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的碑刻传拓技法与碑刻文物保护技术探析

2021-09-05苏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碑刻技术

【摘要】传拓是记录石碑、石刻上的文字或图案的主要技法类型,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珍贵艺术遗产;灵活使用碑刻传拓技法,能减小传拓过程对文物本体的伤害,实现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本文在阐述碑刻传拓技法在碑刻文物保护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就碑刻传拓技法的应用形式展开分析,并基于碑刻文物保护视角,分析当前碑刻文物保护现状和保护技术类型。期望能实现传拓技法与碑刻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结合,继而实现传拓技法的传承与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碑刻;传拓技法;文物保護;技术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78-03

【本文著录格式】苏慧.我国的碑刻传拓技法与碑刻文物保护技术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78-180.

作为记录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碑刻不仅具有较为突出的文法和书法艺术价值,而且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全国范围内的碑刻文物留存量较大,这些文物表明平整,刻碑上具有内容丰富的文字或图案,其为现代人们的学习、研究和观摩提供了有效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碑刻分布于全国各地,人们很难一一的去实地考察,故而采用传拓的方式获取拓片,并影印成册可为人们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长期以来,多数碑刻处于露天环境,这使在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碑刻文物的风化损坏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此,在使用传拓技法获取碑刻文物内容并学习的同时,树立“有效保护,兼顾展示”意识,然后注重保护技术的应用,实现碑刻文物的高效保护和传承。

一、碑刻传拓技法在碑刻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传拓本质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获得的一种传统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传拓在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金石文字及图像纹饰的复制保护中,传拓技法的应用极为广泛。规范使用传拓技法,对碑刻中记载的文字、图案进行分析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这些文字、图案本身的艺术美感,而且能追溯、了解碑刻所蕴含的历史事件,故而具有极强的历史、艺术、宗教及科学价值。

碑刻文物保护中,传拓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在我国,碑刻的历史极为悠久,这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保留下来的碑刻文物数量众多。不论是魏碑、唐代刻石,或者是明清书法丛帖及墓志铭,碑刻本身均彰显着各个时期的历史人文特点。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些碑刻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问题,基于此,有必要进行碑刻文物的保护。

现阶段,虽然照相影印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但在碑刻文物或一些古代器皿保护处理中,现代影印技术仍然不能充分的显示这些碑刻、器皿上的铭文或花纹层次。与现代影印技术所不同的是,采用传拓技法进行碑刻铭文或花纹处理,能获得黑白分明的拓片,这不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碑刻清晰图文的本来面貌,而且实现了碑刻细微之处花纹样式的准确表现。可见传拓技法的应用对碑刻文物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传承与发展传拓技法是开展碑刻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在需要[1]。

二、我国的碑刻传拓技法的基本应用类型

(一)干拓

干拓是碑刻传拓技法应用的基本形式,其又可分为摩拓、描拓两种形态。其中,摩拓要求碑刻实物上面的文字、图案具有凹凸清晰的纹路,这样在碑刻上覆盖一张厚度和光滑度适宜的纸张,然后通过铅笔、炭笔、蜡笔等材料,就可以将碑刻上的图文拓下。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拓笔材料时,要求这些材料为软性。使用描拓时,碑刻实物表面的花纹或文字是平整的,且拓纸选择中,要求所选择纸张具有良好的韧性,而且透明性良好,然后通过描画即可获得碑刻上的图文。

(二)湿拓法

朱拓、墨拓法均属于湿拓法的范畴。就朱拓法而言,其先需要在小碗内浸泡朱砂粉,所用液体为温水,待朱砂粉化开后就可以使用;经朱拓法获得的拓文会带有朱色高贵、华美和喜庆的特质。通常,针对精美的砖、瓦等小件器物,使用朱砂传拓技法较多,并且其拓出的效果相对较优。当遇到较大的碑刻时,为表示吉利,初次拓碑采用朱砂拓方式。另外,墓志铭石刻的初拓也采用朱拓,以此来表达对墓主人的尊重和敬畏。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时,朱砂拓的用料极为讲究,尤其是在一些贡品中,需要在朱砂中加入较多名贵的香料,这样当打开拓片时,会给人一种满堂生香、红光普照的感觉。譬如唐代朱砂拓本《圣教序》就记载道“朱色鲜艳,香气袭人,自首迄尾,丝毫无缺”。

墨拓法而本身带有庄重、内敛的特质,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在大块碑刻传拓中,墨拓法类型较多,除“乌金拓”法外,“蝉翼拓”“立体拓”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拓印形式[2]。

