文推送,通过集赞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励学生不断地创作。
基于上述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班级多人在省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传播优势,通过推送同步的教师“下水文”和习作资源,开展多种的习作活动,丰富习作评价的方式,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开展习作教学的班本化课程提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