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形气神”三位一体文化内涵研究
2021-09-05靖庆磊
摘 要:“形气神”是中国武术养生和技击技术中常用的概念,“形气神”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文化。该研究从武术养生和技击角度出发,通过对“形气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阐述思想渊源和核心内涵,并针对其养生实践提出在“形”重动和易筋、在“气”重“深长”、在“神”重“静一”,针对其积极实践提出在“形”重正与松、在“气”重沉与合、在“神”重静与智的针对性练养文化,旨在为武术习练者提供科学的养生和技击理论文化支持。
关键词:中国武术 形气神 三位一体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a)-0239-03
Abstract: "Form, Qi and Spirit" is a common concept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health preserving and fighting techniques, "Form, Qi and Spirit"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martial ar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hape, Qi and spirit"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health preservation practice, such as emphasizing movement and flexibility in "Form", "depth" in "Qi" and stillness in "spirit". In view of its positive practice,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positive practice, such as emphasizing rightness and looseness in "Form", heaviness and combination in "Qi" and stillness and wisdom in "spirit", targeted training culture aims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Key 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Form, Qi and Spirit; Trinity; Cultural research
中國武术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健身项目,在漫长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12月17日,中国武术项目的代表“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武术再一次被世界所认知。一直以来,中国武术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和身体技术为人类健康不断服务。深研武术技术、总结武术健身“形气神”文化核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武术健身技击功能,还能优化武术健身技术实践的规范,为中国武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 “形气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形气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思想,自中国盘古开天神话起源之始,中国古人就建立了自然万物为一整体的世界观,后逐渐衍生出了“天人合一”“道为本原”“太极一体”等整体观思维,为认识自然和人体奠定了哲学理论根基[1]。“形气神”文化以“气”为认知核心,通过对有形、无形和功能的区分,逐渐发展成为以“形”“气”“神”三者为代表的文化体系。因此,“形气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其实就是传统整体观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1 “形气神”文化的起源
“形气神”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认为气是物质的,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在事物认识观方面,认为形与神都以气为核心,有形之气称为“形”,无形之气称为“气”,气之功能称为“神”。形、气、神三者的区分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直观的思维。早在《易传·系辞上》就述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这里的太极即为形气神的统一体,两仪即为气的阴阳属性,此理论可谓是“形气神”文化的雏形期。关于“形气神”文化的确切历史文字记载应追溯到《淮南子·原道训》,其记载:“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3]”这种通过“形气神”划分宇宙和生命的哲学思想,为后续“形气神”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形气神”文化的发展
“形气神”文化的成熟与发展离不开我国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其中虽以“精”“气”“神”为核心点论述,但其实也完全适用于中国武术中的“形气神”文化。《灵枢·经脉篇》中述:“人如生,先成精,精成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明确说明了精为人“形”的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天地和气,命之曰人。[4]”与庄子所述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共同阐明了以人为代表的生命,都是以聚气为核心,聚气才能成形,聚气才能存神。后来经过发展,中医通过功能划分,进一步将人体之气具体分为了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科学系统地阐释了气在人体的作用和功能,也进一步印证了“气”的真实存在和现实价值。关于“神”的阐释,《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移精变气篇》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篇》则云“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深刻说明了“神寄形而生,形以神而用”的融合关系。后“形气神”在医家思想理论和诸子百家哲学理论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文化。
2 “形气神”文化对中国武术养生技术的影响
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将“天人合一”“道”“精气神”等哲医思想纳入自身体系,一直以来为中国武术养生发展提供着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使中国武术在文化哲理和技术表现方面也独具东方文明特色,屹立在世界文明面前。中国武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养生作为武术运动的基础和终极目标,其技术核心紧紧围绕着“形”“气”“神”3个方面具体体现。
