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1-09-05潘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大学生

摘  要:社会公德是人们对合理性道德的集体认同,公德教育则为一种被正义、善意和道德情感所统摄的理性活动。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多局限于理论层面、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在量上存在不足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公德教育缺少践行平台、大学生在公德教育中缺乏主体意识、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等。因此高校公德教育需要赋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建设、大学生公德教育主体意识培育、思政课的公德教育作用发挥、大学生公德教育环境优化等方面积极作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中国公民。

关键词:公德教育;大学生;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108-04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德观将影响到未来国民整体道德素养与国家形象。大学生公德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公德内容进行阐释、引导、实践与监督,让大学生对历史、现状和未来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重要性认知和教育认可度处于比较理想的狀态,从个体认知和群体认知到高校公德教育的必要性,均表现出积极的、有益于社会公德建构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大学生认知教育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是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既是公德教育的客体,也是公德宣传的重要主体;高校公德教育以思政理论课为主要载体;理论宣传是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网络信息时代芜杂的社会关系、娱乐方式和不良风气,也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并由此引发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何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公德的价值,即公德如何内化为个人的“德性”修养,从而塑造有益于社会的公德意识和信念,并能够在学习中转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本研究认为“还需要在践行平台建设、教育约束机制、联动机制、大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努力解决问题”[1]。本文以此为基础,从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需要出发,分析公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公德教育多局限于理论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公德教育与践行的实施者,其主体作用显而易见。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公德教育,增设了公德课程或内容,但是公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理论层面。而且在新时代文化多元的背景下,高校公德教育没有针对社会新现象去因势施教、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高校公德教育缺少践行平台和直观的教育,没有将公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以致学生对公德教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出现公德认知与公德践行相脱节的现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公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制度文化及其道德建设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公德教育如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质量如何考察与评价,师生公德行为又如何监督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实效性。并非否定公德教育在理论层面的努力,而是强调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中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德化”活动,所以大学生公德教育既能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能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关注并努力实现的目标。从高校整体发展来说,虽然专业教育所需的制度文化及其执行能够满足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但现阶段还无法将公德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以某种形式规范下来,也因此无法规定公德教育的践行方式、途径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大学生公德教育就不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项目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整体序列之中。

(二)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与高校作为公德教育实施者的主体地位相对应,大学生是高校公德教育的学习者与接受者,在理论学习阶段,难免存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不过,这种理论不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理性认知,而是为社会和他人担负责任的德性认知。因此高校更多的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实践,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内涵和现实价值,促使他们将公德意识转化为公德行为。显然,这样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需要大学生认真学习与道德德性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并主动进行公德教育的信息宣传,目的在于树立既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社会与自然的理想人格。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恰恰是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方式、途径、机制的问题,也有教育者自身德性和责任心的问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导致人们重物质利益而轻自身德行修养,高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挑战。

(三)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不足

现阶段,大学生公德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研究通过与以上五门课程负责老师的访谈发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思政课以期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但是却没有提升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目标设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有单独章节的“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课程内容,包括了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向道德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风尚等内容,其余四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定上未体现大学生公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缺少公德践行环节及内容。马克思将“事物、现实、感性”都“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而作为一种力量,实践就不只是表现为人的“执行力”,还包括将思想、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活动的力量,这种“转化力”本质上就是思想与思维的力量。高校公德教育需要注重的就是培养有能力理解他人并主动承担责任的大学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德性教育水平。但是当下的公德教育,在内容上不足、在践行上缺失,在理论层面也没有落细落实。

二、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公德教育缺少践行平台建设

历史经验也已证明,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知识与德行统一的“人”,因此苏格拉底说教育就是“唤醒”。由此看来,大学生公德教育践行平台的体系化建设至少要包括高校公德教育课程模块、师生角色定位与互动、青年志愿者实践等联动平台。但是,在教育功利化面前,教育呈现出片面性、短视性及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这是社会功利化蔓延到教育系统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以至于“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异化了教育过程,催生了超负荷教育,引发了教育焦虑”[3]。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公德教育平台体系的建设,结果就是重理论与形式而轻实效。高校一方面无法顺利建构与公德教育践行相关的践行平台,另一方面稀释、弱化了国家层面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不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由于缺少整体而系统的教学规划,思政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没有落实,造成包括公德教育在内的一系列德育课程与活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况,不利于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及践行平台的建设;高校虽然也有评奖评优、入团推荐、入党推荐等多项与德育考评相挂钩的工作内容,但多流于形式,弱化了公德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在公德教育中缺乏主体意识

马克思对主体的定义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有认识和实践的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现实的人。”[4]主體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客体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存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因。当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没有主见,表现为随遇而安,不能实现个体自觉良好的发展。在学习之前,不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不强,缺少能动的学习态度,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无法同老师进行内容上的探讨,不能将学习的公德内容很好地实质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追论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

二是教育者作为主体的外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环境,把学生作为发展主体和价值主体。现实情况中,教育者是权威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客体,教师“灌输”、学生“接收”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公德教育地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

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从现阶段教育过程的可持续角度进行建构。综合许多教育研究者和本文所涉及的调研结果,当下高校公德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课程内容与评价机制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大学生公德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角度看,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但思想政治与道德类教育课程内容及其标准仍然缺少系统性、规划性。高校思政课都有涉及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内容,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制定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公德教育课程内容并建构相应的评价标准,应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的任务。

第二个层面,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成效缺乏评价和督导机制。由于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学校教育竞技化,政府管理指标化,政府、高等学校、企业选用人才标配化,学校间人才流动‘消费化’”[3],加之对如何落实公德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无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激励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缺乏有效而系统的考核方式。通过卷面考试来评价人的道德品性,只能了解每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无法评价个人本身的道德素养,缺少考评的指导机制。由此看出,没有系统性的评价与督导机制,高校公德德育的成效性将得不到保障。

三、结语

本文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罗列问题并尝试进行了原因分析。但是,如何开展符合新时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大学生公德教育,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的提升又怎样为高校公德教育带来良性的秩序,却是需要继续思考的课题。对照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第一,丰富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在公德教育内容上,《新纲要》有两个重要内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的8项养成任务。第二,培育大学生在公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是现代教育变革的艰巨任务、是转变教学关系的根本所在。德育是学习主体对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学生道德内化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这种趋势,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在实践平台、公德宣传和优良校风等方面应予以积极回应。第三,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公德教育作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6] 第四,优化大学生公德教育环境。高校内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只是公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成效还有赖于优化高校、网络(或社区)和社会舆论环境,也就是要从相对整体的社会角度共同优化大学生公德教育。高校公德教育水平与成效,是国家治理体系——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文明治理——能否得以有效呈现的关键。面对中国各个领域的社会公德问题时,治理能力无疑是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潘艳. 大学生公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大学,2021(01):119-12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3] 崔保师,邓友超,等.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 教育研究,2020(08):4-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5]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23.

[6] 人民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8).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228/c1053-29111489.html.

(荐稿人:曹汝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究数字化自动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