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油画中的表现

2021-09-05李晴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衡

【摘要】阿恩海姆的巨作《艺术与视知觉》结合了心理学和美学提出了视知觉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阐述,提出人的视觉生理和知觉力共同为艺术作品带来的作用力。油画作品同样也可以用视知觉来创造和感知画面的平衡。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知觉力;油画作品;平衡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41-02

【本文著录格式】李晴.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油画中的表现[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41-42.

自二十世纪初,学术研究方面人文社科与艺术的分析研究逐渐相互交错,艺术理论的分析也会运用人文社科的实验方法,这种科学“理性”的分析思维模式开始审视“感性”的艺术,它对于艺术分析领域的发展是具有突破性质的,其中阿恩海姆的视知觉思维是结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他基于心理学的重要原理为艺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写下一系列美学著作,为后人研究美学的发展增添了“理性”思维。

一、视知觉的概念和特征

(一)视知觉的概念

阿恩海姆提出:“知觉是人们在脑海中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视知觉概念结合了格式塔心理,主要是主张知觉与思维的独立,也阐述了知觉与整体的关系:知觉从察觉个体事物开始,并通过把无数个个体相加才构成整体,这个过程也被阿恩海姆表述为“视觉过程”,“所谓视觉,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得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视知觉过程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在视知觉理论问世前,这个过程被解释为单纯的视觉生理性观察过程,而他则认为知觉与视觉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阿恩海姆在研究视知觉中利用了格式塔心理,来论证知觉是与思维紧密相连的。

(二)视知觉的特征

阿恩海姆研究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指“形态”“构形”,所以也可翻译为“完形心理学”。完形意为人的视知觉认识行为具有明显的趋向完整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人的观察对象为一棵树的时候,我们会看首先判断辨别出它是一棵树的整体概念,紧接着在观察它具体特征什么颜色、高低等,如果把个体从整体中剥离,那么整体就丧失了整体性。同时视知觉的认识也具有倾向完形的创造性,中国古语云“以管窥豹”也是同样的道理。

完形心理提出视知觉的心理活动与观察的对象是平衡的关系,即“完形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本身的特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建造出有奇怪造型的建筑,像篮子一样的建筑也逃离不了是建筑的本质特性。视知觉是集合了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感性和理性等的综合体,反映了力的式样。依据此他提出了视知觉的三个基本规律:主动选择规律、概况规律和共性与个性规律。主动选择规律是指人的视知觉运动会在处理不同的观察对象信息中会根据要求信息做出主动性选择,在看图纸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产品的三视图,那视觉会主动选择出来最能反映产品实质的图像;概况规律就是先认识整体,再具体认识其他特征,在共性与个性规律中主要强调的是观察主体本身。

二、知觉力的“力”的平衡

阿恩海姆曾经对知觉力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力进行比较分析。他指出,“知觉力”和“物理力”都是存在的,相互之间各有不同:物理力是依托物质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个人意识做转移,知觉力是依托人的视觉生理特征而实际存在于心理上的力。知觉力和物理力都是可以被我们获取的,物理力我们借助客观工具就可以直接获取,知觉力是人的大脑皮层对视觉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并发刺激心理再产生的意识应对方式。阿恩海姆在文中写到:“一个视觉对象形状并不仅仅是他的外轮廓决定的”,物体的基本空间特征表现了物体的客观真实存在。当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会利用实际存在的工具,工具代表着物理力,艺术家的创作中也是结合内在的感性去创作,甚至艺术家本身也并不会故意意识到这种“力”的存在。同时,阿恩海姆提出了“异质同构”的概念,即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无规律进行组合到一个画面中,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呈现一个新的视觉形象,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娲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就是人体和动物形体的结合。在重组中也并不是无要求,它的最后呈现是要达到和谐或者元素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知觉力的参与,知觉力是促使画面平衡的重要参与。

