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1-09-06陈琳琳杨映红郑宇辉姚梅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性胰腺病理

陈琳琳,杨映红,郑宇辉,姚梅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1],WHO(2019)将其归类为胰腺低度恶性肿瘤。目前对于胰腺SPN的认识尚薄弱,其组织学起源、发病机制等关键问题尚未解决[2]。虽然该病也发生在中老年,但主要好发于青年女性[3],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两组人群的临床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本文收集43例胰腺SPN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组胰腺SPN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06年8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SPN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少年组(≤30岁)和中老年组(>30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学特征。所有病例均由2位高年资病理诊断医师重新阅片,详细记录每例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是否存在坏死、钙化、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以及瘤细胞核多形性、神经侵犯(定义为瘤组织直接浸润神经束或完全紧密包绕神经束)、血管内瘤栓(定义为瘤体外的脉管内出现肿瘤栓子)、胰腺内外浸润性生长等情况。

2 结果

43例胰腺SPN中,青少年组24例,平均年龄(22.5±5.6)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中老年组19例,平均年龄(41.6±9.6)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13例;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1,P=0.250)。青少年组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6例,位于体尾部18例;中老年组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8例,位于体尾部11例;两组肿瘤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P=0.234)。11例患者合并CA19-9水平升高,青少年组9例,中老年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3,P=0.044)。青少年组肿瘤最大径平均(7.33±3.31) cm,中老年组(5.58±2.9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青少年组出现病理侵袭性表现20例,中老年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Ki-67增殖指数≥4%青少年组5例,中老年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63,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胰腺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3 讨论

胰腺S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0.2%~2.7%[4],1959年该病由Frantz首先报道并描述为“胰腺乳头状瘤”。既往胰腺SPN有不同的名称,如囊实性肿瘤、囊实性腺泡肿瘤、囊实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Frantz瘤等。WHO(1996)将其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2010年将其归为胰腺低度恶性肿瘤,2019年又增加了SPN伴高级别癌亚型。胰腺SPN是描述组织学特征的命名,其并非来源于胰腺组织,目前SPN的确切组织学起源尚不清楚[5]。Kosmahl等[6]研究发现SPN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类型与卵巢表面的某些细胞相似,且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嵴-卵巢原基细胞附着于胰腺原基,故推测其可能来源于生殖嵴。

本组病例青少年组和中老年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女性患者为主,胰腺SPN好发于年轻女性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存在密切关联。Yeh等[7]比较了SPN和其他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导管腺癌中ER、PR、三叶因子1和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发现PR在SPN中表达升高。有学者指出SPN虽然与女性性激素有关,但激素可能只在其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不在其起源中起作用[8]。已有研究报道发现胰腺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比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约大10岁,通常多处于临床进展期或已发生转移,更易出现神经侵犯和浸润性生长[3]。但不同年龄组SPN的临床病理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

青少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肿瘤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胰体尾部为好发部位。相比中老年组,青少年组CA19-9水平高、肿瘤直径大,可能提示不良的预后。CA19-9是一种黏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近期有报道指出[9],CA19-9不单纯作为胰腺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也对胰腺肿瘤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胰腺SPN的肿瘤直径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关。直径≤5 cm的SPN患者的预后优于直径>5 cm的SPN患者,特别是在无瘤生存方面,肿瘤直径越大,其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风险越大[10]。

本组病例分析显示,青少年组比中老年组具有更多的侵袭性表现。根据WHO组织学标准,SPN侵袭性的表现包括瘤细胞核的多形性、神经侵犯、血管内瘤栓以及胰腺内、胰周浸润,这些表现与SPN的术后复发或转移存在一定联系。SPN作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复发率约为2%。Yang等[11]回顾26项研究纳入的163例患者,发现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位置、分化程度等与SPN术后复发无明确关系,血管侵犯、膜周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和Ki-67增殖指数≥4%与SPN复发有关。有学者[12-13]发现SPN胰外侵犯、脉管瘤栓形成和Ki-67增殖指数≥4%,对于预测SPN复发或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版)》指出[14],具有周围神经或血管浸润以及周围胰腺实质浸润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建议每年进行1次CT/MRI影像学检查,并终生随访。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组胰腺SPN的临床病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青少年组具有更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和较高的复发风险,对于青少年组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

猜你喜欢

实性胰腺病理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价值
胰腺微创手术中胰腺残端处理
不同检查方式对胰腺损伤的诊疗价值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胰腺超声检查
提高CAXA制造工程师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