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2021-09-06江丽
江丽
(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泰安 271000)
脑卒中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多起病急,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其生命健康。据统计,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成人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一种常见后遗症,同时易产生异常运动模式或关节僵硬畸形,严重影响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1]。因此,如何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其致残率、促进其康复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往的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为主,悬吊运动训练由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与世界各国的同行共同开发而成,是一种全新的主动治疗和运动训练方法,可通过强化躯干肌肉、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来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其有效性与可行性备受临床关注[2]。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评价悬吊运动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并且经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2)患者神志清晰、生命体征平稳;(3)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该研究目的,并自愿配合该项研究的实施,已签署知情文书;(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2)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或失语症状;(3)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4)合并严重的消化或循环系统疾病;(5)近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55~78岁、平均(65.89±4.21)岁;病程15~78 d、平均(35.22±5.14)d;偏瘫肢体:左侧25例、右侧17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4例。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54~75岁、平均(65.27±4.25)岁;病程12~76 d、平均(35.02±5.08)d;偏瘫肢体:左侧26例、右侧16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早期先对其四肢肌肉进行按摩,开展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注意按摩力度;待患者神志清醒后指导其进行Bobath技术康复训练;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再开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共训练4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康复训练,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位,操作者使用多点多轴悬吊系统(德国POWERSLING公司,型号:PCF-F200-11-1P领先型,粤械注准20182260440)引导患者行闭链及开链动作,依次完成如下减重状态下的训练:(1)躯干控制训练:仰卧位,患者足底紧贴床面,保持自然屈髋屈膝位;双肩带和弹力绳环绕于双侧肩部,宽悬带和实心绳置于腰背部;患者在治疗师指令下,双手拉健侧方向与实心绳相连的窄悬带,向健侧膝部方向屈曲躯干并旋转,使患侧肩胛骨离开床面;同法再向患侧运动。(2)骨盆倾斜控制训练:膝手位,双侧膝盖置于软垫上,保持双肩、躯干和骨盆在同一水平;双肩带和弹力绳环绕于双侧肩部,腰部予弹力绳和宽悬吊带支持;患者患侧上肢向后上摆动离开床面,同时头向患侧旋转,治疗师观察并口令引导患者注意骨盆运动;同法再向健侧运动。(3)下肢分离强化训练:仰卧位,宽悬带和弹力绳置于腰部,窄悬带和实心绳置于患侧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患者保持腰中立位,屈伸膝同时内收或外展髋关节;健侧卧位,悬吊方式同仰卧位,逐渐增加患侧伸膝角度,做髋屈曲和后伸训练。(4)下肢交替运动:患侧卧位,实心绳和窄悬带置于健侧下肢远端,腰部予弹力绳和宽悬带支持;患者保持腰中立位,患侧下肢向健侧并拢,躯干与双侧下肢保持同一直线,然后回到起始位,交替训练。(1)、(2)训练每个动作末端维持5 s,休息5 s,重复10次,组间休息60 s,交替进行两组训练;(3)、(4)训练5次为1组,每次4组,组间休息30~60 s。悬吊训练使用升降床调节高度,通过调节悬带长度调整患者控制能力,注意避免患者过度疲劳;治疗师应积极引导患者正确完成训练动作。所有训练均每天2次,共训练4周。在开展悬吊运动的同时,指导患者在非平衡状态下站立、行走,提升脊柱、骨盆肌群活动,0.5 h/次,1次/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1)躯干控制能力: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评定两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越佳[4]。(2)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10个评分内容,总分范围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3)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共14项评分内容,包括转移、单腿站立等,最高56分,低于40分可能存在跌倒风险,得分越高表示跌倒风险越小[6]。(4)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包括精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等8个维度,均实行百分制,量表最终得分取各维度均值,评分越高越好[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躯干控制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升高,且研究组TCT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TCT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TCT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研究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干预前 干预后65.46±7.53 66.32±8.69 0.384 0.615 82.41±11.39a 75.63±14.26a 9.861 0.001
2.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I、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升高,且研究组BI、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BI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BB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56.93±10.61 55.81±10.14 0.470 0.639 78.62±12.52a 66.47±11.33a 4.436 0.001 27.63±6.42 27.58±6.38 0.034 0.973 42.85±7.79a 35.02±6.86a 4.650 0.001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的精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以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 时间 精力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生理机能 一般健康状况对照组(n=42)研究组(n=42)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t组间护理前P组间护理前t组间护理后P组间护理后54.25±6.78 68.24±5.77a 54.30±6.82 79.81±5.56a 0.033 0.974 9.246 0.001 63.81±5.47 77.22±4.36a 63.85±5.61 82.14±4.25a 0.033 0.974 5.174 0.001 60.01±5.82 69.98±4.33a 59.83±5.85 74.58±4.26a 0.140 0.889 4.849 0.001 69.44±5.71 75.25±5.22a 69.46±5.80 80.64±5.36a 0.016 0.987 4.613 0.001 58.64±5.41 70.36±5.43a 59.02±5.45 78.31±5.08a 0.345 0.731 6.846 0.001 65.25±5.01 71.54±4.82a 65.30±5.12 78.99±4.53a 0.045 0.964 7.212 0.001 70.04±4.28 75.99±4.30a 69.91±4.32 82.36±4.10a 0.137 0.891 6.865 0.001 60.28±4.21 66.97±4.32a 60.30±4.32 71.25±4.06a 0.021 0.983 4.623 0.001
3 讨 论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造成患者肢体功能的障碍,还会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其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一定的负担[8]。现已知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首选措施,其具有多样化干预内容,以运动、物理、作业等疗法为主[9]。临床研究证实[10],积极实施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肌张力、减轻其偏瘫程度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但因患者个人理解能力和耐受能力不同,故不同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之间也存在差异[11]。
经研究发现[12],躯干控制能力障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可引起平衡功能受损,增加跌倒风险。基于此,悬吊运动训练被提出,其是以激活核心稳定性、提高躯干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方式,借助绳索的悬挂,提供不稳定的支点,通过重力影响达到训练的目的[13]。该研究将悬吊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T、BI、BBS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上述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悬吊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与平衡功能,进而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主要为,悬吊运动通过各种方式反复对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进行刺激,促使其成为新兴奋点,激发患侧肢体的运动,确保两侧肢体的同源性肌肉可以进行对称性运动,进而激活两侧大脑半球的相似神经网络,促使功能重组,不仅能提升脑瘫患者的肌肉控制能力、骨盆稳定性,还能强化骨盆-脊柱周围肌群整体控制能力,有助于日常行为活动的纠正[14]。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SF-36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说明早期运用悬吊技术,患者可以很安全地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提高局部肌肉稳定性与感觉运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提升肌力,同时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促使患者生理和精神均达到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悬吊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