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06于洪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脊髓

于洪芳

(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德州 253000)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神经环路损伤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无力或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同的一种脊髓损伤并发症[1]。神经源性膀胱会造成患者尿路感染、结石及肾积水等,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2]。强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近年来,该院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中积极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以该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程度分级B~D级,且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2)脊髓损伤平面在C5及以下;(3)康复科住院时间≥8周;(4)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者;(2)双肾或输尿管结石者;(3)心肾功能异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4.97+12.17)岁;男33例,女16例;脊髓损伤程度:B级16例,C级18例,D级16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5.98+11.43)岁;男32例,女17例;脊髓损伤程度:B级14例,C级19例,D级15例。两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无需大量输液以后,给予间隙性导尿。两次导尿间自行排尿≤100 mL、残余尿量≥300 mL者,每4~6小时导尿1次;两次导尿间自行排尿在100~200 mL、残余尿量<300 mL者,每8小时导尿1次[4]。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护理内容如下:常规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说明康复训练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并了解患者心理诉求,予以心理干预,最大程度获得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5]。在取得患者信任后,按照常规流程予以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合理摆放体位、及时翻身,并指导其进行主被动活动以预防关节挛缩,例如四肢肌肉训练、呼吸肌训练、腹肌训练、坐起及站立训练等。定时予以膀胱功能训练,嘱患者尽量自行排尿,传授自主排尿技巧及意念排尿方法等[6]。持续护理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护理。(1)功能性电刺激:使用中频干扰电疗仪(HB-ZP1型,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42260449),于膀胱区、骶髓神经区放置电极,设置频率为4 KHz,波形为方波,输出电流为25~50 mA,20 min/次,2次/d[7]。(2)针刺、多功能艾灸仪治疗:使用针灸针(江苏三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00307,规格:0.25×25 mm)针刺夹脊穴、秩边、曲骨、关元、中极、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根据病情选择穴位及进针深度,年轻者多用泻法,年老体弱者多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留针30 min,1次/d;使用多功能艾灸仪[DAJ-10型,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黑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043号],将艾灸垫置于膀胱区,选择脊髓通电模式,温度调至45℃,通电30 min。在间歇性导尿前开展该治疗[8]。治疗后,诱导患者自主排尿。待患者自主排尿后,视情况决定间隙性导尿频率。持续护理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导尿间隔时间。自行排尿次数根据护理记录单统计而得,残余尿量于患者自行排尿后,使用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装置[ARIETTA 70,日立医疗(广州)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3232704]测量。膀胱容量测量:患者有排尿感时取平卧位,导尿排光膀胱后测量排出尿量。同时,根据导尿间隔时间,记录干预前后导尿间隔时间≤8 h、>8 h和无需导尿例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均较各组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较(±s)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自行排尿次数(次/d)干预前 干预后残余尿量(m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0.68±0.35 0.70±0.34 3.03±1.25*1.42±0.69*340.6±82.5 337.8±83.7 154.9±63.1*256.0±72.4*0.186 0.775 5.791 0.000 0.252 0.719 9.167 0.000膀胱容量(mL)干预前 干预后340.2±97.5 343.8±94.7 448.2±63.6*391.2±81.8*0.316 0.688 6.462 0.000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导尿间隔时间比较

两组干预前导尿间隔时间≤8 h与>8 h患者比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导尿间隔时间≤8 h患者比例较各组干预前明显下降,>8 h患者比例较各组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尿间隔时间≤8 h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8 h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导尿间隔时间比较[n(%)]

3 讨 论

尽快恢复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的核心原则。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膀胱括约肌控制力,并且强化排尿反应,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9]。但是,在临床中,常规康复训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膀胱功能,但是恢复效果与患者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影响了其医疗体验,而且也不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康复训练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患者功能性电刺激和针刺、多功能艾灸仪治疗,能够直接刺激膀胱区,强化骶神经区低位中枢神经反射,并且降低逼尿肌的过度活动,防止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与反射亢进,增加膀胱容量。另外,针刺、多功能艾灸仪治疗还能够实现对盆底肌的锻炼,帮助患者更好地克服膀胱功能障碍[10]。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导尿间隔时间均较各组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无论是常规康复护理还是综合康复护理均起到了改善膀胱功能的效果。但是,观察组干预后的自行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分别为(3.03±1.25)次/d、(154.9±63.1)mL、(448.2±63.6)mL,且干预后导尿间隔时间>8 h患者比例为71.43%,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综合康复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该文研究结论与刘金凤[11]、庞灵等[12]的报道一致。刘金凤[11]认为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快地实现患者膀胱功能独立,并且减少治疗和康复期间的并发症。同时,综合康复训练还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从而形成更协调的生理、心理关系。庞灵等[12]则认为综合康复训练实现了常规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康复措施的协同,不仅可以改善括约肌、逼尿肌等功能,还可以改善盆底功能,从而为膀胱功能的改善奠定了更好的生理基础。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