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水利遗产传承水利文明

2021-09-06王英华

中华瑰宝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利遗产文化遗产

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上以农立国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大禹治水掀开了中华民族水利史的第一页,此后历代各朝都将兴水利、除水害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水利与中华文明同时起源,并贯穿其发展始终,加上中国疆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得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和类型丰富的水利遗产。

这些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系统地体现了中国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及其成就,体现了水利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水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见证了水利在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巨大贡献。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此,近年来京杭大运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河流的文化遗产保护相继被纳入国家战略部署中,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认识水利遗产特殊性,摸清家底

水利遗产是近年来才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文化遗产新类型,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有着显著的特点。

首先,水利工程遗产中有些仍在发挥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输水等功能,是“活着的”“在用的”遗产。从艺术角度看,它们既不像古建筑那样庄重典雅,也不像古壁画那般精美绝伦,这导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将之视为文化遗产而加以应有的保护。

作为不可移动水利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多水利工程遗产是集某几种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工程,遗产构成较为复杂。应在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以水利工程遗产为重点的不可移动水利遗产专项调查;同时对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水利工程遗产,开展深入调查,从而摸清家底,掌握其保存、管理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等基本情况。

其次,水利档案遗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有关前期调查勘探和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中积累的长时序数据序列。它们不仅是该工程维护和管理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资料支撑,而且也是今后工程所在流域或区域规划编制、治理方略制定的历史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相对独立而又与“在用”工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活着的”可移动文化遗产。

作为可移动水利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档案遗产大多为系列遗产,但分散于相应的工程管理单位,至今甚少被视为水利遗产。根据这一特点,开展以水利档案遗产为重点的可移动水利遗产调查,掌握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保存与管理状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等基本情况。

再次,传统河工技术和水事活动,它们是非物质水利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水利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河工技术,如埽工、防洪抢险、堵口和护岸等,它们至今仍在工程实践中使用;一些传统水事活动则是水利管理的延伸,如都江堰放水节、青海湖祭海等活动,通过祈求风调雨顺、河流安澜等仪式,使公众切身了解水和水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节水、爱水和护水等意识。

这部分遗产有些至今仍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其特点,开展以传统河工技术和传统水利活动为重点的非物质水利遗产调查,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特色、保护与传承状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基本情况。

在全面调查、深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水利遗产名录,建立水利遗产资源管理平台,设立水利遗产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更新水利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基本信息,并向社会开放。

开展研究评估,在保护中传承水利遗产

根据调查结果,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水利遗产开展深入研究,总结分析其所蘊含的科学技术、历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景观和文化等价值。在有需求和有条件的地区,水利、考古和文物等部门联合开展水利考古发掘工作。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水利遗产的价值、保护状况与管理状况等,开展对各类水利遗产的评价与等级认定,并分类分级分批向社会公布,为有针对性地保护与利用水利遗产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构建“在用”水利遗产的保护关键技术体系,为水利遗产的维护、修复和恢复等提供技术支撑。统筹实施因年久失修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不同程度损坏的各类水利遗产的修缮或必要的修复,使其及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仍在发挥效益的传统河工技术,采用现代科学语言加以阐释,扩大传承人群,增强其传承活力。

讲好“中国水利故事”,在利用中保护水利遗产

依托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水利遗产,如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和京杭大运河等,构建综合展示科普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遗产本体展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公园、文化线路、博物馆和展示馆等,或开展跨区域的整合联通展示;因地制宜地利用文化活动、宣传网站、多媒体及各类出版物等渠道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地提升水利遗产的展示品质;结合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文化遗产日”等活动,推动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系统阐释与弘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兴水利、除水害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富于创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水利故事”,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水不仅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杭州西湖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因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是最好的例证。针对资源禀赋较好的水利遗产尤其是河道湖泊遗产,可充分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水利工作、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水景观建设,使水利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针对大型线性河道遗产,利用水体、水域岸线及其串联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建设各具风格的水利遗产长廊;针对城区段河道遗产,利用沿线的自然景观,融合当地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城市建筑风貌和发展需求,建设城区水景观;针对乡村段河道遗产,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设法将河流引入附近乡村,加以绿化和美化,实现“以水带村,以水润村,水通村美,水活村灵”或“以河流湖泊为线,连村成片”的治水目标,从而推动水利遗产价值的转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是中国五千年间不断与洪水英勇搏斗、大规模引水灌溉和发展航运的产物,是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和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有力见证。这些工程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厚,有些甚至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独特创造,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防洪治河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技术成就,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防洪治河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牺牲、勇于担当和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保护并传承好这些水利工程遗产,使其可持续发挥作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王英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

猜你喜欢

水利遗产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向水而生
Task 3
遗产怎么分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Tough Nut to Crack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