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英译《静夜思》“四重奏”

2021-09-06张雪莹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静夜原诗许渊冲

张雪莹

我国诗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经久不衰,其文字简练、音律和谐,同时富有深刻的人生真理和处世哲学。因此,古诗的译介在我国颇受重视,然而古诗的翻译不光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音律和意境之美的表达。许渊冲先生从翻译实践中探索出译诗的理论,即“三美”原则,强调了古诗翻译“意、音、形”三个方面的再现。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先生在四个时期的《静夜思》英译本,探究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大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翻译事业生涯中,翻译了包括中文、英文和法文在内的六十余部作品,是亚洲第一个获得“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他针对诗歌提出的 “三美论”得益于鲁迅针对文字学提出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二、《静夜思》文本分析

《静夜思》这首诗的英译本有近60种。有许多学者以本诗为例将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而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在不同时期翻译的四个译本进行研究,各译文对比如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一: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1984: 35)

译文二: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1995: 53)

译文三:

Thoughts on a Silent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Eyes raise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Head bent,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2007: 36)

译文四: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

(许渊冲,2012: 159)

(一)《静夜思》译文对比分析

《静夜思》出自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手,他运用比兴的手法创作出大量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这首诗呈现出一幅秋夜明月图,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将诗人内心的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细腻地表达了身处异乡之人望月思故乡的离愁。虽然全诗只有四句,但是韵味无穷。

1.意美再现

“意美”即在翻译时再现原诗的内容美,尽可能展现原诗的意境。这首诗通过月亮寄托思乡之情。首先,从题目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译者在追求“意美”所做的努力。译文一和译文二都用“A Tranquil Night”作为题目,无法表达原诗思乡之情的中心思想,而译文三和译文四中增加Thoughts一词,不仅符合本诗的主题,而且没有直接点破本诗的主题,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翻译,译文一译为“Abed,I see a silver light”“Abed”指“在床上”,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sliver”只从颜色上对月亮进行了描写,没有表达出月亮在这里对环境渲染起到的作用。其他三个译本译为“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pool”一词将明月和水联系到一起,水的平静和清澈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月亮的皎洁和夜晚的宁静,营造出了宁静的月夜,这样的环境容易让人产生思绪,为下文望月思想埋下伏笔。“—”这一符号的运用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符合中国的审美标准,如同绘画中的留白。第二句“疑是地上霜”的“疑”形象地刻画出诗人睡梦迷离的状态,“霜”字突出了月色皎洁和寒冷天气,映射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和凄凉。译文一用陈述句翻译,没有表达出诗人“疑惑”的强烈。译文三、四开头增加了语气词“O”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情感表达习惯。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望”与上文“疑”相互照应,展现诗人已从睡梦中醒来。译文一、译文二和译文四都译为“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文三为“Eyes raised,I see the moon so bright”,相比“Looking up”,“Eyes raised”缺少了向天空仰望的意思,这里仰望夜空更加符合意境。“see”一词也没有“find”所表达的“豁然开朗”之意,无法与前文“疑”形成呼应。此外“so”修饰“bright”,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了月色上,而本句的重点在于抬头仰望,进而引发了思乡之情。第四句“低头思故乡”中“思”点明了本诗的主旨,将全诗推向高潮。四个译本都用了“drowned”一词,再一次将愁绪和水联系到一起,与前文“pool”呼应,同时再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音美再现

3.形美再现

“形美”则是对诗形式特征的要求,例如字数、长度、对仗等。中国古诗词的特征就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许渊冲在翻译这首五言绝句的时候也尽可能与原诗在形式上保持相同。译诗和原诗在行数和字数上要尽量保持一致 ,尽可能保持每一句的音节都是8个。译文一中第二句“it’s”的缩写让该句的音节为7个,与上下句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译文二中第二句将“霜”译为“hoarfrost”,相比其他版本的“frost”增加了一个音节,使得这句的音节与其他句相同。译文三、四的第二句增加了语气词“O”,不仅使音节相同,还增加了情感的表达。译文三中第三句和其他版本不同,译者改变用词,为了使上下文对仗工整,但是这种译法为了保留形式而损坏了原诗的意境,所以在2012年的版本中译者又一次重译。虽然在其他三个版本中“Looking up”和“Bowing”并不对称,但是保留了原文的意境美,而且也构成了8个音节的句子。

(二)总结

以上四个译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译文四更加符合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三美”原则的追求。四个版本的演变始终遵循“意美、音美、形美”的准则,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要辩证统一地研究。相比较,“音美”和“形美”的再现比较容易,而“意美”的再现需要考虑到用词、文化、语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许渊冲认为,三美不可兼得,译者要尽可能追求意美和音美,形美次之。此外,从四个版本的译文对比分析中,可以窥见译者对诗歌翻译谨慎的态度。许渊冲先生在《谈重译》译文中表达了自己对“重译”的看法,重译应该升华原译,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要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许渊冲认为重译自己或他人的译作,都要尽可能高于旧译。这四个版本的译文,从用词的推敲到“三美”原则的应用都体现了许渊冲先生对译作臻于完美的追求。

三、 结语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对我国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意、音、形”是中国古诗词的灵魂,是再现诗词之美的准则。但是翻译免不了对原文的损失,诗歌翻译更是如此,因此许渊冲先生将意美放在第一位,音美放在第二位,形美放在第三位,为译者提供了有实践意义的翻译准则。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大门,我国的古典诗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将我国的古诗词译介出去,是弘扬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桥梁。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像许渊冲先生一般,时刻保持科学谨慎的治学态度,让中国的“好”声音被全世界听到。

猜你喜欢

静夜原诗许渊冲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静夜思乡情意浓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蝶恋花·静夜思
改诗为文三步走
钱锦杨??《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