1.乌金拓

作为传拓技法中的重要拓法,乌金拓的拓片具有黑白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有人形容乌金拓的拓片表面自带一种“宝光”,在阳光照耀下,拓片通体油黑如乌鸦的羽翼。《语石》《精拓二则》中有对乌金拓的记载,文中写到乌金拓是采用白宣纸蘸浓墨拓之,在再砑使光后拓片颜色黑色如漆、光可鉴人。作为精拓法中的常用技法,乌金拓传拓成功的关键在于纸、用墨和拓技的使用。就拓纸而言,要求用于乌金拓的纸张洁白平整,同时纸张薄厚均匀、纤维较长,以宣纸为主。用墨选择中,采用乌光浓黑的油烟墨,墨色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在油烟墨使用中,应确保达到字口清晰、润泽匀称的效果,同时应保证宣纸不皴不裂。拓技控制中,应重点关注上墨时间和墨扑干湿情况的把控,在对第一遍传拓时,要求扑墨均匀,这样能将拓纸的纹理盖住,当首次拓墨基本干透后,进行第二次传拓。第三次扑墨是乌金拓起亮的关键,本次扑墨中要求具备一个擦带的细节,并且在该细节操作中,应注意字口的传拓满足整体传拓要求。

2.蝉翼拓

蝉翼拓在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器物中的应用较多,其传拓效果墨色淡匀、形如蝉翼。叶昌炽在《语石》中讲到“蝉翼拓又称蝉衣拓,其主要是以薄纸、淡墨进行轻拓,拓片如淡云笼月,精神气韵皆在有无之间”[3]。一般情况下,蝉翼拓在碑刻中的应用较少,多用在小字帖石和小巧的器物上。在传拓过程,蝉翼拓技法的使用应注意以下要点:其一,在拓纸选择中,要求拓纸薄厚适中,且纹理细腻,相对较厚的拓纸,纤薄的拓纸更加适宜。其二,在蝉翼拓用墨选择中,以往多采用墨锭研墨,要求做到研墨要浓,用墨要淡。并且从传拓效果来看,蝉翼拓在墨色如蝉翼的同时,用墨还应浸入纸脉,凸显淡却均匀、淡如罗纱的效果。这样能确保拓纸上没有扑墨痕迹,保证帘纹条例分明。其三,在传拓技法使用中,应避免扑墨面上有污渍,同时应避免扑墨过程中的用墨量过多。

3.立体拓

立体拓的操作工序较为繁杂,对准确的要求较高,在完成立体拓后,拓片与实物无较大差异。从传拓过程来看,立体拓不仅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且讲究虚实并用,拓片精美程度较高。现阶段,立体拓在收藏家为自己所藏青铜器珍品做拓片之时应用较多;一般情况下,石青、赭石、藤黄可作为立体拓的颜色。近年来,化学颜料在立体拓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4.全形拓

在以往传拓中,青铜器等物件多采用全形拓方式。该传拓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做法,分别为分纸拓、整纸拓和翻刻拓。据记载,全形拓最早起源于清代马起凤拓制彝器全形;金石學家陈介祺创制了“陈氏分纸拓”法,实现了全形拓的系统发展。到清朝末期,受西方绘画影响,全形拓逐渐成熟。从全形拓作品来看,其不仅具有透视准确、明暗深浅层次感强的特点,而且光线也十分自然。

在碑刻文物保护中,结合碑刻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些传拓技巧,并灵活、规范控制传拓工艺,可为碑刻文物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三、碑刻文物的保护现状及破损机理

(一)碑刻文物的保护现状

碑刻类文物本身就有体量较大、移动困难的特点。在遗留的碑刻文物中,大多数碑刻露天存放,这些裸露的碑刻有的已经被风雨侵蚀了成百上千年,碑刻表面的字迹或图案漫漶不清。近年来,在有效保护兼顾展示思想的指导下,碑刻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碑刻文物的保护技术仍然不够先进,这使很多碑刻文物仍然处于持续性的损坏中,即碑石断裂、起层、崩塌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有关的碑石存在风化、表面沉积、结壳,此外,游人刻画等都是碑刻文物损坏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碑刻文物字迹、图画纹路漫漶不清,影响了碑刻文物整体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的发挥。

(二)碑刻文物的破损机理

要实现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在初期阶段,就必须分析并掌握碑刻我文物的破损机理。从碑刻文物损坏过程来看,其破损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碑刻文物受物理风化作用。通常碑刻文物多处于露天环境,这使文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除了水、温湿度外,一些可溶性盐也会对碑刻文物形成侵蚀作用。譬如,当温度急剧变化时,碑刻文物的材质表面和内部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由此产生膨胀挤压力和收缩拉力,由此产生结构损坏。而水、可溶性盐会顺着作用力产生的缝隙进入碑刻文物内部,对这些碑刻造成进一步损坏。其二,化学风化作用力。所谓化学风化指的是: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同时部分地区有酸雨现象,这些物质会与碑刻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造成碑刻文物损坏。譬如在碳酸盐类岩石碑刻中,一些碳酸钙会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反应,造成碑刻文物的化学损坏。其三,生物风化。生物因素对碑刻文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病害及植物病害上,这些生物性因素不仅会损害碑刻类文物的外貌,造成碑刻文物表面污染,而且会对碑刻石材造成侵蚀和破坏,导致文物风化。其四,人为因素。生活中,碑刻文物还受到人们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破坏,如一些游客在碑刻文物上刻画、题字,也有一些不法分子盗窃文物等,都会造成碑刻文物的破坏。基于此,有必要在碑刻文物展示中,树立较强的保护意识,实现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