2.1 武术养生技术在“形”重动和易筋
中国武术从养生角度对“形”的要求更加注重“动”和“易筋”。所谓“动”即适当的运动。《吕氏春秋·尽数》中关于对“形”的认识早有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5]”指出人体之形犹如流动的河流,流水之所以不腐臭就是因为其本身不断在流动,突出人的身体要想健康必须要经常运动,动才能通畅不滞。此外,中国武术将中国导引术思想纳入自身锻炼体系,认为“形”在运动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筋的拉伸,中医讲筋由肝所主,连接肌肉和骨骼运动的核心环节,筋的拉伸主要刺激了肝的疏泄功能,促进了身体气机的畅通,更有助于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2.2 武术养生技术在“气”重“深长”
在中国武术养生文化中,所谓的“气”主要指人体的呼吸之气。中国武术受中医“气”文化思想影响,将人体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3个部分,并认为呼吸之气起主导作用。即中医学中认为肺有宣发、肃降、朝百脉的作用,人能够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达到清浊气体交换、周身输布精微营养和助气行血等作用。在武术导引功法中,对于呼吸之气,早在先秦庄子就有“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之说[6],后在武术养生技术中出现了自然调息、腹式呼吸、丹田呼吸、胎息等各种呼吸之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调整呼吸之气的深长,达到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2.3 武术养生技术在“神”重“静一”
神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气的功能表现,即神由气化生。中医认为人体之“神”,由“心”来储藏和控制。《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太平经》云:“人有气则有神,气绝则神亡。[7]”中国武术练养中十分重视养神,认为“神”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神足则形气有力,生命旺盛,相反则形气皆虚。因此,在武术技术中特别重视动中求静的锻炼思想,认为身体运动中要保持思想、心理的安静,只有心静才能呼吸深长,才能身体放松,才能通过思想意识更好地控制身体各个环节。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3 “形气神”文化对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影响
中国武术在技击技术中受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思想影响,将武术技击技术练习分为3个阶段,即招熟阶段、懂劲阶段、神明阶段。其招熟阶段重点强调在“形”上要规范、协调和熟练。其懂劲阶段重点强调在技术上要重视内外兼修、以气助力、形气一体。其神明阶段重点强调在武术技术上要神意自然、意识思维与形气高度相合且自然放松。
3.1 武术技击在“形”重正与松
中国武术在形体训练上特别强调身体中正,认为只有身体中正才能更好的保持平衡,才能有助于身体气血的通达顺畅,中正的身体是武术技术保持良好技击的基础。中正概念“中”字代表了阴与阳哲学思想中的平衡点,在武术技击中表现为即可进、又可退,即可上、又可下,即可曲、又可直等。“正”字有规范、规矩之意,即在武术技击中讲究的内在身体有规矩、有规范的运动。武术技击中对“形”除了中正之外,最重要的原则要属“松”。即“松”贯穿于整个武术技术练习的始与终。武术习练者在练习技术过程中克服肌肉筋骨的僵硬,克服呼吸吐纳的不顺畅、不深邃,克服精神思维的紧张与不专一等,通过长久训练达到内外皆松,进而做到武术反应与爆发力的最佳发出。
3.2 武术技击在“气”重沉与合
中国武术在技击上不仅重视肌肉骨骼的外在练习,更加强调内气与外部身体筋骨的合一。人体在生理上的呼吸运动与中国武术技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呼气为发放、吸气为蓄收,另外呼吸之气深则胸隔膜锻炼力度强,更加有助于腹腔助体发力。武术技击技术重视腹式呼吸练习,通过腹式呼吸的方法加强人体呼吸之气的深长匀静,强壮腹腔爆发,助气与力合而为一。此外,呼吸之气除了松沉小腹外,还要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发展呼吸运动与身体形体运动的和合,只有呼吸之气和身体运动和谐一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气的作用。
3.3 武术技击在“神”重静与智
“神”对武术而言主要指“思想”和“意念”。在武术技击中“神”被视为主导“气”与“形”作用发挥的核心和根本。武术技击中特别重视“心静”,认为心静则神静,神静则形气自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之十·长兵短用说篇第十》中述:“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8]”深刻阐释了心神安静武术技击才能应对自如,变化莫测、出神入化。此外,武术技击中又非常重视思想、思维的“智慧”,也属于“神”的范畴。任何武术技击都要求具备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思维,人体一切的武术技击都是思想规划和实践的结果。清朝张孔昭在《拳经·问答歌诀二十款尽其中之秘》中述:“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答曰:‘在会意用力。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进一步阐明了心意主导行为的主要根源。
4 结语
总之,“形气神”文化根源于我国传统哲学理论思维,与“道”“太极”“阴阳”和中医学中的“气论”“精气神”等文化密而不分,相互影响并融合发展。“形气神”文化从人体外、中、内这3个层面科学概括了武术运动的特点,为武术养生和技击发展提供了整体观思维,也进一步为中国武术偏于重“形”或重“气”的错误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靖庆磊.中国传统健身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56-60.
[2] 陈居渊.“易有太极”义新论[J].中国哲学史,2019(5):39-46.
[3] 高旭.《淮南子》道家生命哲学论纲—— 基于形、气、神、志的辩证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2016(8):2-14.
[4] 商晓辉,张芬.《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医书中的黄帝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6):29-34.
[5] 魏聪,常丽萍.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阳的精、动形、静神之动形[J].天津中医藥,2021(1):68-73.
[6] 赵姿茗,翟天东.浅谈气功“治未病”[J].现代养生,2020(12):20-22.
[7] 孙衍群.探析“精气神”在中国武术中的作用[J].中华武术,2019(12):56-59.
[8]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20-226.