三、与中国传统文化“气”相对比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谢赫的《古画品录》里的首要标准是“气韵生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要求的“气”是否和阿恩海姆所看到的“力”是同种东西?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画家在艺术品中表现出没有固定形态和固定规律的生命力,同完形心理学一样,它阐述了个体特征与整體的关系,它存在于画面中的任何一笔中,又都表现在整幅作品里面,动感不仅仅体现运动形象中呈现的张力也包括静态下物像的生命力。艺术作品里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对映,个体元素与整体相互统一,这都是形成气韵生动的要素,气韵生动更是一种蕴藏在画面之中,具有普遍艺术感染力,展现创造者内在精神气质的全部呈现。中国的“气”与阿恩海姆的“力”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地区对于艺术的理解,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但都同时强调了画面给人带来感受的重要性,这也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处。

四、视知觉理论在油画中体现的审美思想

在绘画作品中知觉力在艺术家手中是实现画面的“平衡”。梵高的画作以卷曲细碎的笔触为特点,在他的画面中能够看出来他的激情,《星月夜》描绘了一个奇幻的夜晚,星星的轨迹被直接呈现出来,画面虽然动势很大,但是确实描绘了一瞬间的场景,我们也能从画中看到静的元素,这样动静结合让这幅狂放的画面视觉上看起来也很平衡。同样的动静结合我想到了柯克西卡的《风中的新娘》中体现,它视觉的冲击力如同画中的巨浪一样拍打着我们,那这幅画中不断私掠的海浪中藏匿着一对男女,新娘依偎在新郎身上,而在新郎空洞、呆滞的双眼里似乎预感到双方的心理情感问题,这幅画更像是画家把自己化身为画中新郎,而自己现在的处境就是和画中的巨浪一样,据说这幅画就是为他当时的爱人所画,在画完后他们就分手了,画家的情感在画中得到了喷发,画面中的线条也呈现无规律杂乱的状态。从构图上来分析这幅画:画面可以两部分,人物和风浪,两者相区别又相互统一。人物构图动势主要呈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倾斜,右上角漂浮的衣服飘带与人物构成三角形,增强画面的稳定性,右上角眼睛似得浪花也给画面增加神秘色彩,也表现着其实画家一直洞悉着自己的情感。画面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物的上半身,女性裸体的上半身肤色是整个画面最亮的部分,人物的下半身的暗色起到协调重心,使得画面左右变得平衡,知觉力借由构图和色彩而控制,并且知觉力的表现形象是无规律状态,表现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是依托客观存在的生理视觉基础而被观察到的,并且是无法量度的。所以在油画创作中,“知觉力”也是影响画家和画面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更·塞尚画风》中彭逸林对塞尚的描述是:“他让酒瓶偏出垂直线,弄扁盘子的透视,在保持真正面貌的幻觉的同时,他把静物从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中。在这里,物体的关系已改变为有意义的视觉体验,色彩融汇成音乐,艺术家的激情渗透在色阶之中……。”在塞尚的作品中的知觉力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自然物像的颜色和空间位置的处理上,这种主观的处理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一方面之中“混乱”一面又让人把视觉集中在鲜艳的果子上,塞尚用这样强烈的对比就体现了他的主观意识对创作处理手法的控制,有什么样的意识就创造了什么样的作品。以认知为起点,视知觉思维为创造力。利用情感来作画也体现了知觉过程,例如在油画写生中,写生作品是艺术家依据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出的作品,画面中的物体本体是客观的,呈现是非客观的意象,非客观性就是包含了创造者的意图和目的。在写生中,如果想要完美呈现物像的真实性,也是脱离不了创造者的主观影响,冷军的油画作品甚至可以达到与摄影作品以假乱真,但是他的画面中也是带有他自己的主观选择,颜色偏好、情绪表达等。即便是在写生中是为了表现出物像的基本体积感塑造,也是会对客体进行微调,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效果、目的。弗洛伊德的人物画能够深刻的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他的画作中也会对形体结构进行夸张变形,这种处理手法同样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画面中也会具有极强的精神震撼力。艺术创造者离不开主观能动性,力存在于整个画面中,这是他们视知觉力的开始,并表现在作品中。阿恩海姆用心理学完形来分析力的表现,画面中的力以张力为核心并提出异质同构,这种艺术分析方式超越了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模式,这种分析方式或许不适合所有的艺术作品,但是对于现当代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丁宁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55页

[3]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作者简介:李晴(199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平衡
保险法近因原则探析
论金融的发展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