四、碑刻文物的保护要求及技术方法

(一)碑刻文物的保护要求

碑刻文物保护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保护方式应用不当容易对碑刻文物造成更大损坏。基于此,在碑刻文物保护中,应明确具体的保护要求。其一,碑刻文物的保护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展开,并且在文物保护中,应强化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文物保护责任,树立科学的文物保护思维,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准确开展。其二,碑刻文物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开展碑刻文物保护中,应做好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引导,促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碑刻文物和传统文化,然后积极地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其三,在碑刻文物保护中,应正确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打通文物保护的关键节点,为碑刻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四,基于碑刻文物保护的专业性、技术性,在碑刻文物保护中,应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碑刻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撑[4]。

(二)碑刻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

1.表面污物清洗

碑刻文物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下,其表面会附着大量灰尘、污渍,这些污渍的成分极为复杂,不仅损坏了文物的美观性,而且对碑刻文物具有较强的侵蚀作用。对此,可采用喷射离子水的方式进行冲洗,冲洗后采用纱布擦拭,然后采用10%的丙酮水溶液喷洗,反复几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对石制文物,应减少水、化学试剂的使用,一般情况下,除了离子水、酒精、丙酮三元清洗体系外,一般不引入其他清洗试剂。

2.去除表面可溶盐

碑刻文物表面存在可溶盐时,多采用纸浆涂敷的方式进行处理。该方法下,需要先将吸水性较好的纸浸泡在蒸馏水中,然后进行加热、捣烂处理,当纸变成纸浆后,将其包裹在石制文物表面,这样石质碑刻文物表面的可溶性盐就会被吸附到纸浆中,继而达到去除可溶性盐、保护文物的效果。

3.黏结补强

当石质碑刻文物有局部破碎为时,首先应对其进行清洗处理,随后还应进行黏结。在黏结过中,要求所有的文物碎片仔细拼对,最好有具体位置的标记,然后将断面清洗干净,在保证一定糙度的情况下,选择环氧树脂法、硝酸纤维素法、聚乙酸乙烯酯法等方式进行黏结,确保碑刻文物的整体性。

针对一些风化严重,表面脆弱的碑刻文物,还应对其进行整体渗透和补强处理。这样能提升文物整体的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就碑刻文物补强加固方式而言,除了喷淋法、贴敷法外,灌浆法也是较为常用的技术方式。

4.表面封护

完成石质碑刻文物修复后,还应对文物进行表面憎水封护处理。该保护方式能有效地减少完结水、温湿度、有害气体等对碑刻文物的破坏。在碑刻文物表面涂抹憎水封护剂时,应确保封护剂与石质文物具有良好的黏结性。另外,在表面封护结构使用中,除了建设碑楼、加装围栏隔离保护外,安装玻璃防护罩、涂刷抗风化防护层、覆膜等都是较为主要的防护方式。其中安装玻璃防护罩、覆膜的应用较为常见,且优势较为突出。譬如,采用玻璃防护罩技法具有流体阻力小、耐腐蚀、耐热、耐水、质量轻、寿命长的优势。腹膜技法的操作较为简单,而且清理难度小,安全性较高。在实际保护处理中,工作人员按照清理清洗、修补、打制拓片、覆贴冷裱膜的方式,即可实现碑刻文物的有效保护。

五、结论

碑刻文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碑刻文物保护中,应基于基本保护要求,强化碑刻传拓技艺和保护技术方法的规范使用,这样能实现碑刻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统一。从整体保护效果来看,积极开展碑刻文物保护,不仅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而且对现代社会科教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仁海.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J].书法赏评,2019(4):51-54.

[2]冷晶.探析信息技术在文物遗址保护中的应用[J].传媒论坛,2019(13):154+156.

[3]贾风玲.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5):150-151.

[4]智英斌,杭颖颖.《三晋石刻大全》所见碑刻图式及其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9):256-258.

作者简介:苏慧(1982-),女,山西太原,2007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单位全称具体到科室,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保管部,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利用。

猜你喜欢

碑刻技术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从碑刻看清水江流域民间生态行为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中国传统碑刻刻工题名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