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裁山剪水本道心

2021-09-06方建光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画境题跋笔墨

方建光

《昌平碓臼峪》 周鸿舜/作

十余年前的某日,友人持一卷太行写生作品嘱我题跋。此卷有十余米,徐徐打开,但见用笔生辣、点线纷披,苍茫之气令心头为之一震!观其款识,是松林周鸿舜。顿觉疑惑:此人僻居小镇,画作如何会有不同寻常的兴味?这次为之题跋应是鸿舜兄的山水画给我的最初印象了。后来,得有机缘与兄相识,进而成为知交,游历写生,时相过从。故能听其酒间论道,观其腕底波澜,了解日多,曾经的疑惑早已烟消云逝,且益加坚信,鸿舜兄的画境绝不止于此!

我的这种坚信源于他对画艺执着的上下求索和对山水画笔墨内涵的深刻解读。

鸿舜兄经历穷困之境,然终能师古师今师造化而渐入佳境。学画之初,家徒四壁,一册《陆俨少山水画刍议》算是启蒙了,有限的资料让他专注于龚贤、石涛、黄宾虹几家之间心摹手追,并以此初立规模。蛰居临清松林,虽有同乡同道的切磋砥砺,然终不如见道者的当头棒喝。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寻访画坛名宿黄胄先生,得其点拨。旋又从师于张志民、胡应康等名家,恭听指摘,获益良多。并践行“外师造化”的古训,负笈远游,探蜀中山川之清幽,历太行丘壑之壮美,至野店山村、竹篱茅舍一一为之写生。我后来见过鸿舜兄早年的多幅写生画稿,虽略显稚拙,但取舍合宜,自有一股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近年写生则时有佳作,笔少意夥,得苍润清新之境。有江山之助,鸿舜兄于创作便能裁山剪水、涉笔成趣。此即厚积薄发之效,也是我看好他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是基于鸿舜兄对中国画画理的认知与解读。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即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不但文学的道理源于古老的道家哲学,中国画笔墨的内涵与规律也莫不发端于此。因此,一管柔毫与水墨交融在宣纸上不但可以图写物象,更可以传达阴阳互生、动静相成的艺术辩证法。而中国画传统中对“写意精神”的高扬也无非表明了离开笔墨之“道”的绘画,转似转远,甚至不入品评。鸿舜兄无疑是深谙此中真意的。他自早年即开始对道家文化进行研习,当其倏然落笔之际,俨然已化为点线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以及构图的虚实开合。这种从用笔到图式皆本于“道”的作画理念与方式,是鸿舜兄不同于一般山水画家的特质,所作虽未必尽善尽美,但却能直指山水画笔墨规律的核心。对于他来说,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笔墨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文化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了。事实上,鸿舜兄也极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近几年常说的一句话是“贫道半百学少年”,并非学少年之年轻气盛、年少轻狂,而是放下故我,如少年般好学而不拘一格。是故,他于2013年又北上京华,入程大利先生门下继续研修山水画。蒙程先生亲授,耳濡目染,深究画理,凡两年。此间写生临古、悟道求真,笔下则删繁就简,去芜杂,尚清脱,渐得松秀简古之意趣。究之于“半百少年”,诚亦难哉!

鸿舜兄正当盛年,如今画境的高度也只是其漫长艺术生涯中新的起点。中国画是大器晚成的艺术,有志者须尽毕生之力“与古人争一地位”(林散之语)。作为兄弟,唯愿其坚守信念,读书行路,修身养性,以人的境界来提升画的境界,为我们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终南山居》 周鸿舜/作

猜你喜欢

画境题跋笔墨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诗情画意的创想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游于闽西山水间,居于咫尺画卷中
莫言小说的绘画性
梁启超藏书题跋述略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