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05郁冬梅
摘 要:识字作为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对于当下小学识字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可识字,识字有趣味。当下小学识字教学中应用“生活教育”理念存在着理解偏差、欠缺素材、评价方式僵化等问题,需要从加深理论学习、巧用生活化手段、完善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提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识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27
一、小学识字教学应用“生活教育”理念的意义
1.方法论层面:将识字与生活场景结合,提升课堂效率,唤起学生积极性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法上来讲,识字的重复性和枯燥性并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接纳和吸收汉字,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汉字共同呈现出来,有助于打破学生的畏惧心理,唤起他们对识字的积极性。
2.本体论层面:汉字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是识字教学的本质要求
更进一步讲,汉字本身不仅是“印刷品”,本身就指向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因此,识字可以说是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的重要门径。较为单一的填鸭式的识字教育,最终的结果只是让学生记住了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无法形成对汉字与真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教育”,还原汉字所在的真实场景,可以说是识字教育的本质要求。
因此,教师有必要审视当下小学识字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理念的应用和问题,总结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识字教学实践。
二、小学识字教学应用“生活教育”理念面临的问题
1.教师对在识字教学中应用“生活教育”理念的理解不足
当下在教育改革中,生活教育已经蔚然成风,因此,就笔者在日常教学和调查中所接触到的教师,大多对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停留在浅表层,理解较为片面。
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误区,虽然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课堂效果很“热闹”,但没有回归到教学目标,导致识字教学实际上被弱化了,反而没有发挥生活教育的本意和优势。
2.小学识字教学中使用“生活教育”理念的素材欠缺
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素材,强调对汉字生字的含义、拼音和笔画等元素的识别和记忆。当然这种识记是必须要达到的课程目标,但以这些看起来较为枯燥的内容作为基础教学内容,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中,“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这一理念已经得到确认,但面对小学识字教学,教师们往往认为教材具有权威性,而其他素材“不规范”“不权威”“不好用”,因此“不需要花时间去整理和采用”。这就导致识字过程变成了对“汉字符号”的生硬灌输,而不是对汉字背后的生活本源的挖掘和传导,剥夺了学生识字本应获得的成就感和乐趣。
3.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僵化,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汉字的能力
生字掌握数量、听写的准确程度等,是目前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教师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判断学生“对”或“错”,这会导致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手段,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为目标。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了汉字识记的结果,而没有强调学生的真实应用能力,最终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会写不会用,并未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一旦面临写作等场景,学生依然无法灵活使用已经识记的汉字,这正是由于识字教学的评价方式脱离了实际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升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
1.提升教师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汉字并非停留于书面的符号,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产物,脱离生活开展识字教学是缘木求鱼。其次,教师应该理解,生活环境是每一个识别汉字、理解汉字、使用汉字的根本环境,识字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最终也必须回归生活。第三,教师还应该理解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但非“主体”,最终使用知识的是学生,必须要站在学生使用汉字的立场,制定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建设开放的生活教育策略,才能让学生真正贴近汉字、理解汉字,深入体会到汉字的魅力。
2.贴近生活场景,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面对大量汉字,重复记忆虽然必不可少,但如果只是依靠这种被动、灌输的形式,尤其面对低年级、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学生,效果不彰。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识字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在操场上》这篇识字课文的讲解中,笔者通过PPT、动画等形式,演示操场上的各种活动场景,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忆在操场中的运动类型,同步进行画面和汉字展示,进一步加以认读。又如,笔者在讲解到包括食品、饮料等方面的汉字时,结合学校附近的超市照片、县城商场中的门店招牌等,展示其中的物品和相关汉字,提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识字场景,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3.利用生活技巧,提升学生识字有效性
小学生虽然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住复杂的汉字,但他们对形象的捕捉能力较好,对于较为复杂的汉字,在教学中,通过字谜的形式进行讲解,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内涵,也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且增加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例如“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通过这则谜语来学习“秋”字,生动有趣,且非常巧妙地提出了秋、凉风、收获等意向的关联。而当学习到“青”这个字,通过“言来相互感动,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这则谜语,分别点出了“请”“情”“晴”“清”四个相关汉字,同时讲出了偏旁部首的重要性。
4.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识字主动性
在识字教育中,回归学生主体,则需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活动,营造“游戏”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低年级同学对彼此都较为好奇,这就是一种可以用来创造课堂活动、激发识字主动性的契机。笔者曾经尝试过让学生适当掌握课堂,请学生念点名册、发作业本,以及解释自己的姓和名字的含义。通过这种形式,班级内的同学都快速认识了大量姓名中的汉字,并交到了朋友。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认识了相当多数量的汉字,则可以通过读故事、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激发识字的兴趣。对五、六年级的同学,笔者则尝试将“小先生制”引入课堂。学生对教师都较为尊崇,“成为教师”是对学生的一种莫大愿望。“小先生制”正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对这一学生心理的巧妙把握。让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中,介绍自己生活中认识到的趣味汉字,能够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识字体验感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核。拓展教学空间,将汉字与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无处不汉字,在体验中识记汉字。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从教室拓展到学校,从校门、教学楼、操场、琴房、计算机机房等多个教学空间中识记汉字。其次,学生识字并非只在学校、课堂中发生,社会上充满了可以领略汉字风采的机会。
6.优化教学评价,建立生活化评价体系,强调学以致用
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而当下识字教学的评价内容以测试、听写等方式为主,依然在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并没有全面落实这一要求。
总之,教师应该思考学生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场景,从这些场景出发,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恰当选择评价方式,在具体场景中检验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使用水平。這既能够科学地检测出学生对汉字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对学生使用汉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宋雅文《盘活识字路——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华夏教师》2017年第1期。
(郁冬梅,女,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